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哭嫁礼俗
-
作者:谢文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迎接新人(客家方言:即将出嫁的闺女叫新人)的大红花轿抬到女方家后,表示新人即将离开自己的亲人和邻居,特别是要离开生她养她宠她的父母,而出嫁踏入男方陌生之地,顿觉亲情惜别,难分难舍。于是母女俩开始放声痛哭,客家人称之为“哭嫁”。
客家哭嫁之俗从宋代开始,凡闺女出嫁,女家一定要大哭一场,有句俗话叫
-
客家宴席的“五美”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赖广昌
客家人宴席上的饮食非常讲究实用性的审美。材料取自天然,烹制时色、香、味、形俱佳,用膳时讲究趣味与气氛的和谐与融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客家饮食的“色美、味美、形美、器美、趣美”。
色美。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又指各种原料的相互搭配。如宴席饮食中的甜酸萝卜丝,红白相间的胡萝卜与白萝卜,
-
客家迎亲
-
作者:陈留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接亲,赣南客家人叫迎亲,男方叫“娶亲”,女方叫“过门”,在整个婚礼中是一个高潮。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简单的有两人抬的,中等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还有十六人抬的豪华大轿。兴国茶园的花轿是木制结构,一般选用樟木、梓木等木材。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
-
上堡梯田: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资料图片
○陈乐秋
上堡地处东经114°、北纬26°周围,位居罗霄山脉南麓,离崇义县城近百里。上堡孕育了全国三大梯田奇观的一绝——客家梯田。
上堡梯田群落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清初,至今已达数万亩。用民间的话说,历经数十代,不断垦山造田,成就了一份“祖宗业”。经众多专家考量,上堡梯田的规模
-
客家花灯话田村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关照 赣县田村是个客家古村,也是江南久负盛名的“灯彩之乡”。田村的花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唐代传入至今已有1300多年,最早传入的只有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几个品种,后来逐步发展有花篮灯、风景人物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架花灯等25个品种。鼎盛时期,田村的
-
客家村名里的玄机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陈相飞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名字即不便于称谓,指称起来就很别扭。所以,为了方便称呼,讲得顺口,世间万事万物大抵会取一个名字。
那么,名字究竟怎么个取法?战国时期荀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大意是,名字并非一定要哪个才适宜,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并广为接受
-
龟角尾 客家先民南迁的见证地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北门是巨龟的尾部,因此北门外的、八境台西北一大块滩涂地便被人称作“龟角尾”。赣州的城市文化史,开端于龟角
-
赣南客家婚俗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据考证,婚嫁的礼仪和程式,发轫于有了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夏代,臻于周代。赣南是中原汉民南迁较早的聚集区与扩散地,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摇篮。婚俗在赣南客家地区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当今就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婚俗而言,其程序主要有:相亲、送庚帖、定婚、睄节、报日子、迎亲。
一、相亲
相亲,亦称“提
-
房梁·客家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梁”是客家民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上梁”,是客家建房最隆重的仪式。
家里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层楼砌好时,父亲把大大的红花缠在粗大的梁上,壮实的乡亲喊着号子,把梁高高地架了上去。立时鞭炮轰鸣,喜气盈门。
这是孩子们的开心时刻。男人们站在梁上,将点心糖果一把一把撒下来,全村的小伙伴
-
流淌在血脉中的客家符号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尽管,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但在迁徙中,总有一些东西让客家人坚守,成为流淌在血脉中永恒的符号。
祠堂
赣、闽、粤相交的青山绿水间,是客家的主要分布区。走进这里的每一个村镇,可以看到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祠堂,它们虽然因岁月的冲刷有的破损或斑驳,像老人倔立在风中,但从它们建筑的精美,我们仍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