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80)
期刊(592)
学位论文(240)
会议论文(20)
图书(9)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80)
期刊 (592)
学位论文 (240)
会议论文 (20)
图书 (9)
视频 (6)
按年份分组
2015(6)
2014(763)
2013(196)
2012(217)
2011(190)
2010(156)
2008(86)
2007(57)
2005(21)
2000(2)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33)
嘉应学院学报(12)
农业考古(9)
客家文博(5)
家具与室内装饰(3)
岭南文史(3)
惠州学院学报(2)
家具与环境(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咸宁学院学报(1)
现代客语诗之表现形式研究
作者:林樱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客语诗  客家文学  客家文化 
描述:行討論,第一章為緒論,概述論文主、客觀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探討現代客語詩的研究現況和選材原則,最後為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作說明。第二章為客家文學中的現代客語詩,先對客家文學的涵義與範疇作一定,再
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屏东县客庄居民为例
作者:宋庆财 李雪香  期号:第1期 来源:美和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屏东县客庄地区  观光休闲产业  问卷调查 
描述:ation;簡稱WTO)及社會變遷的衝擊,自然無法置身於時代潮流之外,勢必要配合時勢轉型。然而,地區產業發展的良窳,當地居民的態度與認知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本研究之目的以調查與分析客座地區居民對發展
由客家人说到创建南洋客属总会
作者:谢佐芝  期号:第6期 来源:东南亚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文虎  客家源流  南洋  新加坡  学术界  《世界地理》  国学保存会  客家文化  辛亥革命  上海商务印书馆 
描述:‘或曰客乃乞之讹’……,这不能不惹起舆论学术的强烈反响。于是,客家源流问题的讨论,便如春潮一般展开了。从1850年到1904年,有中外人士30多人,论述客家的历史、语言、习俗,或论及客家其他问题。这是罗香林教授所称“客家问题哄动学术的第一时期”,以下还可分为三个时期。1905年,顺德人黄节的《广
论清代客家人的迁徙及其历史影响
作者:刘大可 周明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迁徙  清代  客家先民  客家地区  历史变迁  正确认识  迁移  基本原因  边界地区 
描述: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繁殖后代,艰难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度过了宋、元、明时期。时至十七世
谢国遗民与客家谢氏:《谢国的来源和迁徙》补
作者:刘佐泉  期号:第3期 来源: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氏世系  遗民  会稽  何光岳  梅县  东山  永安县  陈留  姓氏  客家源流 
描述:的与边疆少数民族融合.”唯忽略了客家人中的谢氏,谨作如下补充,以就教于何光岳先生和文史同仁.
从“客家民系”到“客家族群”:客家研究概念之转变
作者:肖艳平  期号:第10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族群  概念  转变 
描述:再从田野与历史的视角中寻求学术接受"客家族群"的理由,并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来反观概念变化背后所存在的原因。
珠三角旅游营销圈的形成与运作探析
作者:曾光敏 吴良生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整合营销  旅游营销圈  旅游目的地  组团社 
描述:整合营销的再整合,是整合营销在旅游行业的更高形式,其形成与运行过程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值得学术着力关注。
八闽三题
作者:陆永健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榕树  客家文化  对称性  土楼  气生根  福州  三题  明清  境界  老人 
描述:。惊讶榕树的生命,从条条气生根开始。它们聚集在枝干上,如同沧桑老人的大胡须。吸收水分和养料,伸长变粗,一头扎进泥土,或盘扎在岩石的缝隙中。
张弼士的经营理念对现代企业的启示:以张裕酿酒公司为研究中心
作者:冯玉珍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弼士  张裕酿酒公司  现代企业  启示  借鉴 
描述:民族工厂之林的张裕文化与经营理念。至今,这一文化与理念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资本与客家族群传统的再造:对汀州“百壶宴”的象征人类学
作者:周云水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汀州百壶宴  客家传统  再造 
描述: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