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92)
报纸(6263)
图书(1513)
学位论文(1263)
视频(424)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92)
报纸 (6263)
图书 (1513)
学位论文 (1263)
视频 (424)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437)
2014(9513)
2013(1282)
2012(1310)
2011(1286)
2010(1127)
2009(699)
2007(358)
2004(12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31)
梅州日报(1771)
闽西日报(865)
客家研究辑刊(590)
香港文汇报(225)
深圳商报(160)
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8)
西安社会科学(2)
小学生天地(高年级版)(1)
动荡的围龙屋 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作者:周建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民族文化  研究  广东省 
描述:动荡的围龙屋 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 宁化县客家研究会 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刊
作者:不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 宁化县客家研究会 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刊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作者:張素芬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家為研究對象,主要因姜家是北部地區舉足輕重的客家拓墾家族,尤其在清末日治時期面臨家族持家的男子英年早逝,因此女性在家族的角色更顯重要;加以踏查間發現地方重要建築-廟宇與姜氏家廟樑柱紀錄了女性捐獻的資料,顯示此一家族之婦女在家族與地方社會曾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在史料上,以吳學明師發掘之有關姜家家族發展、經濟與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北埔姜家史料〉、清時北台官方紀錄〈淡新檔案〉、日治時期〈北埔戶籍資料〉、地方志及家族族譜為基礎,輔以研究區域的訪談以作為研究主要依據。在章節結構上,將女性置於當時的歷史脈絡,以北埔社會為論述背景,從兩性彼此相互依存的觀點,以一個拓墾家族在台的發展脈絡架構下,從道光年間的草萊初闢到咸同年間的茁壯,子孫累積土地財富到面臨政治環境的劇變和統治階層的更替,家族男性英年早逝,家族成員的應變和適應,來觀察女性在家族和地方事務上,實質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同時透過比較、分析傳統到現代教育等條件的改變之下,對客家婦女的價值觀和被對待關係的轉變,來了解傳統與新式教育對女性的影響;並深入探討姜家和其它地方望族的聯姻關係。再歸納總結客家婦女的地位與角色,並對研究中所遭遇的限制提供一些延伸探索的可能方向。
印度尼西亚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语初探
作者:黄年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语  特色词语  印尼 
描述:异词、文言词和旧词、方言词以及其它无法归类的词语等6类进行详细的分析。 然后探索印尼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汇的形成原因:受印尼当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受古代汉语的影响:受闽、粤、客家方言的影响;受其它华人社区语言的影响。 最后笔者简要地分析了印尼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汇的特点:印尼华语特色词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与创新;印尼华语自创词很少,而来自南方方言群或者港澳台和新马泰等华语区的“移植词”比较多;这些印尼华语特色词语在使用时具有不稳定性。
女性創業家精神研究—以天成醫療體系個案為例
作者:張育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創業精神  女性創業家  醫療事業 
描述::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承擔風險,外控源性格,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正面心理,逆向思考,戶同理心,偏執狂,不滿足於現況,強烈自信,目標遠大,以及戰略心智。此外,身為女性創業家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特別強調員工
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舒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描述: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分析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论文以赣州奇特而缤纷的客家文化为例,粗略呈现出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面貌与价值,然后利用选修综合课、选修阅读课、选修活动课等三个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案例,提出对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构想。 结论:各地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和地方文化相融合,让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里的精神世界,以期建构“红色娘子”的结构性形象。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央苏区“红色娘子”在国家制度范围内参与了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往女性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人”的权与责,但她们在自身发展上仍存在盲点;她们树立了一种被定格为效仿的“典范”形象,却为之烙下了无法抹去的精神苦难与生理伤残。革命在它可能的最大限度内解放了妇女,而国家却在这一解放历程中完成了对妇女的全面控制。因此,中央苏区“红色娘子”的“社会性别”确定是被动的,她们仅仅是依托外在的制度体系要求“解放”,并非内心“觉醒”而要求“恢复”世界。在革命形势之下,苏区妇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她们关注的不是自身,而是政治,她们只是搬用男性的斗争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培田村落及建筑研究
作者:林晓蓉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村落  培田民居  客家民居  建筑形式 
描述:理,同时也是对“九厅十八井”,这种客家民居形式的补充研究,为深入研究在特定地域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民居提供了具体实例。 本文从培田民居的研究现状着手,采用文献参考、田野调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村落形态、建筑特征、建造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软件模拟的手段,用现代技术的方法研究民居的物理环境。 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首先,对培田村进行基本介绍,其次,在此前提下分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培田的村落形态,包括它的选址构成、道路和水体系统、宇坪和公共空间。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九厅十八井”这种建筑形式在培田村的具体实例,及其建筑特征和空间形态特点。第三部分调查研究了培田民居的建造技术,涵盖了材料选择和建造过程等内容。接着,以物理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物理环境研究,这样对重点研究的三部分和人居环境的关系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最后总结前面的研究,阐明了培田民居的特点和给予我们的启发,论述了对培田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全球地方化下的社区媒介─从美浓月光山杂志社谈起
作者:刘忠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月光山杂志  社区媒体  地方文化  全球地方化 
描述:討著人們如何過生活和過日子的方式,而「全球地方化」所要闡述的,亦即文化同質化與地方文化在彼此互動的過程當中,所開展出的文化多元的景緻。深究而言,文化同質化或地方文化的背後,事實上都隱含著不同過日子的論述方式,也就是說,當不同文化之間彼此交匯之際,亦表示不同的論述彼此進行詮釋權的主導争戰。社區媒介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形式,在面對不同文化的影響之下,應該如何發揮其凝聚社區意識和認同的影響力?更甚者,它在文化同質化與地方文化互動的過程中,究竟突顯出什麼樣的意義?在不同的論述與過日子的方式彼此錯綜的過程中,它的選擇又是什麼?我們藉由考察政經勢力對「全球地方化」的刺激,一方面企圖為地方文化在全球資本結構的困境中尋找出路,另一方面也藉此與「全球地方化」的理論進行對話。本研究是以高雄縣美濃鎮的社區報紙──「月光山雜誌社」為研究個案,並以美濃的「反水庫運動」作為不同文化交匯的考察脈絡。研究發現,「月光山」在美濃水庫所帶來的文化同質化及其與地方文化交匯的過程中,選擇站在保存在地文化的陣線,並藉由對美濃在地文化的強調與實踐,一方面建構了在地文化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另一方面也喚起社區成員主動參與美濃文化建設的工作,並為保存美濃傳統的客家文化而努力。
惠州方言助词研究
作者:陈淑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语法  惠州方言  助词  比较 
描述:、结语和附录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惠州市区的人文地理概貌、本专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及其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惠州方言的语法概貌,包括实词、虚词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特殊句式,并对惠州方言助词的范围、分类及其成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三章主要讨论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着重对表完成(“抛、□[ei55]”等)、持续(“紧、住”等)、经历(“过、来”)、先行(“正”)、重行(“过”)、短时(“啊”)、尝试(“睇过”)等意义的体貌助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部分体貌助词的来源及相关格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讨论结构助词,包括“□[k55]”、“□[ei33]”、“□[ei55]”、“倒”、“到”的分布、意义及其用法,并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及其否定形式。第五章讨论语气助词,对惠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按功能和情态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语气助词共现的顺序及其制约因素;对转述助词“讲/话”、假设助词及话题标记“时”、情态语气助词“唔时/敢/怕”等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六章讨论其他助词,主要包括比况助词“□[k55]”的来源及其发展;由介词结构虚化而来的加强乞求意味的助词“畀佢”。余论并通过惠州方言与客家方言及广州方言助词的横向比较,讨论惠州方言助词的总体特点,并对其归属提出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