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客家山歌的少儿合唱团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在日益城市化的龙岗,一所小学的歌唱团将悠久的客家山歌与现代儿童歌曲相结合,既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了声乐知识,又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了客家山歌
-
看土楼之都 赏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遗产,人间奇迹。一时,海内外名流学者,商家旅团以及高人韵士接踵而来。他们吃在土楼,看在土楼,住在土楼。一个个乐在其中,留连忘返。也有不少文人墨客,还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墨迹。请看本报曾经载过的一首诗吧:“土楼风景冠千秋,艺纳群科汇海流;五彩缤纷仙世界,宜居宜赏宜优游。”土楼真有如此神奇
-
粤东客家地区的传统小食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钟国光 文/图 灰水为媒娶美人 古时候,有一位书生喜欢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是不知道如何认识她以成就姻缘,于是请教于一个颇有本事的媒婆。刚巧那个媒婆与姑娘家中有些往来,认识那个姑娘,媒婆建议:那个姑娘很喜欢吃瓜子,而且吃得很多,你就去买些瓜子送给她吃罢。于是,书生天天都买很多瓜子,然后托媒婆找些理由
-
客家年俗,在传承中绽放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瑞金市叶坪乡,在祖祠堂里,谢家宗亲按传统礼仪割鸡礼迎祖祭。
宁都县黄石镇,在祖祠堂前,身前摆满祭品的客家农村妇女在虔诚地等候祭祖仪式。
宁都县黄石镇,人们燃放鞭炮迎接前来祭祀的祭师们。
○记者刘念海 廖祥云 文/图
今年春节,央视“新春走基层”以“家风是什么”为主题进行了采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
-
清明:龙岗客家人的传承与坚守
-
作者:张珊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一角。
鸡屎藤
艾草
鸡屎藤粄
鸡屎藤粄
艾粄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老深圳人延续了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赏绿、制作时令茶果等传统。几百年前,生活在赣、闽、粤边境的客家人迁徙到今天的深圳东部与东北部。勤劳务实的性格加之艰苦的生存环境逐渐改变了龙岗客家人过清明节的方
-
增城何屋村也有仙姑祠
-
作者:赖伟行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何屋村保留完好的聚堂家塾。
①何仙姑祠堂屋檐的古朴装饰。
②正在修缮的何仙姑祠堂。
③何屋村古老宅邸里别具特色的厅厦。
正果镇何屋村又现何仙姑祠及大型客家围屋市国土局正帮扶重修祠堂
八仙中的何仙姑早已为世人所熟知,随着近年媒体的报道,位于增城小楼镇的何仙姑家庙也渐渐家喻户晓。但是,
-
陈小奇:客家流行歌曲能走得更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名家坊】
●本报记者曾秋玲
陈小奇:我国著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大型文化活动组织策划人。出生于普宁,成长于梅州,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高原红》等等。曾获“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中国最杰出音乐人奖”
-
梁璧如:被历史尘封的客家巨商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梁璧如像
▲梁璧如在马来亚的故居
▲梁璧如在祖籍地梅城的故居洁养堂
▲“乐善好施”牌坊残件
[人物]
●本报记者刘奕宏钟小丰通讯员徐友德
夏日的夕阳里,梅城江南的寮背岭,阳光被高层楼盘拖出一个长长的影子,越过一口水塘,投射在一座气势颇为雄伟的客家围龙屋上
-
关于“‘大松口’客家旅游文化长廊”的构想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征文”]
丘峰
松口、茶阳与梅江、汀江:“大松口”联动开发模式
众所周知,梅州是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开发山区生态资源,开发梅州的人文资源,发展梅州旅游事业,是梅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发展梅州旅游事业,就要在“大客家”视野下研究、规划、经营和开拓,对振兴梅州经济会起
-
永定客家土楼:中华文化的瑰宝
-
作者:何雪昌 卢基莹 李添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永定是全国著名土楼之乡,分布全县城乡的23000多座土楼,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土 楼所蕴含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