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46)
期刊(350)
图书(107)
学位论文(15)
视频(3)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46)
期刊 (350)
图书 (107)
学位论文 (15)
视频 (3)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8)
2014(429)
2013(83)
2011(99)
2009(41)
2005(5)
2004(3)
1999(3)
1998(4)
199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86)
客家研究辑刊(16)
嘉应学院学报(6)
客家(5)
龙岩学院学报(3)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
歌海(1)
热道(1)
深圳:海天出版社(1)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
江西赣南苏区百万群众以客家民俗祭先烈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海客凤] 3月21日是春分后的第一天,当天上午,“赣南苏区百万群众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典”活动在赣州瑞金市启动,活动以客家人特有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设在瑞金市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广场的主祭场上,上千
客家母亲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彭明 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使我回忆起祖母和母亲两位可敬的老人。祖母是清代著名“易堂九子”之一魏禧的后人,属名门闺秀。母亲出生于普通人家,因是女婴,出生不久便送乡下给人当童养媳。土地革命时,母亲
式微的客家童谣企望焕发生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江区实验幼儿园小朋友边唱童谣边模拟以前的劳动场景。 泮坑客家文化览胜园客家童谣廊 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客家童谣,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琅琅上口、想像奇特。一首客家童谣就是一首客家生活的田园诗,就是一幅客家民俗的风情画。客家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听童谣、念童谣,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客家文化,塑造着客家人的
英雄客家村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霞 摄 陈留弟 离兴国县城大约七里,有一座古村,村头的右边是蜿蜒连绵的山峦,远远望去影影绰绰。左边是一条叫水的大河,河水有节奏地拍打着堤岸,飞溅起串串晶莹的水珠。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村口码头上,十八级红石台阶从岸上铺展到河面。山水环抱的村庄中,散布着十八口池塘,或大或小,或圆或扁。 十八级
客家人物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智 叶剑英 在那个没有标志的 粤北早春 他觅到关于黎明的箴言 就贴在1915年东山中学的 某一角。说 梅开之后寒霜将褪。 于是信念就像一枚胎记 长在 瞳孔的最深处。 让眼睛执着地穿越长夜 寻找光明。 每一次当历史艰难在 路口彷徨 他拔剑而起 从魑魅暗流中劈云见日 于荆棘乱蓬中斩妖灭魔 让暴雨狂澜中
客家风车里的童趣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机械化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让我们更加留恋传统的老物件,那里留存着许多人的美好回忆。比如这个在乡间老屋墙角常见的客家风车,既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农耕用具,农人用它把空壳和杂物从稻谷里分离出来,同时它也是不少农村孩童曾经的“玩具”。 当@梅州热点搜罗在微博上贴出这幅图时,网友们除了纷纷“
谁来装点新客家的年味
作者:林圳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城小议 今日议题 主持人:林圳 春节已过,咀嚼广州的年味,老广州与新客家感受殊异,前者在传统习俗的坚守中仍能体会到衰不而竭的过年氛围;而后者在空城中无所依傍,似难再寻故乡过年的那份隽永滋味。 今年春节,取消了燃放焰火,团拜会、逗利是、吃开年饭也不再是普遍现象,广州城的年味自然逊色不少。尤其
客家炖鸭肉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美食】 过年时火红的灯笼,姹紫嫣红的鲜花,五光十色的霓虹灯、led灯,把蕉岭县城装扮得格外靓丽,处处呈现欢乐喜庆的氛围。在新春佳节里,除了视觉上的美景令人难以忘怀,更有舌尖上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蕉岭的肉丸、煎粄、扣肉、酿豆腐、盐焗鸡、炖鸭肉等客家菜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远在他乡工作的乡亲们回
吃客家簸箕板早餐好搭档
作者:李贵荣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每座城市,都有一种小吃;每个人心中,也有一种小吃。 在客家人看来,簸箕板不仅是美食,还是一种回忆。龙岩武平县城很小,几万的人口,单卖簸箕板的小吃店,就有一百多家。 米是原料,磨成浆水,摊开在传统的竹篾簸箕上,放入蒸笼,一两分钟便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见方的小块,撒上菜馅,卷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状装盘
看客家土围屋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矗立于茶阳镇的父子进士牌坊,记录一段传奇,彰显厚重文化。 大埔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茶阳“父子两进士”,百侯“一腹三翰林”的牌坊与宅子,彰显着大埔自古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 古往今来,大埔人才辈出。科举时有翰林15人,进士58人,举人298人。辛亥革命后,文官武将代不乏人,名人贤士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