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7)
期刊(1995)
学位论文(543)
图书(235)
视频(72)
会议论文(63)
人物(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7)
期刊 (1995)
学位论文 (543)
图书 (235)
视频 (72)
会议论文 (63)
人物 (15)
按年份分组
2015(72)
2014(2622)
2013(614)
2012(648)
2011(612)
2010(524)
2009(255)
2008(271)
2007(140)
2005(28)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28)
其它(727)
客家研究辑刊(154)
嘉应学院学报(5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6)
深圳侨报(50)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4)
人民之声(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作者:利天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堆  堆域民空间  社会空间  地域社会  粤境  客家  长治  麟洛 
描述:自己的意志。以國家賦予的權力為後盾,這群新一代的領導者由於不再需要藉由群眾的認同來鞏固地位或維持利益,傳統社會組織的資成了覬覦的對象,傳統社會組織的崩解,協力者精英第二代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責無旁貸。
客家「撮把戏」的传统技艺及其音乐之研究─以杨秀衡与林炳焕为
作者:蔡东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撮把戏  杨秀衡  林炳焕  文套  武套  卖药 
描述:臨不景氣,因此大量的內台戲班藝人,轉為演出野台戲,也有部份藝人轉至電台中演出採茶戲,並於演出中穿插賣藥廣告。除了電台中的演出,此批藝人也至各鄉鎮村莊演出「撮把戲」賣藥。由於內台藝人的釋出,從而造成了客家「撮把戲」的興盛時期。1970年代,由於新式媒體電視的出現,民眾之娛樂習慣改變,其習於觀賞電視節目,而忽略了野台的傳統曲藝、戲曲演出,也因此客家「撮把戲」逐漸的沒落。近年來,由於政府日益重視本土文化的保存,客家「撮把戲」之演出舞台,由早期的「落地掃」,轉而為受邀於政府之文化舞台上的演出。

本論文結合了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參與觀察等民族音樂學之研究方法,首先探討客家「撮把戲」之定義、源流與定位。接著分別以兩位客家「撮把戲」之民間藝人─楊秀衡與林炳煥為主軸,探討其生平、師承系統、「撮把戲」團之經營與後場編制,以及其「撮把戲」之表演型態、音樂與技藝之內容及其特點。

其中楊秀衡為出身內台戲班之「撮把戲」藝人,其「撮把戲」之音樂與技藝,可分類為「文套」與「武套」兩個部份。其中「文套」包含了「客家山歌調」、「客家小戲」、「客家車鼓」等演出,「武套」則包含了「拳術」、「木劍斬竹」、「魔術」等等。其中的「文套」,為其「撮把戲」之精華。由於楊秀衡曾於歌仔戲班中習藝,以及其求新求變之精神,他將閩南之歌仔調、車鼓,納入其客家「撮把戲」之演出,並將其客家化,形成其特有的「撮把戲」技藝。

而林炳煥之「撮把戲」演出,也可區分為「文套」與「武套」兩大類,其「文套」包含「客家山歌調」與「三腳採茶戲」,「武套」則包含「羅漢戲獅」與「猴戲」等等。由於林炳煥為客家傳統音樂之耆老藝人,因此其演唱,保留了許多早期客家山歌調與採茶戲曲調之唱法。其演唱方式,無論在曲調、歌詞運用、節奏與速度,甚至是唱腔安排、口白等方面,都呈現出個人的演唱特色與即興的特質。

客家「撮把戲」為一項包容萬象的綜合表演藝術,為適應賣藥場之演出形式,以及民間藝人於長久的音樂實踐、對自身的要求下,使其音樂與技藝,較為自由與即興,呈現出與一般音樂會形式,以及劇場中所搬演之客族曲藝、戲曲不同的風貌,更對保存客家之「三腳採茶戲」起了重要的作用。此項音樂與技藝,為一項重要之文化資產,值得加以保存與傳承。
台湾区肾脏相关疾病死亡率之趋势与分析
作者:洪敏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數共67941人。其中男的有30804位、女的有37137位。
而由於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醫療資的差別,將全台灣社會以族群分類成原住民社區、客家社區、客家融合社及閩南社區。
結果,調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描述:記憶,利用集體記憶的理論來彙整六堆客家人對稻米的共同記憶。 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研究者在屏東六堆地區的稻米文化中,所發現稻米和米食在客家社會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稻作的起源和流變、稻作文化等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簡介屏東六堆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記錄過去傳統耕作方式以及和農作物相關的信仰。第四章是整理、歸納常民對米或粄與日常生活、歲時祭儀的記憶,進而分析其在飲食習慣和文化層面的實質意涵,最後則探討六堆客家俗諺語中稻米或米食的文化意涵。第五章是以稻米為探討核心,以婚姻禮俗、生育禮俗、喪葬禮俗等主題,來分析客家人與米所形成的文化形態。第六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結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的祭祀儀式的祭品─紅粄、龜粄、錢粄、紅粄仔,都賦予吉祥的意義,且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祭品的原則與口味的堅持。除此,客家人亦會配合植物的生長季和功能性,製作其他應景的粄類。二、祭祀面:多樣化的粄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四、教育面:從講求吃飯的規矩中,反映出客家人教養子女的態度。從六堆採集與米相關之俗諺語、歇後語,從而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客家人重情義、刻苦的族群性格,務實的生活態度以及幽默的思維方式。五、禮俗面:稻米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穀種在婚姻、喪葬儀式都代表客家人重視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白米在生育禮俗中被視為是辟邪的萬靈丹,在婚姻禮俗中用來勉勵新人要同心,才能衣食無缺。白飯在喪葬禮俗中是盡孝道的詮釋。糯米飯用來期許所嫁之人事業有成,所生之子前途無量。此外,本研究建議有:一、以有機栽培、異業結盟的行銷方式,創造稻農的商機。二、將稻米文化的特色納入學校鄉土教學中。三、後續研究者以閩南或原住民族群的稻米文化為題,進行族群文化的比較研究。
赛夏方言的比较词汇
作者:Paul Jen Kuei Li  期号:第2期 来源: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ŋ>ŋ; *N, *n>l; *l, *R, *z>L; *s, *S2, *θ, *H1, *x1>h; *S136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
作者:李壬癸  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β, σ, r(z或I),丙個邊音1, L,兩個半母音w, y,六個母音i, ә, a, æ, œ o æ與œ通常都出現在喉音?或h的緊鄰。此外e母音極少見,也未見有與其他母音對比的例子。因此,母音系
俏花灯里面的学问
作者:姜堰  期号:第6期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宵节  俏花灯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描述: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一些道法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非常热闹,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赏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时,因四海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弱,但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含义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花灯的制作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著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压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着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可爱的小叮当和温馨的维尼熊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人较喜爱的新造型,足可荣登花灯造型的排行冠军,得到人们的喜爱。(编辑 刘旖)
个性底片:不见瑶池水,但有万绿湖
作者:茹翌  期号:第9期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赏心悦目,还有风味十足的客家风情更是让人感到亲切无比……而最让我钟情的还是那风情万种的万绿湖。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她有高原湖泊的秀丽,但没有高原的交通艰难和气候寒冷,亲临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这里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被称为“天上瑶池”。 因高空俯视整个湖呈“万”字形,且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 “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万绿湖最妙的就在一个“绿”字。站在万绿湖码头眺望,只见万绿湖碧波荡漾,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像翡翠那么碧清,似水晶一般透明,如云烟一样飘逸……万绿湖的湖水颜色碧绿,由近到远逐渐转淡:墨绿、深绿、浅绿、淡绿……远望湖心,仿佛身在“绿色海洋”之中。万绿湖的水,真绿,绿得晶莹,绿得透彻,绿得如此迷人!风静,绿得有点深邃又有点哲学;风动,绿得有点天真又有点纯洁,它溶解了周围青山所有的绿,它化入了天空所有的蓝,它沉淀了河流所有的清。极目所见处处是绿,一年四季时时皆绿,令人顿时心旷神怡。 “一泓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翠屏。”万绿湖的美景也是名不虚传。坐在游轮之上,在青山绿水中畅游,两边的美景一一映入眼帘。周围郁郁葱葱的小岛,好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把万绿湖搂在怀里,缠绵、婉约……大自然为何对万绿湖如此偏爱!汇聚了它所有的神奇秀丽,蓝天白云下,奇绿夹岸,碧水萦回,青山簇拥着绿水,绿水浸润着青山;湖中的绿岛,此刻更显得玲珑别致,饶有意趣,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奇妙,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憧憬。游轮的乘风破浪,使风轻拂过我的脸庞,牵动着我飞舞的发丝,望着这眼前的美景,我不由得陶醉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绿湖的水,更是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妙。水的素洁,她没有一丝污染,反而能将万物洗涤。就像包拯这样百姓心中的青天,公而忘私,用自己的两袖清风去感染他人。水的娇柔,她外表坚强,内心却无比娇柔。就像武则天这样杰出的女英雄,用她那双批过无数奏折的手,抚摸着光滑的无字碑…… “万顷碧波斩不断,一湖清水一湖情。”万绿湖固然美丽,但她那370平方千米的浩渺碧水,更让我知道了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境界,她只有一个目标:团结合作,闯出一片天地。 在游览万绿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悟,我们全市文学社的同学们也不正如这万绿湖的水吗?我们团结,我们互相帮助,我们的友谊纯洁无瑕。我们把我们的情谊,永远地留在了这镜花水月般的人间仙境——河源万绿湖! 【简评】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文章就像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韵律悠扬,婉转飘逸,使人想闻“歌”起舞;文章又像一位多情的清纯少女,柔情似水,花枝招展,让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文章又像一条珍珠项链,把古人的结晶——诗词点缀其中,熠熠生辉,让人赏心悦目。 文章构思新颖,以诗词为线索,融情于景,让人身临其境;文章立意深刻,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山水的同时,又让人感悟到人生哲理,受益匪浅! 文章美中不足的是引用他人资料稍多,尽管自然合理,但也会让人误解,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指导老师: 甘逸)
桃园县国民小学实施客语教学执行成效之研究-以学校支持系统观点
作者:张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语言教学  客语教学  学校支持系统 
描述:系統之現況:客語教學時數次數最多的是「1節」;客語教學課程之主要時間為「鄉土語言課程」佔最多;客語師資來最多數為「現職教師」;客語教材採用最多種類為「合格民間版本」;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數為「教學
论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建置与设计—期盼促进公共讨论的NCC—
作者:孙德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讯传播  独立机关  独立管制委员会  公共讨论  公共论坛  政府改造 
描述:不代表政府應該全然的不加以管制,反而應該是針對特定的管制領域重新檢討管制的有效性或是必要性。雖然「資稀少性」的理由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人民並不見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