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07)
期刊(1148)
学位论文(208)
图书(139)
视频(108)
会议论文(3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07)
期刊 (1148)
学位论文 (208)
图书 (139)
视频 (108)
会议论文 (34)
按年份分组
2015(108)
2014(1422)
2013(276)
2012(318)
2011(308)
2010(256)
2009(148)
2008(131)
2005(11)
1994(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94)
其它(341)
闽西日报(203)
客家研究辑刊(66)
广西民族研究(10)
源流(7)
中国音乐(7)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
深圳青年:下半月(1)
深圳最早的客家围堡
作者:贾少强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建筑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如今仍矗立在坑梓的46座客家围堡,就是坑梓当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无字纪念碑。它们是当年客民经济实力、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记录……$$如果有人问你,深圳的客家围屋哪里最多?第一座客家围屋在哪里?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就是坑梓。$$据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张卫东
惠州过大年 喜了洋客家暖了外来工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Chloe(右一)与好友一起吃年夜饭。 图片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在惠州过年的外来工游惠东永记生态园。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朴京喜向记者展示韩国新年传统手鼓。 东江时报记者朱颖 摄 欢欢喜喜过大年,不在家乡也精彩。今年春节期间,不仅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留在惠州过年,许多外国友人也
当代客家青年应扬长避短锐意进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人物简介】 刘明贵,嘉应学院副校长,管理学博士,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管理科学和教育管理研究,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4项,3项成果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报记者游文君实 习 生叶柳青 青年,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希望;客家青年,担负着
曾辉彬:唱响客家人的流行歌曲
作者:李莹李少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他创作演绎的数十首客家歌曲开拓了客家音乐的新领域,把客家音乐唱出了流行味、摇滚味和R&B味—— 他是一名普通的“客家细哥”,因为兴趣,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成长之路;他也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因为执着,风雨兼程地展开了一段不一样的音乐之旅。他叫曾辉彬,是客家乐坛新近崛起的一颗“新
广宁群山深坳中客家大屋人未识
作者:蔡贤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宝锭山竹园。 小村庄里生活气息浓郁。 福安里古屋。 在行走中,我们不是看秀丽山川,便是欣赏各地的人文景观,古建筑是后者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一带山脉纵横,自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特色古村落,如珍珠遗落在山梁沟壑,古朴天成。肇庆广宁县的群山深坳里,就隐藏了十几座客家大屋,但其中仅一座
越秀给新客家营造第二故乡 区委召开数场座谈会,聆听外来务工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外来工妈妈喜游越秀 文/郑旭森 黄晓怡 杨亚明 广州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默默奉献的同时,却无法享受理应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当前,省、市主要领导都把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摆在显要的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都
从广州驱车,刚进入梅城12公里的205国道旁,有一棵枝叶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丘黎明  【漫游客都】  古老的小村庄传说故事多 侨乡村,三面环山,满眼苍翠,小河潺潺,绕村而建的客家围屋鳞次栉比,依山而建。在这小小的村落里,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银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记忆和见证。 走入村口,一座“十厅九井”的方形围屋屹立在眼前,屋顶升起袅袅的白烟,犹如一个手握烟
世居今何在?同“居”不同命坪山新区大万世居被风光保护,其余
作者:周伟涵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丰田世居内,多是断壁残垣。 2006年,嘉绩世居就已被列为危房。 进入鹿岭世居,入眼一片狼藉。 日前,坪山新区起草的一份《保护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客家博物馆暨开发创建周边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公布称,拟将该区域内的大万世居开发成客家文化“孵化场”。规划面世后,昨日,便有网友在微博上发
平日勤劳持家、温顺如水,遇事敢闯敢闹、敢爱敢恨 喝娘酒
作者:林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林洁 妇女节·说女性② 有人说,是客家女人撑起客家族群的天空。 曾经,家头教尾,灶头镬尾,田头地尾,针头线尾,全是客家女人的活。客家男人一辈子,大多只负责朝着读书、当官、做生意这条光宗耀祖的大道前行,无论成功与否。于是,“勤劳刻苦”的头把交椅,自然首推客家女人稳坐。 如今,负担
目不识丁却出口成歌 擅长自编自唱客家山歌的冯乃福被乡亲们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冯乃福近照。 照片由本人提供 冯乃福今年78岁,是惠东县安墩镇杉元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因自幼家贫,无缘上学,直至4年前斗大的字也识不了几个。但是他嗓子亮,聪颖过人,年轻时耳濡目染中竟无师自通,学会了自编自唱五句板客家山歌,被乡亲们誉为“山歌王”。 从小不识字 却能自编自唱出口成歌 冯乃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