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十番”音乐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刘永泰
客家地区的“十番”音乐,雅称“十音”,俗称“打十番”。
顾名思义,“十番”由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竹笛(主奏乐器)、箫、唢呐、号筒、吊规、椰胡、二胡、中胡、高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板鼓、檀板、堂鼓、木鱼、七星点、大钹、中钹、小
-
行走于书斋与田野之间,感悟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研究 民间文化 书斋 田野 代表作 行走 研究者 文化遗产保护 赣南
-
描述:维方式、生存智慧、想象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形势十分严峻。可喜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屡获成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相继成立;学术成果陆续出版,推陈出新。在此形势下,赣南师范学院适时成立“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积极开展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教学培训和学术研究。本专栏结集的三篇专题论文,正是这项“文化工程”的首批成果之一,旨在反映客家研究者对“非遗”保护所作出的实践性回应。本着鼓励新人之用心,以激发年轻一代保护与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热情,本期特别推出两位年轻学子的新作,她们虽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却不乏别出机杼的勇气。中国艺术研究院肖文礼以一...
-
唢呐声声 客家奇葩
-
作者:李小华
期号:第3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唢呐 于都县 历史悠久 客家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幕式 中央电视台 艺人 不完全统计 艺术人生
-
描述:呐艺人与文化部艺术家“重走长征路”慰问团在长征渡口同台演出;2002年,中央电视台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于都人民用唢呐喜庆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新闻;2004年,于都唢呐艺人表演的《唢呐迎亲》参加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使在场的海内外客家儿女感动得热泪盈眶;2005年6月11日,60名唢呐艺人参加了江西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和踩街活动;2005年10月,近百名于都唢呐艺人与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赣州同台演出;2006年10月13日,优秀农民唢呐艺人刘福长被邀请作客央视《艺术人生》;2008年6月13日,于都唢呐“公婆吹”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展演;2009年11月8日,60名于都唢呐艺人参加了首届南丰国际蜜橘节晚会表演和踩街活动;2009年11月20日《欢乐中国行》主持人张蕾来到于都梓山镇采访唢呐“公婆吹”老艺人肖卿华,并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2010年11月20日,80名于都唢呐艺人参加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开幕式及民俗表演。
-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族群研究 历史迁徙 青年论坛 族群认同 师范学院 离散
-
描述: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韩国大田大学等海内外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21日上午8:30,论坛开幕式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技报告厅隆重拉开帷幕。著名人类学家、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王明珂教授作了开幕致词。 本届论坛是人类学高级论坛和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合并举办的盛会,论坛下设“主题演讲”、“青年论坛”、“海峡两岸圆桌会议”、“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主题演讲 会议主题发言分上下两个半场,学者们围绕文化认同、迁徙与离散、客家等议题作主题发言。 基于过去关于客家源流与客家形成发展史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北方对南方移民史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谢重光教授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
勾勒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轨迹——读谢重光《闽台客家社
-
作者:兰俏梅 蓝七妹
期号:第1期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社会 谢重光 客家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轨迹 变迁 传承 台湾 闽台文化 关系研究 文化关系 亲缘关系 成系统 全方位 特殊性 同质性 区域内 作为
-
描述:家亲缘关系的独到见解,读后深感立论有据,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得益良多。本书首先探讨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闽西(即宋元明清的汀州)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及闽西客家在客家大本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客家民系在闽西最后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驯服汀江、开发山区的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客家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血汗,它所结出的果实,不但有物质方面的平畴沃野、五谷丰登、经济发展,也有精神方面的民间信仰、故事传说、文化繁荣。像客家乡土保护神定光古佛,客家化、山区化了的妈祖太太,以及龙王庙、五谷神庙、腾蛇寺等,都是客家人艰苦创业过程中与天地人复杂关系的产物。每一尊神灵,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个饱含辛酸苦辣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具有鲜明区域与族群特色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形成,标志着客家民系的最后形成。相反的,在同一时期的赣南,并未形成...
-
走潮汕,进客都 啖生鲜,赏大屋
-
作者:文文
期号:第9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碎,也很值得留意。这次自驾造访的主要是闽粤赣边境处的一些客家聚族区,路线选择上也尽量走的是乡县之间的县道,为的就是在一路接近那被客家名都的光芒所掩盖的,最原始而内里的客家印象。 Day 1 潮州美食
-
关於台湾客家建筑的根源及其型态的特徵
-
作者:黄兰翔
期号:第74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建筑 客家建筑 移民原乡 双栋 边陲与中心 中国建筑
-
描述:单的事实,但却是非到访原乡地无法轻易理解的事情。因此本文不再以找出台湾客家建筑的「静态特徵」为目标,而是着重於原有汉族文化的合院建筑共通性的讨论。如今无论是存在於台湾客家原乡的粤东、闽西或是赣南的建筑形态,甚至台湾的客家建筑所表现的特徵,都是经过多次移民迁徙、定居,因应各时代的社会情境,融合各地风土民情一时性的「动态发展」之结果。
因为田野调查改变了研究问题的发问,同样是田野调查带来的观点,亦即在20年前即已在台湾发现,但又苦於提出合理解释的客家建筑「双栋」作法。因为田野调查,知道这种作法在中国是不限定客家建筑才有的特徵。更且有不少案例不仅有「双栋」,甚至「桁檩」与「椽木」(桷木)也都采上下独立的双层作法,亦即完全的「双重屋顶」结构。因此,几乎可以确定认为台湾「双栋」是「建筑结构部材」经过历史发展变迁後的结果。而这种「双栋」或是「双层屋顶」作法,甚至可以上推至中国上古时期即已存在。既然客家建筑或是偏远地区的建筑,仍保有古代的作法,同理可推,当今存在於中国中心文化偏远地区的台湾,其传统客家建筑是否仍保有古代中国建筑特徵之片段痕迹?这是今後客家建筑研究,或是整体的闽粤建筑研究可以期待的研究方向。
-
发挥生态优势 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打造山区生态经济强县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求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优势 科学发展 经济强县 山区 毛泽东同志 国土面积 国有林场 秋收起义
-
描述:同志“逢凶化吉,遇险呈祥”的化险福地。全县有革命烈士1.8万多人,占江西省革命烈士的7%,1951年中央曾专门派访问团到铜鼓慰问,1990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苏区县”。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铜鼓生态环境优美。全县山林面积204万亩,人均达15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全省之首,活立木蓄积量946万立方米,活立毛竹储量5500多万根。境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县内有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官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铜鼓客家文化深远。全县80%以上是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集中心,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饮食、山歌、民居都颇具特色,其中客家山歌因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载入《中国音乐词典》等大型音乐典...
-
院校盘点之香在省外的高校
-
作者:郑建泉
期号:第4期
来源:求学·理科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校 盘点 院校 大学校园
-
描述:金人才的摇篮 学校“有色冶金人才摇篮”的荣誉可不是浪得虚名的,《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有43家企业入选,其中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维平、副总经理陈茂生他们都毕业于江西理工。此外,厦门钨制品公司、江西铜业公司、南昌钢铁集团公司等60多家企业的领军人物也都是学校校友。当然了,江西理工之所以能取得辉煌业绩和所在的环境有着莫大关系,学校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借助身边的有色金属资源,建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实验中心和近百个实习基地,其中有3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客家酿豆腐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5期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从中原到梅州,又从梅州到赣南,不单带来了念书皆上品的民间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口腹文化——被称为汉人的古代移民菜。 华夏人在中原的时候有包饺子的习惯,迁居南方没麦子包饺子,据说客家人便想出酿豆腐的吃法,以延续包饺子的传统。客家人作家古清生在回忆家乡的酿豆腐时说:“大约乡土的规矩,每件事物,都必须给它注明一个来历,惟其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节日时,客家人通常都会自己制作一定量的豆腐,“酿”好煎熟,置入砂锅中,每餐取出若干做菜肴,剩余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砂锅中加热煮沸以防变质,直至全部吃完。 客家酿豆腐,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一个客家词,可能是宋朝或宋朝以前保留下来的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将火柴盒大小的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炸豆腐切开一口,或者从上面挖开一个洞,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外面抹上湿淀粉封口,放切碎的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