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新老客家排练京剧《沙家浜》江苏的“阿庆嫂”、东北的“刁德一

新老客家排练京剧《沙家浜》江苏的“阿庆嫂”、东北的“刁德一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2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汤连秀(右一)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排练京剧《沙家浜》。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汤连秀(右一)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排练京剧《沙家浜》。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开栏语:包容的惠州一直秉承着“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让新客家人有主人翁意识。在新客家人中,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随子女移居惠州。老年离家,到一个新的地方,老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如何排除孤独感?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可否享受到全面的社会福利?本报开设“随儿女移居惠州的老人们”栏目,关注这些老人的生活状态。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近日,记者在市老年大学听到了《沙家浜》中“阿庆嫂”清脆动听的清唱声音。是谁唱得与唱片中的“阿庆嫂”如此相似呢?在合唱室里,只见一位老人绘声绘色地和“刁德一”和“胡司令”排演。原来,该老人是来自江苏徐州的汤连秀。

组织演《沙家浜》实现惠州老人夙愿

在一旁做编导的是来自江西的罗国珍,演刁德一的老赵是东北人,而演胡司令的李太祥就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由于汤连秀对《沙家浜》情有独钟,在老家经常演阿庆嫂,唱得十分动听,成为表演《沙家浜》的组织者。汤连秀来惠州定居不久就上了市老年大学,在合唱团里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当过兵,为了改变自己刚烈的脾性,就到市老年大学学唱歌跳舞,在娱乐中修身养性。”汤连秀说。

今年56岁的李太祥说,当年《沙家浜》在全国流行表演时,他在惠州边远农村种田无法观看,只听说十分好看。后来,他当兵驻守边防前线,更没有办法接触《沙家浜》。汤连秀听说惠州本土的同学这么钟情《沙家浜》,就将几个人组织起来,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于是,李太祥的这个夙愿终于实现,他感慨万千:“我一听说有同学演《沙家浜》就来了劲,不仅能看个够,自己还能亲自表演。我从来没做过背台词这类用脑的事,可我还是要求参加。”

仔细指导初学者每个表演细节

汤连秀退休前原是老家一家电台的女主持,女儿毕业后到惠州当了一名医生。她觉得徐州与惠州有许多类似的文化,有一种亲切感。3年前,她来到惠州买房子定居了,成为新客家人。

采访当天,汤连秀组织了 《沙家浜》第一次排演,在台上演阿庆嫂演得活灵活现,神情举止和唱腔变换都十分微妙,“阿庆嫂”的机智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排演时,汤连秀并没有埋怨“胡司令”,她对李太祥这样的初学者,不断给予激励,耐心指导。“司令,这么熟悉是什么人呢?”“你问的是她?”当“刁德一”与“胡司令”对问时,汤连秀叫停了。“‘是’和‘她’两字间的语气要停顿一两秒,然后将拇指往后一指,表演一个目中无人的 ‘胡司令’。”汤连秀告诉李太祥。她还教“刁德一”如何为“胡司令”点烟等细节。当李太祥忘了台词时,她立即补上,增强他的记忆力。

经过多个回合,《沙家浜》有些成形了,戏中人物也有模有样了。汤连秀表示有信心将此京剧演成保留节目。她说,北京等文化名城有胡同文化,惠州也可以有街道和广场文化,大家可以在市区文化广场甚至街头巷尾等地表演 《沙家浜》,使其家喻户晓,成为街巷的一道风景。“我们还可以配合政府部门搞义演。”《沙家浜》的成员立即表示赞成。

设计江苏服饰给朋友穿,《沙家浜》成员似兄妹

汤连秀不仅演阿庆嫂演得入木三分,还会设计江苏服饰。她的许多同学见她着装优雅,纷纷请她从老家带回布料做服装。汤连秀每次回老家都带来一大袋东西,有首饰、衣服、纽扣及布料。她说,路遥知马力,朋友见真情,所以从不推托朋友的事。不仅如此,她还当上义务设计师。如今,她身边的同学及邻居越来越多人穿上优美的江苏服饰。

徐州是西汉文化重地,是刘邦、项羽争霸的地方,古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十分浓厚,汤连秀来到惠州后,也不忘女主持角色,常常向惠州的朋友讲刘邦、项羽等帝王将相的故事,也讲苏东坡的故事。她还有演《霸王别姬》的愿望。“你来演戏我做菜。”罗国珍自告奋勇地说,她会做家乡的特色菜“小炒鱼”和“粉蒸肉”。据她介绍,已有许多新老客家人品尝了她做的“小炒鱼”,聚集了不少食友了。将来,《沙家浜》的成员演戏,她就做菜慰劳。李太祥说他演“胡司令”演好了,也做“梅菜扣肉”来一起庆贺。本报记者丘思远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