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
作者:李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遵宪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
描述: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br>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 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br>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 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 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br>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br>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 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作者:李桂芳
期号:第7期
来源:广西教育·B版中学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这几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有设置悬念法、问题导人法、情绪感染法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与后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我接任
-
浅谈中华新韵
-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家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由于时代发展、语音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新声韵完全依照建国后,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确定,与汉语新辞典——新华字典的读音完全一致。 应用新韵部分为14部,在全国试行,基本按同韵母的字编为一韵;也有的把相近两三个韵母(如庚韵把eng、ing. ong编为同部),划为一韵。比较讲究的人,仍把它分别开,使朗读更通畅,用之并不失律。 由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新韵最大特点,即按现代汉语读音,只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原入声都按新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的字并不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较多,有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江浙等),湘方言区(湖南),赣方言区(江西、湖北),客家方言区(广东等),粤方言区(广东等),闽方言区(福建等)。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没有入声),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福建、江浙、广东、湖南方言等区域的方言里仍然存着入声,原来人声为仄声,取消后就要注意克服原有使用习惯,严格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来区别平仄。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 为了同时使用《水平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用新韵时,最重要的是用新韵也要用新声,不能字辞用旧声,韵用新韵;也不能字用新声,韵用旧韵,而要声韵都是新声韵。 由于“平水韵”流传年代很久远,有的人已习惯用平水韵,所以仍保留使用。我们既提倡用新声韵,使之与现代汉语读音完全一致;又不一刀切把旧韵禁绝,而采取双轨制,既提倡用新韵,又允许用旧韵;但关键要注意:在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只能归一种,要么全部用旧声韵,要么全部采用新声韵。 用新声韵的诗词,要在题目后注明,不注明,可能有的编者会误认为是用旧韵,以出律、错韵审定。(因使用新声韵有相当时间,已渐被人们接受,现不少报刊发表时已不注明)。 我国一些文字可一字两读(或多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弄清楚,因为有些字不同读音,平仄也就不同了;况且一字两读(或多读)的字,词性、意义也都不同。必要时可查阅《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 管见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以来受到诗词爱好者们的欢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等都已开始使用新声韵。诗词变革创新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就有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新诗体——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人把此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看,唐以来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可见,我国悠久的旧体诗也有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学艺术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诗词(格律诗)有所作为,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诗词就不能永葆生机。总之,“中华新韵”是当代格律诗词的一种变革创新,它删繁就简,仍保留了格律诗词最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求,却更适合当代的人们学习与应用。
-
一分服务百分用心“猪肚包鸡”美味横扫天下
-
作者:王言
期号:第19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恶性竞争的同时也确保了全国百店一致。” 陈先生还不放心:“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对饭店经营一窍不通怎么办?”公司招商专员告诉他:“珍旺猪肚包鸡不仅口味一流,服务也是一流的,比如:1)对加盟商进行店面科学
-
构建互动网络 培育公民社会
-
作者:李梅 杜文平
期号:第4期
来源:企业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主要项目有活化社区营造组织、社区营造资源整合、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及医疗照护服务社区化。 二、台湾社区价值观重建的关键——社区大学 1.台湾社区大学发展概况。台湾的社区大学是台湾
-
斷層錯動、地殼變位及強地動與地震災害相關性之研究: 以19
-
作者:余聰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關刀山地震 地震災害 強地動 地殼變位 斷層錯動
-
描述:探討,主要是因為各鄉鎮及村里的震害資料均相當完備。另一方面,這兩大地震均有地震斷層造成的地表錯動。且兩次地震斷層的屬性又不相同,因此可作為斷層類型對震害衝擊效應的相對評比,包括災害空間分佈型態與斷層線對稱與否,斷層錯動是否加重災害,強地動與災害之間的關連性,其結果可作為日後對震害災損評估的參考。大規模地震通常伴隨地表斷層破裂錯動與區域性之地殼變位。這些地殼變位直接反應地震斷層的類型與滑移量之大小。分析大地震之地殼變位,有助於吾人對地震所造成之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的了解。地震時各地的強烈地動性質,更是造成地震災害的最主要原因。關刀山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斷層錯動,斷層週圍區域性地殼變位,以及各地強地動性質,均有極詳細的觀測與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特就這三個震害主要原因,針對各村里實際震害資料,進行定性與定量的比對分析與研究。所得結果綜述如下:1935年關刀山地震有兩段地震斷層,其中北段的獅潭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的房屋全倒率較高(最高為三灣庄大河村99.6%),而死亡率較低(最高為南庄南富村5.16%)。西南段的屯子腳斷層上與其兩側各村里,不但房屋全倒率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00%),死亡率也很高(最高為神岡庄新庄子村14.7%)。由人口數/住戶數結構可看出獅潭斷層帶與兩側,與屯子腳斷層帶與兩側相差達3.2倍,沿獅潭斷層多為丘陵山區死亡率較低,可能是因為山區住戶稀少,且多為客家農民,有清晨早起耕作習慣之故。而屯子腳斷層兩側以平地為主,各村里人口與住戶數密集,當地居民沒有清晨早起習慣之故。由斷層帶與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分析,發現關刀山地震呈對稱性震害分佈。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震害之關鍵原因包括大幅度斷層錯動及激烈強地動,造成大規模山崩,以及土塊厝與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高樓層集合性住宅大量倒塌等。都會區以集合性住宅倒塌為主,並造成人口密集罹難現象,但因每個里的人口數眾多,而使平均死亡率降低,例如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因東星大樓倒塌而使8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全樓人口之21%,但僅為全里人口之1.28%,是典型都會區集合性住宅震害之痛。另外都會型村里的土塊厝比率較少,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較多,整體建築物具有較佳耐震能力,因此一般死亡率也較低。而死亡率高的各鄉村型村里的住戶建築物構造以土塊厝和低層鋼筋混凝土造居多,例如東勢鎮粵寧里、中寮鄉永平村,其住屋類型以五樓以下鋼筋混凝土或加強磚造建築物佔多數,又竹山鎮山崇里(斷層帶上)有部分係因土塊厝倒塌罹難。此外草嶺村死亡率為4.33%,乃因有36人被草嶺地區順向坡山崩掩埋所致。集集地震時破裂錯動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的逆衝斷層,因而位於西側的下盤並未產生大幅度位移,且地動強度明顯較低,因此雖然斷層西側地區之人口與住戶均較密集,但震害較輕。反之,斷層東側上盤各村里之震害則普遍嚴重。總之由斷層帶與兩側非斷層帶上各村里震害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集集地震呈非對稱性震害分佈。本研究接著比較前後兩次震災的房屋全倒率及人口死亡率是否有所改善。首先,台灣早期建築之主要類型為土造與木造建築物,房屋結構之耐震性能極差。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發生時,強烈震動造成大量破壞倒塌,進而造成人員傷亡。當時另有一些未加固的磚造建築物,當1935年關刀山地震力,超出牆體所能承受時,便使牆體破裂倒塌,磚塊四散、掉落,變成傷害居民生命之最大威脅,其傷害力應不下於土構造。其次,台灣現代建築物主要類型已多由鋼筋混凝土及鋼構造所取代。在1999年集集地震的強烈地動作用下,常見之破壞現象有地面層柱頭爆裂、各層短柱剪力破壞、磚牆倒塌或斷裂、混凝土牆剪力破壞、或地基失敗引致傾斜、崩塌,連帶造成人員傷亡。因現代建築物之設計目標本就要求房屋即使在倒塌時,必需儘量保留人員求生空間,故有減少傷亡機率之功效。本研究在比較前後相隔64年的關刀山與集集地震時的房屋全倒與人口死亡資料之後,發現現代建築結構類型在減少震害效應上確實有顯著改進。這包括總平均房屋全倒率由前者之32.5%降為後者之19.2%。而總平均人口死亡率,更由前者之1.12%,鉅幅降低為後者之0.28%。換言之,我們透過現代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之頒行,已使建築物普遍具備適當的耐震性能,確實可有效減少地震時造成房屋倒塌機率,進而減少地震對人員傷亡之效果,這是具有重要正面意義的啟示。最後,本研究對集集地震時,台中縣及南投縣各鄉鎮死亡人口之年齡分佈加以分析,獲得以下公式: Y% = 0.00022X 2 - 0.01X + 0.16在上式中,Y%代表死亡率,X表示年齡。由上式可見大地震時,不同年齡層的人口,受到致命威脅之程度顯著不同。尤其對5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威脅大增。這個發現具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是地震時對人命安全的保護對象,應特別注重年齡層大的族群。其二是雖台中縣與南投縣的一般人口及死亡人口之年齡層分佈各有不同,但是人口死亡率之年齡層分佈,却幾乎完全相同,頗值得深入探索其原因。未來可利用這次地震人口死亡年齡分佈的公式,按各鄉鎮人口之年齡分佈,概略推估未來地震時,可能造成之死亡人口數,做為研擬地震防救災緊急應變計畫之參考。
-
“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
“闽派”艺术亮相京城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没想到福建美术水平这么高”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中国美术馆主办,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共人选作品22 1件,其中国画82件、油画48件、漆画44件、雕塑8件、水彩
-
养生历
-
作者:谭新
期号:第5期
来源:健康大视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茨实、北芪、自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
-
门槛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三角洲·青春阅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奶奶!” “哐、哐、哐!”——“小小奶奶!” 来人一边拍打一边唤。门环好比是机关似的,“哐、哐、哐”一拍,“小小奶奶”的声音就出来了。 “来喽!来喽!”我妈在堂屋就高声地应着,这在给敲门人报个信:家里有人,也是怕敲门人等得急;其实,咚、咚、咚一块向外跑的还有小小。她牢牢地拽住我妈的手,或是拽住我妈的衣服,生怕我妈会跨过门槛跑出去似的,这会小小无论手里在玩什么样心仪的玩具都会丢下来跟着我妈向门外跑。我妈也真有意思,逗小小,她故意加快脚步,不让小小撵上,眼看小小要哭的时候,才停下来,稍稍站定,伸出两手。小小呢,也便飞地向我妈的怀抱里扑来。 “小小奶奶”就是我妈。“小小”是我的小侄女。我小侄女的名字就叫“小小”。 这当儿不行。不能让人这么敲门。有响。拧过门耳之后我妈就在门槛边坐着。 来找我妈的人很多。我大(父亲)吃过中饭之后说好是去打麻将的,却常常折回拿茶杯,“哐、哐、哐”,这让我妈数落过好几回“不长记性”;更多的是房客家的亲戚,我妈并不都认识,这都隔一两代了。“你找谁?”我妈问。“秋宏年。”对方答。“没有。”我妈回。对方不信。“秋老根的大孙子。”“呵呵,进来进来,有的有的。”我妈态度立马就变。是家乡人,像是对上暗号似的,都是自己人。我妈是个忠诚的门卫。还有呢,要饭的也来,“哐、哐、哐”,这好办。我妈在门边窗台上放一纸杯硬币呢。这些硬币都是我妈上街买菜回来扔里去的。她一迈进门槛就开始掏衣兜了,有硬币,“咣”地一扔,就像是进门有人跟她打招呼一样。我妈嘴角浅浅地一乐。有要饭的我妈便从纸杯里拿一个或是几个硬币。这倒好,会有好些硬币“咣咣咣”跟我妈打招呼。 阳光软,温柔得像是一只猫咪。猫咪打盹,猫咪都睏了。院子里只有广玉兰挺精神的,每片叶子都圆睁着眼。 我妈这么紧紧地坐在门槛边自有她的道理。午休嘛,就是要让人午休,院里的这些孩子晚上睡得比星星都迟,起得比耕田的还早。谁来也不见,谁来了也甭想敲门。 一院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一共五个;我妈会这样数,秋老根的大孙子,李光头的小孙女,孙二秃子二儿子家的,等等。她一定不记得这些孩子的名字,要不她怎么会不知道“秋宏年”呢。秋宏年已住我们家半年了。 这些孩子都是秋李郢的。一晃三十多年了。秋李郢是我大下放的地方,我妈也跟着去的。这些年我大每年都到秋李郢去,我妈也去。我大我妈就邀秋李郢的人到我家来玩。邀来邀去却是来了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上高三了,在县中读书。高三的孩子家长大多会想着跟着陪读,在外面租住房子。我家就住县中边上,我妈就当上房东了,当上了秋李郢孩子的房东。我估计我妈吃了不少亏,跟别人家比她好像没收什么钱。我曾试着问过我妈,遭了我妈的白眼:钱!钱!钱!掉钱眼里去了!我跟你大下放那年房子还不都是他们盖的,我又花多少我钱!哼! 这之后我便不再问了。谁让他们有一笔“糊涂账”呢。 “还有34天就要高考了。”我妈把孩子高考的时间掐得很准,这都是院子里孩子家长说的,哪天不说好几遍呢。我妈成了高考的倒计时钟似的。这座钟就挂在门槛旁边。 其实,有时也怨不得门环,是风。是风把那两只门环吹响的。这也不行。我妈有办法,就像我妈让门臼不叽咕会在门臼上滴几滴色拉油一样。我妈在门环上拴根线,线上吊两只小皮球囊。让你响!我妈做过这些之后有莫名的快意。我妈为自己的创意而自得。我担心的是,这些皮球囊要是弄丢了小小回来不找她麻烦才怪。这些皮球囊是小小的玩具。 呵,小小呢。小小到她外婆家去了。她一定是怕小小扰这一院孩子。我妈从堂屋跑出的时候还忽而转过身来,还想伸出手去,她一定以为小小还在她的身后追她。她出门的步子明显变慢。我妈好些日没听到小小的哭声了,我妈想小小了。想哭的是我妈。 我们家出过两个清华,一个北大,三个南大。外人乍一听以为都是我们家的孩子,惊羡我妈。我猜我妈是故意这样说的,故意让人闹不明白的。我和我弟明白。院子里建了三间小房子,这些小房子也都是秋李郢的人来自己盖的。我跟我弟也没办法,我们又不常回家。再说了,为之我弟也不满,让他们作!家里的房子那么多,没人住也空得很。起先这让我大我妈很闷。宁要心宽不要屋宽,屋宽总是不好。也罢。让他们作。我和我弟也都认了。只要他俩开心就好。不过秋李郢的人不这样想。秋李郢的人说我们家是块福地。我妈就是个菩萨。我妈就是个佛! 我妈是个佛?守着门槛,半睡半醒,我妈像个佛? 佛知道,让孩子用力跨过这道门槛,走得越远越好。我妈常这样跟孩子说。佛呢,佛还不就是整日守着门槛,这会是一道怎样的门槛呢。我妈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