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曼 我们要为往圣绝学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会的价值 时间:2008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龙泉寺东汉明帝佛法传入中国 中国的三大文化——儒释道。一个外国的宗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这要从佛法由印度传人中国的源头说起。公元67年,东汉明帝梦见一个一身金色的人从空中飞到他的院子里落下。第二天上朝时,明帝问朝中大臣:“我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的飞人身金色,在皇宫上面飞呀飞呀,就落在院子里,这是什么东西呢?”一位大臣说,“我听说天竺国有这么一位王子,他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很多年,是印度了不起的人。” 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随即,汉明帝派了史官,还有两百多人组团到现在的甘肃、西域地区求佛法。史官到了第三年才把佛法请进来,头一部经是《四十二章经》,并带了两位梵僧回来。这就是白马寺名称的由来: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来到了“寺”,两位和尚被安排在白马寺里头。汉明帝就在皇宫内设了一个小殿,两个梵僧为他讲佛法。这标志佛法真正进入中国。 大地众生皆俱佛性 “佛陀”两个字在佛法刚进入中国时的原音是“budda”,由梵文而来,就指“菩提”。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原来的发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心经》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现在的发音都不是原来的发音了。现在要找古时候的发音到闽南或客家族群中去找,他们把很多的古音都保留了下来,保留的古文字也最多。这两个族群是真正的中原人,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向南边迁移。 中国现在的佛教是大乘。大乘开始学习时,离不开“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所受皆苦,非别人所赐,乃自己所给,自己无始以来所积习的。你想要灭苦么?修“八正道”。“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如果无“正见”,其余的“正思维”、“正语”、“正命”等都免谈。何谓“正见”?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柴寂静”。佛法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象。最重要的佛经就是《金刚经》,《金刚经》再提炼出《心经》。《心经》虽只有260个字,摄全部佛法。《心经》开头讲“观自在菩萨”,是告诉我们要修行,接下来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修行的结果是“无智亦无得”——在这生不出智慧来,也不是在这里得什么。为什么佛家讲“本自圆成”、“本自具足”,就是本身我们都可以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头一句话说:“奇哉!大地众生皆俱佛性也!”这里讲的是众生,不单指人,包括苍蝇、蚊子都所有有情。 我们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说:“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自己把不常的以为常,把幻想的以为真实的。所以,佛家谈到本体时,用两个字“真如”来概括。它不提真,因为有真就有假,佛法是不二法门。 佛法是超世间法 印度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家。我在印度曾经拜访了所有关于传说中释迦牟尼走过的地方,如恒河呀,看看释迦牟尼佛说的“非想非非想”处,他所参过的恒河两岸的圣人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了。但是他们告诉我,有个伏虎圣人,就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席地双盘而坐,旁边一只真的老虎。那老虎就象小猫一样趴在他身边,他没事就用手摸摸它,我当时就吓一大跳,我说这真是伏虎圣人啊。我们跟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有很多东西跟他们学,特别是佛法。 佛法经过了很多时候,把中国的外国的宗教合在一起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代表之一,一个外来的宗教能够这样,原因一是在于佛法中有与本土文化相通之处,二是释迦牟尼说的不止是儒家的世间法,也不止是老子的出世间。它是超越世间的法。 孔子讲“礼”,主要文献《礼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问答录,孔子讲的是世间法。有人问孔子弟子,何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弟子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一般人处事待人的准则。孔子学说的内容,无论谈人、事,都是有形的,都是世间法。古时提倡读四书五经,变成个通儒并不难,只要读懂“十三经”,并且,“十三经”中有一精通,其他则全通,就是博士了。《大学》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主要是针对“修身”而言的。这点与佛家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致的。 老子有所不同,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为老子《道德经》的总纲,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其它八十章都是在解释第一章。其中“常”字不可误会为非常的“常”,它指的是“本体”。为何这样说?后边章句有:“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本体”就是佛教所说的“心”,就是儒家所说的“性”。 这是个有排斥也有融合的过程。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已是混合体,很多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 修行是要身体力行 佛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止是现在的。现在无论我们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三大文化。我不是推举古人,而是要如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把我们古人先贤留下的、快要断掉的东西继承下来,为的是“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对待人类社会也好,对待自然也好,要善待之,否则以后要受果报的。到那时,就晚了。现在南极北极冰山已经没有了,天上破了一道口,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是能够想到如何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活下去,现在就应该开始注意怎么保护自然。否则,地球也会有一个大的灾难发生,而且发生不会太远,大概在我们的曾孙、玄孙的时候就会发生,这非常危险。 我们怎么能够象佛法上所说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古圣先贤的恩、天地的恩、父母的恩、还有众生的恩。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当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拿一个锄头去种地,他的弟子就把工具藏起来,他就说:“你们今天不让我下地,我今天就不吃饭。”真正的修行就一定是要身体力行。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的邻邦日本和韩国,他们把我们古书上谈到的生活习惯保留了很多,而今我们要好好拾起来。认真追寻起来,中华有七万年的文化——七万年前我们已有很粗糙的陶器,很粗糙的生活生产用具。五千年的文明是从伏羲演八卦才开始计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文化一直能够延续不断。埃及文化,我们现在只看到“金字塔”,只看到“狮身人面像”,其他的“雅利安”的文化也都看到他们剩下的物质遗迹。从上古传至今天的只有中国文化,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话语来解释我们古老的文明。 宋代的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使命。 叶曼问答录 真如就在我们心上 问:请问我们平常所说的“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金刚经》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者,“真如”也;来者,“起用”也。“如”是“本体”,“来”是“行动”,本体和行动就代表佛。 真如在哪里?起用在哪里?完全在我们的心上。所以佛法告诉你:记得,没有人可以求,没有菩萨,没有佛可以依赖。你只有按照他的法,走他的道路,你将来会跟他一样。这不是我胡说的,这是佛临终的时候说的。我们最少要信佛所说的一件事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把这句话记得。我们很惭愧,我们不能象释迦牟尼佛一样放下,他放下的多少,你们知道吗? 问:您刚才讲到“不二法门”,请您讲下佛教里说的“不二法门”之意? 答:所谓“二”是指真的、假的,有的、无的,这些都是二。为什么会有真的假的,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学佛首先是不要有分别心,当我们有分别心的时候,就有因缘;有了分别心,就有爱憎心,有了爱憎心,就产生取舍心。 真正的大乘佛法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分别心。“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做者是”。只问现在做什么,不必去算命,也不必占卦,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在佛法里修行必须要知
-
坐看“皇宫起”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两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 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
-
李庄古镇:寻找消失了的爱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四川画报·旅游人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人影,使李庄白肉在“形”上达到最佳,给人以美感。片出的白肉必须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文昌官坐落在李庄古镇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宫闻名遐迩
-
叶大鹰 胶片上的红色理想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圈里,叶大鹰专注红色题材,却很少借用自己的身份来造势。2009年,叶大鹰的《天安门》在建国大业》的光芒中淹没,其中的情结让人感慨。 红色理想 叶挺英年早逝,叶大鹰本人完全没有对叶挺直观的记忆,他总是重申自己不是高干子弟,不过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儿子罢了。然而红色家族的那种荣誉感,一直围绕在叶大鹰的身心之中。他很小就会背叶挺那首著名的《囚歌》。 作为叶挺的后人,这个身份一度让他觉得肩头很重,“我偷一个西瓜,人家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是革命后代啊!我上学表现好,人家说,你是应该的,你是革命后代啊!我拍电影,拍革命题材,人家认为理所当然,你是革命后代啊……叶大鹰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沾过高干子弟的好处,也许原因就在此。” 随着个人的成长,红色子弟的身份一度远离他的生活。1975年,叶大鹰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四级钳工,“在我的记忆里,那段生活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无忧无虑非常开心。在技工学校两年,第一年每月13块钱,第二年15块钱,毕业到工厂就41块啦!有钱得很啊,每月都和工友们出去大吃大喝,轮流请客。好像四五个人吃喝一顿也就不到五块钱。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的好日子终于告吹,呵呵!” 高考恢复后,压力也随之而来。叶大鹰方才觉得人生要有个目标,要去奋斗。因为艺术院校不考数学,他就选择了考北影,而当时,几乎所有家人都希望叶大鹰选择物理学科。对于这个意外之选,叶大鹰倒觉得是件幸运的事。他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在做一种努力,总想把最不现实的梦想,在生活中找一个释放的可能。电影创作这个意外的选择,终于让他有机会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 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其实,这句话隐含了许多期待。 时光回到1927年,在当时的主流力量眼里,共产主义同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那个时代,叶挺们是用枪杆子证明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 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叶大鹰用胶片来把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与红色有关的理想。 最早,他和王朔一起搭档拍摄的处女作《大喘气》,完全与红色电影无关。在公众的视线里,他也一直默默无闻。真正为他带来转变的,是在拍摄《红樱桃》、《红色恋人》后。正是这些红色题材电影为他赢来了声誉。 成长在红色家庭的叶大鹰,拍革命题材电影似乎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而事实上,叶大鹰自己却总想与主旋律以及“红色后代”的背景“划清界限”。 他没有在任何官方电影机构挂名,他只是一个“个体户”,一直都以体制外的身份从事影视工作。首先,在他的眼里,他拍的红色电影不是主旋律,从根儿里讲都是商业电影。所以,他的红色电影好像总是不够“红”,当初《红色恋人》是这样,现在的《天安门》好像又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红色”之间的差别,真正钻进了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叶大鹰在一篇博客中写道:“每次读到那些革命前辈的书,听他们的故事,我的心就特别疼,特别想放声大哭!一个政党是有命运的,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当个人的命运和政党的命运交织起来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悲剧。很多早期的革命者都有非常不容易的人生经历,所以你看了之后就会痛苦,觉得心特疼。” 2008年,汶川地震。叶大鹰第一次在博客中,明显表述出自己对出身红色家庭的自豪,那是为叶挺独立团在抗震救灾中勇敢的事迹——“你们无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兄弟们,为你们骄傲!向你们致敬!” 飘逸人物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圈里,叶大鹰一直以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而存在,却并不边缘,他一方面尽量摆脱红色子弟出身带来的光环,生怕与大家疏远;另一方面,他又在明确地享受着品质生活,不再纠结于“因为你是革命子弟啊”的束缚。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革命史,就知道其祖父叶挺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阵营中,也是个飘逸人物,最不在乎规矩。叶挺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极倔强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不服从中央李立三和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压制,愤然脱党出走。那一次脱党,也让他在共产党阵容中,变得极其特殊。 组建新四军后,叶挺也仍然属于特立独行的个性人物。叶挺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平时不是穿黄呢将军服,就是穿皮夹克、西装等便衣,很少穿新四军的深灰色制式军装。到部队视察时,他喜欢以马代步,带的副官、参谋、卫士等随行人员也比较多,前呼后拥一大帮。叶挺单独吃小灶,还从广东带来一个厨师。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名菜,邀请军部领导同志、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以及随他来新四军工作的老朋友一起聚餐。 所以,新四军组建初期,项英主内部训练,叶挺主外部沟通,争取各方力量支持,这与他的飘逸性格很登对。 与祖父同出一辙的是,叶大鹰在生活中也喜欢格调。比如,他喜欢高尔夫,最初是自己打,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他像找到组织一样乐坏了,立刻加入,从此多了许多打球的理由和机会,跟着球队四处奔走。叶大鹰同样有祖父那种敢想敢做敢说的气势,出于对美感的追求,他邀请张国荣来出演共产党员,开了请港台演员出演红色人物的先河。 叶大鹰直言,“我是在替主旋律电影背黑锅,它们内容干巴巴的,长期给观众形成了一种不好看的印象,那不是创作,是生产,事实上它们跟追求,跟政治理想都没关系。《天安门》尽管在市场上被冷落,但‘人民万岁’的主题是这个片子不同于其他献礼影片的关键。在影片里,我们同样充满了对开国领袖的一种情感,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普通百姓的故事来讲述,突出的是最后毛主席那句话:人民万岁。”
-
向非洲人推广农业技术的客家汉子
-
作者:陈良锦 罗文伟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聂河兴赴尼日利亚前我们曾见过一面。1月10日,从非洲回来不久的他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黑了许多。
聂河兴是武平人,高级农艺师,武平县农业局农业干部。前年2月他被派往尼日利亚,从事农业技术援助工作,黝黑的面孔记录了他在非洲无尽的艰辛。
在农学院推广农业知识
前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我国政府和尼日利亚政
-
泮沥:典型客家村落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泮沥村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从寥寥数户,发展成为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泮沥人的祖辈以其勤劳、机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发扬中土文化,在客居地创造了辉煌。虽说历经历史更迭和战火硝烟,泮沥的后人仍捍卫和继承了先辈的精神,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为惠州客家传统文化的考证保留下了
-
人才辈出的客家“大宅门”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秋竹客家大宅门“新屋下”全景。
傅长盛 文/图
上杭县蛟洋镇秋竹村清代古民居“新屋下”,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共三进院落,15个厅12个天井,迄今已有250年历史,是一座与培田古民居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的客家“大宅门”。
“新屋下”屋主是清朝乾隆初年的大纸商华树财。秋竹村村民基
-
客家灯龙舞:“红龙缠柱”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红龙缠柱是连城县庙前镇庙前村的传统民俗表演。
罗展阳 文/图
每逢正月,天色微暗,鞭炮轰鸣。在花灯鼓、铜钟、锣、小锣、大钹、小钹六种打击乐声中,红龙出场。红龙以竹编骨架、红色纸糊,由龙头、龙尾、四节龙身和四个龙珠(其中一个备用)组成,全长约10米。只见龙身与龙珠皆用草纸捻成的油浸纸绳点火后,
-
48位客家英杰尽在一轴长卷中
-
作者:符亚威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李老师让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跨越时空“站”在一起。
深圳特区报讯(见习记者 符亚威)45米的国画长卷,由47张高220厘米,宽97厘米的宣纸连接而成,若摊开能从小学操场的这头铺到那一头。日前,记者从龙岗区横岗中心小学了解到,该校美术老师李仕明独立创作的国画长卷《客家群英会》,正在该校展出。据了解,
-
深圳原创《客家风情》MV17日亮相央视
-
作者:于雪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风情》由蒋开儒作词,郑钢坚演唱。 (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讯】(记者 于雪)“天有风地有情,天地养育我客家人。我是一颗带着翅膀的种子,落在哪里都生根。”由“山歌皇后”郑钢坚演唱的深圳原创歌曲《客家风情》MV将于2月17日亮相央视,让全国观众从歌声和画面中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
《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