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凉亭

客家凉亭

作者:郭真义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漫笔“话”客⑥]

我的老家虽说是山区,但周遭的植被少得可怜,十多岁的时候,常常要随母亲到七八公里之外的山里去砍柴,每当我瘦小的身板挑着沉甸甸的柴禾往回走的时候,心中总是冀盼着能尽快到达村口的凉亭。因为到那里,我可以暂时放下担子歇歇脚,我可以痛饮亭边甘甜的清泉。假如口袋里有几枚硬币,我还可以在那里买到一碗仙人粄或一支冰棍……

常在山道上艰难前行的人们,对凉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在客家山区行走,只要有路,你就时不时会看到路旁的凉亭。这些凉亭没有园林中的亭台那样精美,甚至可以说是粗陋。但我却感到它总透着醉人的亲切。敞口的设计,仿佛在向远行的人们张开欢迎的怀抱,三面墙的墙根处铺设着青石板,供过往行人歇脚。在山亭前后,要么有小小的泉池,要么有有心人用通心竹筒从远处引来的山泉,让路人可以解渴。山亭,在我的认识里,它是旅行者的驿站,是流浪者的家园,它丑陋斑驳的外表后面,浓浓地透着善良纯朴的客家人对远足者的人道关怀。

我走过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在我看来,客家地区的山路,是最多凉亭的山路,那时不时迎面而来的山亭,成了客家山区一道特别的风景。客家人也应是最热心捐建凉亭的人群,在客家地区,修筑路亭被视作可以荫庇后世的功德,只要有人倡议,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年纪大一些的客家人,对凉亭的感受或许要比我深刻得多,因为在这亭里,可能曾留下他过往许多望眼欲穿的等待,和执手相看泪眼的分别。没有以往不断迁徙、走走停停的历史,没有长期艰难在山区前行的经历,便不会产生如此关注行人命运的客家人群!

作为漂泊的民系,客家人深知短暂的停留是为了走得更远。因此,客家地区的凉亭上的楹联,没有听风听雨的浪漫,更多的是对远行人的关切和激励,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如:

四壁烟霞留过客;一亭风月送行人。

双足莫匆匆,且坐下来观竹影;流花浮片片,须知此去即桃源。

是的,社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凉亭的作用在淡化,山路上的凉亭也在一天天颓败。但越是残破的凉亭,越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驻足其间,细细体味和解读。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