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67)
期刊(3671)
学位论文(1054)
图书(779)
会议论文(213)
视频(210)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67)
期刊 (3671)
学位论文 (1054)
图书 (779)
会议论文 (213)
视频 (210)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4(4991)
2013(971)
2012(1035)
2011(1002)
2010(815)
2009(455)
2007(235)
2004(74)
2003(50)
2002(2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1)
梅州日报(1305)
三明日报(247)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3)
中华民居(9)
广东史志(8)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6)
艺术探索(3)
风景名胜(2)
新湘评论(1)
浅谈中华新韵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家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由于时代发展、语音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新声韵完全依照建国后,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确定,与汉语新辞典——新华字典的读音完全一致。 应用新韵部分为14部,在全国试行,基本按同韵母的字编为一韵;也有的把相近两三个韵母(如庚韵把eng、ing. ong编为同部),划为一韵。比较讲究的人,仍把它分别开,使朗读更通畅,用之并不失律。 由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新韵最大特点,即按现代汉语读音,只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原入声都按新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的字并不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较多,有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江浙等),湘方言区(湖南),赣方言区(江西、湖北),客家方言区(广东等),粤方言区(广东等),闽方言区(福建等)。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没有入声),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福建、江浙、广东、湖南方言等区域的方言里仍然存着入声,原来人声为仄声,取消后就要注意克服原有使用习惯,严格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来区别平仄。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 为了同时使用《水平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用新韵时,最重要的是用新韵也要用新声,不能字辞用旧声,韵用新韵;也不能字用新声,韵用旧韵,而要声韵都是新声韵。 由于“平水韵”流传年代很久远,有的人已习惯用平水韵,所以仍保留使用。我们既提倡用新声韵,使之与现代汉语读音完全一致;又不一刀切把旧韵禁绝,而采取双轨制,既提倡用新韵,又允许用旧韵;但关键要注意:在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只能归一种,要么全部用旧声韵,要么全部采用新声韵。 用新声韵的诗词,要在题目后注明,不注明,可能有的编者会误认为是用旧韵,以出律、错韵审定。(因使用新声韵有相当时间,已渐被人们接受,现不少报刊发表时已不注明)。 我国一些文字可一字两读(或多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弄清楚,因为有些字不同读音,平仄也就不同了;况且一字两读(或多读)的字,词性、意义也都不同。必要时可查阅《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 管见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以来受到诗词爱好者们的欢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等都已开始使用新声韵。诗词变革创新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就有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新诗体——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人把此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看,唐以来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可见,我国悠久的旧体诗也有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学艺术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诗词(格律诗)有所作为,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诗词就不能永葆生机。总之,“中华新韵”是当代格律诗词的一种变革创新,它删繁就简,仍保留了格律诗词最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求,却更适合当代的人们学习与应用。
贪吃的野猪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儿童故事画报·自然探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妈妈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可见,野猪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一群胖家伙。它们聪明而机警,还具有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呢! “母子团”中还混杂着一些已有1周岁的小野猪。早在半年
在盘子里作画 创意中国菜风潮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川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那一年的上海,已经流露出关于春节的某些洋派的气质。春节当天(2月1O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 “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
客家短章(四则)
作者:丘晓玲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散文] 关于山歌 我一直奇异于歌者喉咙里是否隐藏有袖珍的乐谱,并且他们是如何在开启天籁的同时又运用了文学?这些出口成章的田间劳作的客家男女,他们的另一种隐秘的身份是热衷于即兴创作的艺术家。 鸟类这天生的歌唱家,它们婉转清丽的歌喉拒绝为冗长枯燥的语言牺牲,或者它们之间的交流语言本
客家好滋味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Magazine ●食客传经 三味猪肚鸡 主要原料:猪肚、走地鸡 汤底对猪肚鸡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好来屋猪肚鸡的出品上乘,汤底更是功不可没。这里的汤底选用筒子骨、鸡架细火慢熬,熬出来的高汤色泽乳白诱人,且营养价值极高。最为关键的是这里的高汤没有用淡奶调味调色,味道鲜而不腻、清爽
客家规劝类民歌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江炳 在丰富的客家传统民歌中,有不少是“规劝”人们弃恶从善、行为检点,包括劝人夫妻恩爱、孝敬父亲、疼爱子女、兄弟和睦、勤劳持家等。这类民歌的内容符合大众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也表现出客家民间艺人令人叹服的艺术才能。客家脍炙人口的规劝类民歌,是民间文学中的珍品,按内容分大体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客家人的“月半节”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罗昌高 客家人最看重三个节日:春节,清明,还有一个就是“七月半”。 “七月半”,也称“月半节”,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在客家人眼里,这一天也属于节日,仅次于春节和清明。客家人有强烈的血源意识,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他们把列祖列宗统称为“公太”、“婆太”。认为没有祖先就
最惦记客家好滋味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梅州自悠行美食篇 去梅州前,为食的你一定要清空一下肠胃,最好禁食两顿,以便有空间容纳这里的五花八门的美食。如果你和我一样,还喜欢在正餐后再去品尝下当地的小吃,那就更要有增肥2斤的准备,因为梅州的小吃大多是米制品,实打实,跟主餐一样饱肚。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呼朋唤友,一家大小齐出动,腌面、狗肉粉、笋
倡导行善积德弘扬客家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每周话题】 ●本报记者李少凤朱庆强实习记者王雅通讯员王裕发 客家人向来倡导“行善积德”。最近,梅州网网友“雁洋-卡莱”在论坛发出帖子后,本栏于8月24日刊登了《可怜受伤流浪女,谁来帮她?》一文。经陆续报道后,这名疑患有精神病的流浪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热心读者、网友纷纷伸出援
龙南客家嫂:米酒酿造新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徐丽芸蔡粲聂志良 赣粤边际的客家摇篮——龙南,客家围屋美丽神秘,客家民俗丰富多彩。这里,曾经以农耕为生的客家妇女,如今凭借传统客家酿酒工艺,发展米酒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近日,笔者走访了龙南乡村几位从事酿酒业的客家嫂,从中感受到她们的幸福新生活。 客家老手艺上了新赛场 2008年6月初,杨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