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楼回响》震撼旧金山 240人合唱团唱响客家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 诚毅)厦门爱乐乐团“土楼东行”在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市首演成功后,于当地时间10月6日晚上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二站演出,《土楼回响》交响乐震撼了旧金山。
厦门爱乐乐团《土楼回响》交响音乐会在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旧金山交响乐团 的主场地、著名的戴维斯交响音乐厅举行,这是中国内地乐团
-
首届海峡论坛大会昨日隆重举行 龙台客家文化交流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厦门17日电(记者 莫志强 王毅) 17日上午,首届海峡论坛大会在福建厦门海峡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 漪,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福建省领导卢展工、黄
-
专家为客家歌曲把脉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 郑丽虹)昨天下午,一曲曲动人心弦、韵味绵长的创新客家歌曲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厅唱响,第四届深圳客家文化节在这里举行了“创新客家歌曲展示点评会”,著名音乐人方天行、陈小奇、陈洁明、姚峰、姚晓强等到会对现场播放和演唱的创新客家歌曲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一致认为创新给客家歌曲带来了新的生命
-
科学利用资源 打造“四大板块” 梅县思路清晰为客家民系
-
作者:黄蔚山 翁尚华 饶延志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梅县灵光寺旅游区购物一条街
→县委书记李远青深入梅江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场调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见成效
在广东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梅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促进一保持”和梅州市委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脚踏实地理清发展思路。为了解梅县学习实践科学
-
客家“都江堰”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凹流三峙灌溉千亩梯田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黄志忠、丘佳纳、黄玉情摄影报道)初秋时节,镶嵌在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连绵起伏群山中的千亩梯田绿浪涌动,尽管当地久晴少雨旱情迫人,但生长在山腰间千亩梯田里的禾苗依旧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全得益于被当地水利专家称为客家“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据调查,
-
客家之爱
-
作者:吴德荣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避战乱,闯蛮荒,悲天地,拓前程,这是许多年前我对于客家民系的最初认知。那时年轻,对于自己地域母体和精神母体的客家,缺乏应有的探究,更缺乏广阔的构想。如今对于客家,虽说历经了轰轰烈烈客家热的洗礼,认知层面、体悟层面有了一定拓展,但也只是于记忆的皱褶里填入了一些关乎客家的零乱 章节而已。从出生到现在,
-
客家妹美国郎结婚啦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东源讯(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袁锦君、周焕摄影报道)昨日上午,一场别具一格的异国婚礼在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旅游乡村举行,一位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小伙子杨卓明(英文名Younger.Jerome
-
赴台客家族谱展序文
-
作者:黄征辉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族谱,又谓家谱、家乘、祖谱等,乃以志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之特异图书。吾国族谱之起源,可远溯先秦。魏晋以降,谱牒之学大
-
九连山—东江源客家旅游联盟在龙南成立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旅游联盟由龙南、定南、安远三县组成 本报讯蔡石海报道:感受客家文化,体验生态山水。4月30日,九连山—东江源客家旅游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在龙南县举行。市政府副市长詹延遵出席启动仪式。 龙南、定南、安远三县同处赣州南部,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境内交通便利,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龙南县境内拥有国
-
钦州“跳岭头”节俗研究
-
作者:张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钦州 “跳岭头” 文化复合
-
描述:跳岭头”而论“跳岭头”,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定性问题上众说纷纭,未能论及根本,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跳岭头”的源流、变迁等探讨的欠缺。因此,本文意欲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新的探讨,冀能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第一部分,就钦州“跳岭头”的分布、程序、仪式及其表演主体——岭头班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一言以蔽之,钦州“跳岭头”分布于钦南、钦北区的部分乡镇,灵山县的大部分村落和浦北县的部分客家重镇,其中尤以灵山县为盛;是农历八至十月间由岭头班(或称老师班)遵照“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举行相关仪式和表演,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身的传统民俗。第二部分先在诸多对傩的定性中提炼本文对它的概念取向,综合“跳岭头”的形式、内容、内涵等可初步推断,“跳岭头”是一种带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源流变迁,初步可得出结论:钦州“跳岭头”是傩自中原而长江以南、再西南传播后,结合桂北“跳神”以及儒、道、佛等教派文化、师公文化、钦州地方特色文化等经久而成的一种变体,并很可能成于唐代,兴于明清。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尝试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显要因素为秋社。里社制度的施行,标志着明代的民间社祭被纳入官方的祭祀制度,使得“同社”祭祀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上述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域内的信仰范围和组织仪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为“跳岭头”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缺乏娱乐的年代,看“跳岭头”表演成为人们的一大享受,它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被遗忘,“跳岭头”的盛名早已掩盖了秋社,秋社中的聚饮习俗也被冠以“吃岭头”之谓。但今时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为:结构、时空、组织的“社”化;形式、内容的地方化。对比傩的最初形态,钦州“跳岭头”是它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充分体现。借此,也还秋社一个应有的历史位置。第四部分则对钦州“跳岭头”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国家和边缘借风俗以构建华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娱乐、道德宣教、社会凝聚、族群交往、驱邪纳吉等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了这一进程。文章的最后,探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钦州“跳岭头”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机遇在于不同权力的介入将使一些村落获得不曾有过的不同话语的主导权,挑战在于它所遭遇的神圣性解构和行政体制的阻碍,希冀借此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笔者认为,“跳岭头”或“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这是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是国家与个人、中央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间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