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土樓露鋒芒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在竹林裡,畲族同胞爭相感受“現拍現看”的歡樂。 (楊婀娜 攝)
客家土樓露鋒芒
倚山偎翠,方圓錯落。走進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一座座宛如現代體育館般的客家土樓建築,其恢弘的氣勢令到訪遊客
-
观看祭祖大典品味客家文化
-
作者:林芳芳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林芳芳
11月8日下午3时,宁化“牌子锣鼓”铿锵有力地奏响喜庆的乐曲,拉开了第九届林博会“客家缘 祖地情”主题日活动的序幕。
宁化石壁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从1995年起,每年10月宁化县政府都会在石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大典,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9届。此次主题日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便是
-
客家哭嫁礼俗
-
作者:谢文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迎接新人(客家方言:即将出嫁的闺女叫新人)的大红花轿抬到女方家后,表示新人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和邻居,特别是要离开生她养她宠她的父母,而出嫁踏入男方陌生之地,顿觉亲情惜别,难分难舍。于是母女俩开始放声痛哭,客家人称之为“哭嫁”。
客家哭嫁之俗从宋代开始,凡闺女出嫁,女家一定要大哭一场,有句俗话叫
-
客家谚语趣谈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谚语是一种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固定语句。客家谚语非常丰富,包括气象、农事、时令等等。谚语生动、精练、质朴,韵味隽永,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具有鲜明的方言和地域特色,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因此,谚语又被誉为“语言之花”、“智慧海洋的明珠”。
与雷有关的谚语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无多。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
-
客家米酒趣谈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 何志溪
又是一年春节将临。客家人的春节是浸在酒里的。客家人爱喝酒,尤其爱喝客家民间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在客家看来,客家米酒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酒文化”。世代流传,已近千年。
酒,对于客家各种各样的宴会,不仅是必需品,而且是宴会的代名词。客家办宴席请客,不说
-
再走客家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周末闲暇,我决定故地重游,再走围屋!因为工作关系,我早已是花萼楼的常客了,每次到这里,我都要在楼上楼下转转,行走在烟影斑驳楼道,眸光随意停留于寸墙片瓦,沧桑感总是奔涌而来,残落的墙泥、灰垢的瓦片、静穆的古井、光滑的卵石,无不交叠着生与死、喜与泪、沉与浮、昼与夜的慷慨悲歌。几百年来,在每一个晨炊和夕
-
“客家第一漂”蛟龙漂流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久闻宁化湖村蛟龙溪漂流是“客家第一漂”,5公里的漂流穿行在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从流漂荡,妙趣横生,令人流连忘返。
7月29日,从湖村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出发,半个小时车程,便来到湖村肖严坊蛟龙溪漂流服务区。但见人头攒动,近百名上海、广东游客云集于此。我们穿上救生衣,登上橡皮艇,开始探访一汪
-
客家车碓魅力潜藏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永泰
车碓,发明于西汉,兴盛于三国。既是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工具,也是粉碎饲料、造纸原料等的生产工具。客家先民南迁后,在没有机械和电力的年代,这种先进工具传播在客家人居住的广大地区,由于它省工、省力、高效,几百年来被客家人广泛使用。
车碓,由水车和碓两部分组成。
水车,用24根同样大小的松木
-
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
-
作者:李贵荣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龙岩武平永平乡中湍村,人口不过千余人,却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山村,这里因“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民俗绝技表演而闻名。
每隔三年,农历十月十五,是中湍村的醮会日。这一天,整个村子人来人往,都前来探亲、访友,而最令人兴奋不过的是,村民搬出绝技,让人一睹风采。
上刀山
唢呐、锣鼓、
-
“我们的客家妇女就是勤劳能干”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980年5月14日,叶剑英回母校三堡学堂(现丙村中学)视察,对小校友风趣地说:"你要多吃两碗饭!"
1980年5月,叶帅与内所厨师、服务员合照。(前排右一)为李月华。
1971年春,叶帅视察梅县梅西上官塘水库。
李月华(原市委招待所所长):
我1990年退休,今年79岁,住在梅城。每天,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