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7)
期刊(27)
人物(4)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7)
期刊 (27)
人物 (4)
学位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40)
2013(11)
2012(13)
2011(13)
2010(8)
2009(2)
2008(7)
2007(3)
2005(1)
200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客家研究辑刊(5)
长寿(1)
农业考古(1)
北京纪事(1)
东西南北·大学生(1)
客家文博(1)
健康必读(1)
美术界(1)
文献(1)
先贤、神圣香火、开拓主权:华南原乡与南洋信仰版图的互相呼唤
作者:王琛发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先民  马来亚  版图  信仰  南洋  原乡  华南  主权 
描述:一、转客居为家园的传统实践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沙叻秀新村,大同华文小学正式创办于1911年,校园内有谭公庙,庙内至今悬挂当地先民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献给谭公爷的“万古纲常”匾额。到今天,沙叻秀这个昔日客家老“村”其实已经演变成国家首府所在市区的一部分。可是
让中国葡萄酒香飘世界的人
作者:白圭  期号:第4期 来源:黄金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葡萄酒  南洋  新加坡  民族精神  酿酒  爱国思想  中华民族  李鸿章  世界  中央电视台 
描述: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大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签批了该公司营业准照,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为公司题写了厂名。 《张裕公司志》里有一句话:“尽管
我所认识的叔叔——访萧道应侄女林萧吉紫
作者:王丰  期号:第11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林萧吉紫  萧道应  台湾省  中国  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  医生 
描述:相仿的三落五进式大屋,建材全部从唐山运过来,就是现在在台南的三级古迹萧家古厝。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割让台湾、澎湖与日本。次年日本接受台湾时发生了乙未之役,当时身为左堆副总理的萧光明
原生态客家乡村:玉水古村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乡村旅游] 古道苍苍 玉水古村 百年客栈 群山环抱,林木苍翠的玉水古村坐落在梅江区城北,距市区12公里。这里有上世纪60年代的盐商古道,有人才辈出的竹园堂、建造精美的崇善堂,有石砌的拱桥、茶亭,有翠绿婆娑的果树林、温润如玉的田园风光。 玉水村举手投足间都是古韵:
国家意识与地域社会建构:以清代台湾“六堆”为例
作者:陈丽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粤人  义民  客家  地域联盟  历史记忆 
描述:这一符号,进行地域权力的争夺。在这一充满矛盾的动态的过程中,咸丰年间,“六堆”由“粤人”组成的临时性军事组织,逐渐走向常规化;同治光绪年间,“六堆”成为常规的村际联盟的称呼,并与该地方久已存在的天后宫
大埔 简单而纯粹
作者:乐文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华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末的一代名医金子久就住在这里,光绪年问他随父从杭州迁居大麻,在此行医30余年。大麻镇虽然远隔群山,开化程度却很高,药行、银行到处都有,而南洋式的三层洋楼更遍地都是,叫人惊奇的是,历经这么多年的岁月沧桑
万里迁徙 千年游弋
作者:萧春雷  期号:第5期 来源:地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祖先系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光绪《嘉应州志·丛说》也说:“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高。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宁化石壁乡人。” 宁化县石壁镇,位于一个宽阔肥沃的山间盆地,面向
江华瑶乡有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之窗] 钟昌荣 江华瑶乡位于湖南省南部边境,隶属永州市,面积3056平方公里,人口数十万,其中瑶族人口15万多。据《客家大观园》记载:江华瑶乡有客家人,绝大部分是明朝末年之后陆续迁入江华的,主要来自江西、福建、广东。 从《湖南省志》调查统计来看,江华境内的客家人共有54个姓氏,这些姓氏的
泮坑外村发现一批古典优雅的客家古民居,近日这些民居建筑群被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泮坑外村福禄岌古村落 ▲镇东楼 ▲季立居气势雄伟的外门楼 ▲镇东楼贵气典雅的雕花护栏 竹林居 本报记者丘利彬通讯员陈孙鹏 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外村,环绕在一座叫福禄岌的小山丘周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村内民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鼎盛时期。本文以卢氏宗祠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典型的客家祠堂。兴建于明朝末年,经历了两次被毁,现在村中的祠堂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面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历史丰富的祠堂,作者拟把祠堂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