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26)
图书(1897)
期刊(772)
学位论文(440)
视频(253)
会议论文(234)
人物(16)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626)
图书 (1897)
期刊 (772)
学位论文 (440)
视频 (253)
会议论文 (234)
人物 (16)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318)
2014(2625)
2013(616)
2012(788)
2011(810)
2010(639)
2008(327)
2006(96)
2004(76)
1995(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89)
深圳侨报(75)
澳门日报(73)
客家研究辑刊(40)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4)
美食(2)
神州民俗(2)
今传媒(1)
旅游纵览(1)
松口碼頭客家漂南洋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昔日繁盛的松口碼頭 梅縣松口碼頭是聯合國認定 的中國唯一移民碼頭 松口碼頭設有一排石雕皮箱,象徵客家人下南洋的行李。 松口碼頭周轉倉已改為 客僑移民展覽館 碼頭附近有南洋風格的店舖連綿千米 梅江是客家人遠下南洋的始發地 碼頭廣場一側設有警備崗樓應付戰亂 展覽館由舊貨倉改造而成 松口
客家小子徐铭智执着篮球路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张柯 5月22日,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组成的洲际四国青年篮球巅峰争霸赛终点站将在梅县文体中心拉开序幕,这是我市历史上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篮球赛事,而这与篮球国青队队长、丰顺籍球员徐铭智关系密切——他的父亲、丰顺县篮球协会会长徐位村牵线搭桥并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促
翻山越岭破解客家人的美食密码
作者:饶原生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期登场:《靠山吃山——大山窖藏的客家味道》广东科技出版社 饶原生 著 扬眉 绘 酿豆腐何以独钟“十六妙龄”,梅菜与扣肉怎么达成“天仙配”,肉丸为何赛“乒乓”,女人与娘酒的隐秘,“粄”怎么成为“第五大发明”,宴席行酒令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药膳隐藏着怎么样的健康智慧……涓涓美食细流,汇聚着中原士
我被客家人精神感动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于得水导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 ( 钟小丰 摄) 本报记者 李少凤 记者:于导演,您好!您已是耄耋之年,是什么打动您,让您毫不犹豫、不辞辛苦接下这部影视作品的导演工作? 于得水:《亲亲中国爹娘》的出品人、编剧王朝民,曾担任中央媒体驻广东负责人,他当记者时,曾经采访过熊德龙先生,被其传奇
THE TIME OF SUJIA WEI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这里有江风、竹韵、老屋、渔船、水车,江水清澈平缓,苏家围有5棵千年古榕,其中一棵是红榕和白榕两树一体,称“鸳鸯榕”,从树龄看村史,先有古榕,后有苏家围。苏家围的民居简朴古旧,翠竹摇曳多姿,古榕树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古朴而宁静,不像有的“古村落”,老屋旁唐突突的两层洋楼拔地而起,游客在苏家围里几乎感觉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苏家围是一幅最美的画。 走进苏家围,就好像在读一本书,这本书用一种亲切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着苏家围的过去与现在。 500年来,苏家围揉和了客家的人文,渴望着它的延续。在东江的岸边,仍旧残留着东江学堂被河水冲刷后留下几块沉重的石阶。堂内青竹摇曳着残墙,似乎安抚着百年的遗憾。不管何时,历史总是忘不了这个地方,苏家围的旧墙断壁上完整地保留着从土改、大跃进、学大寨、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30多幅历史标语,《当年记事》和《当地记事》讲述着国家民族的喜怒哀乐,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记录了新中国农村60年的沧桑,让人感觉这苏家围离历史这么的近和亲。苏家围的《乡村性别文化展》,客观地反映了客家人对性别的态度和认识,并通过这一侧面透视、展示整个客家大文化。这里,有一夫多妻的象征物——一公三母鲤鱼;也有一妻多夫的象征物——万字窗。据专家考证,万字窗这种符号最早是一个阴户联四条阴茎,是一妻多夫的象征。把送新娘出嫁隐喻抬碓穴,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客家乡村,凡是圆形、三角形、条状的物品、地貌都是性别的象征物。她们是汉族女性中独特的一类。一千年来,她们用一双大脚从中原到南疆,踩出一条条山道给后世的客家子孙行走。在赣南、闽西、粤北的大山里、田埂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客家女性用她们的质朴、勤劳和贤德,孕育并支撑起了客家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自唐宋以来,经历着朝代的更迭、战乱与离散,到今天客家人走向安定和繁荣,客家女子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像山涧的清泉在崎岖如命运的山水天地间续写着千年的传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家研究学者把目光投向客家女子。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客家文化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客家女子支撑起来的。客家山歌蛙鸣虫声,客家妹子清淳、素朴、勤劳的品性,穿着大襟衫、宽脚裤,扎着头巾,或是戴着笠帽,衬着山水田园。对着悠悠东江水,清唱悠扬的山歌: 阿哥——过来!爱涯唱山歌你就过来,你晓游水就游过来。涯一见哥就心会开,你真系爱涯游过来。过来,你真系爱涯就游过来!呜——喂—— 客家人为何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有道是:“客家男人总是跟着太阳走,客家女人只好守着月亮过”。那么,客家人是靠什么维系一个家庭、一个民系?为什么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的身份证?苏家围这本厚重的书,也许能提供十分有价值的答案。一部苏氏族谱,记载了苏氏宗族的历史渊源,也是客家人迁徙史的辅证。这里的18座府第式的明清民居,隐含了客家人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和对儒家思想的表达。100张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道出了当年苏家围的富庶,也珍藏着客家人的信义和勤俭。63个官位、学位匾,书写着苏家围曾有的显赫,是客家人的精神财富与心灵寄托。更重要的是,它遗传着苏氏家族的千古风流,虽然岁月褪去了它曾有的繁华与光环,但只要走进这里,你仿佛就能感觉到苏氏家族先祖们文章道德的遗风犹在,让人顿起敬仰之心。 苏家围曾有一间大学堂——东山学堂,很有影响力。四邻八乡的学子都来这里读书。正是因为苏家后人一直重视教育,这里人才辈出,进士、举人、秀才数不胜数。其中道光年间,河源一次秀才考试中,全县只考取24名,而苏家围这一小村就占了12名,所以有“苏半县”之称。历史上苏家围出过48名朝廷命官,四五品以上的不乏其人。当年的知青说苏家围是一个梦。面对依然的纯朴,依然的善良,解不开的是那个乡村的结。知青的儿女感言:当年,父母下乡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而今,我们下乡是为了寻找城乡差异。在这里,你可以做一个自然人:下地割菜挖薯、进坊榨油酿酒,小河边垂钓捉鱼,当然,还可以品尝当地的擂茶、小食,更不能错过以山地里野菜为主的农家饭菜,那是格外地清香诱人。客家擂茶以茶叶、芝麻、花生等为原料,手工研磨而成,源自三国时张飞将士祛风的“三友汤”,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经世传家的“护生宝”。 古代的文人中,最欣赏的就是苏东坡,他曾在惠州做过两年多的知府,有着“典衣剩买河源米”的诗句。这里安然恬静的田园生活,应该也是他的理想之一吧。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河源有个苏家围!它的历史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和沉思。苏家围,不管你是一幅画,还是一本书,你都注定要被人们从心底、从梦中不断呼唤而令人叹息的客家乡村。
南台湾的古迹(一)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了客家人的精神和理念一吃苦耐劳,崇商尚,耕读文化,学而优则仕。 书斋的横批是“醒庐”,两边是: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上联的佛教典故出自李白的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下联取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审结束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评审工作。本次展览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O名,三等奖15名。包括获奖作者在内,共456人人展。 此次评奖在兼顾不同风格、不同取法的基础上,强调创新与学术意义;关注有实力、有成就、有潜力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
桃园县长吴志扬
作者:宜良  期号:第18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创立全台最老的诗社“以吟社”,汇集不少文人雅士,颇具影响力,吴家也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世家望族。祖父吴鸿麟为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生前曾行医,后转入仕途,历任新竹县参议员、三届桃园县参议员、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