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英雄客家村

英雄客家村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7版:周末·赣江源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挂接】

【全文】

王霞 摄

陈留弟

离兴国县城大约七里,有一座古村,村头的右边是蜿蜒连绵的山峦,远远望去影影绰绰。左边是一条叫水的大河,河水有节奏地拍打着堤岸,飞溅起串串晶莹的水珠。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村口码头上,十八级红石台阶从岸上铺展到河面。山水环抱的村庄中,散布着十八口池塘,或大或小,或圆或扁。

十八级红石台阶,十八口池塘,成为这座古村的地标,古村也因此得名——塘石。

深秋,我走进塘石,像一个迟到的学生,找到“老塘石”谢候章给我补课。坐在他家的竹椅子上,我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擂茶,一边听他讲这座古村的旧日往事……

塘石的先祖可追溯到东晋名相谢安、诗人谢洮。谢安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太元八年他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以8万精兵击败前秦苻坚百万大军,从而守住了半壁江山。

谢候章告诉我,塘石谢氏先祖正是谢安的后裔,是从兴国樟木迁来的。我查阅了一下史料,唐僖宗时,谢氏先祖谢肇随父统领义军平安史之乱,立功后授虔州(今赣州)刺史兼白胜军防御使,率军驻赣南,居住兴国樟木山。谢肇五世孙谢鸿业,再迁水草丰美的水之滨,繁衍至今已达46代。

这不但是地域的迁徙,还是思想理念的迁徙。你想先祖是帅才名将,家风岂可辱没,每每国家危难时刻,或逢历史紧要关头,便有塘石人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不惜毁家纡难。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山区小县兴国在惊世骇俗的红色风暴中,站在了历史的潮头,而塘石犹如一艘小船勇敢地冲向革命斗争的风口浪尖。忧国忧民的担当,千年淬炼的客家骨气,注定塘石要冲天一啸,为中国革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候章带着我沿着新修的水泥村路,穿行于绿柳婆娑间,转眼来到白滩村。我们走近一幢青砖灰瓦的两层旧楼房,只见宅前田畦种着翠绿的青菜,宅后小河碧水粼粼,篁竹苍翠欲滴。上个世纪,这栋房子就出了三个英雄兄弟。从1927年起钟人祥三兄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钟人祯担任鼎龙区委书记,钟人祜担任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钟人祥担任中共城郊区区委委员。1929年2月,中共兴国区委陈奇涵、胡灿等20多名代表在钟家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兴国临时县委,胡灿担任临时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钟人祥家。自此,潋水两岸,风雷激荡,星火燎原。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先后有谢名仁、谢友亲、钟梅生、谢湖南、谢名政五位塘石人担任过中共兴国县委书记、副书记。其中谢名仁被称为“模范兴国”县委书记,他率领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受到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毛主席的嘉奖。

岁月还留下了一位94岁的老婆婆,她是钟人祥烈士的亲妹妹钟文英,当年她还是个12岁的细妹子,她像数家珍似的给我述说着当年的情景:处处是红旗、红花、红缨枪、红袖章,乡亲们打土豪,分土地,烧地契,热火朝天,到处都能听到宣传扩红的山歌,看到敲锣打鼓送村里人参军……

当年的红军练兵场,现在已被改造为“模范广场”。当年兴国模范师集体参加红军轰动了中央苏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扩红运动犹如春潮澎湃般席卷赣江两岸。兴国模范师的政委便是塘石子弟谢远崧,传说他是神刀快手,打起仗来手抡镣刀,呐喊着杀进敌群里,镣刀闪电般地舞动,刀光过处,敌人纷纷倒地。与谢远崧一样出名的还有塘石籍的共和国开国将军钟人仿、谢良,新时期将军谢名苞,国民党抗日将军谢清华、谢远灏。

革命胜利后能登上将军榜的人屈指可数,可为革命牺牲的儿女却有千千万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兴国9.3万人参军参战,全县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3179名,其中塘石村116名,至今还有59位英烈没有音讯。但塘石不会忘记他们,现在塘石不但建了“模范广场”“将军亭”“将军榜”,还特地建起了村史馆。村史馆是由一栋两层的旧楼房改建的,整个馆分成革命村、英烈村、将军村和英才村四个单元。看着一幅幅照片、一样样实物,读完一篇篇介绍,我仿佛看到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岁月,塘石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塘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倘徉在田野、果园、社区,扑入眼帘的是田野的一片碧绿,一直沿着村道弥漫下去;脐橙、柑橘、甜柚挂满枝头,在绿叶簇中张开笑脸,一片片橙黄色点缀在绿色的海洋里,微风吹过,时隐时现,如夜空中忽闪忽闪的星星;一栋栋漂亮的别墅庭院,还有灿如云锦的杜鹃,娴静优雅的竹林……

塘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英雄辈出的客家村。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