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客家山歌的少儿合唱团
【版次】第OD04版 (龙岗视窗·民生)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在日益城市化的龙岗,一所小学的歌唱团将悠久的客家山歌与现代儿童歌曲相结合,既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了声乐知识,又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了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对客家山歌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所学校就是横岗街道中心小学。近日记者走访这所被龙岗区列为区音乐教育基地的小学,了解其伴随歌声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该校校长彭学洪对记者表示,横岗街道中心小学历来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而一支专业的扎实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声乐教育的关键。同时,他也认为,目前对于小学的声乐教育而言,经费紧张是一大制约因素,建议相关部门设立包括声乐在内的特珠教育基金。
原创客家山歌作品屡获佳绩
横岗中心小学音乐老师张小灵是梅州人,自幼听客家山歌长大,对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感情,读大学时主修的也是音乐专业。1992年张小灵来到横岗中心小学工作,成为横岗中心小学合唱团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
“合唱团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正是在这样的变换中,我们将声乐特别是客家山歌传播给了更多的孩子。”张小灵说,这是他最大的快乐。
上世纪90年代,当时还是镇的横岗就非常重视文艺工作,1991年横岗镇还被评为“交谊舞之乡”。街道的这种氛围和传统也影响到了学校,辖区内的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文艺教育,而当时的横岗中心小学选择合唱团,在合唱表演上谋求突破。
“合唱团一般有50、60人的规模,训练时间选在早上7:00至7:50,下午的4:50至5:20,十多年了,寒暑不辍。”横岗中心小学校长彭学洪介绍说。
到了2004、2005年前后,横岗中心小学的合唱团开始出成绩:先后取得了全国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声乐类比赛一等奖(《山里娃》)、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少儿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山里娃》)、深圳市首届学校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客家妹子上学堂》)、泛珠三角山歌比赛铜奖(《细歌细妹唱山歌》)等全国、省、市、区、街道的20多项奖励,而获奖的大多是原创的客家山歌作品。
将客家山歌元素与现代儿歌结合
横岗中心小学合唱团的一大特色就是合唱团演唱的是学校老师原创的客家山歌。
可是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歌,现代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会喜欢吗?张小灵解释说,合唱团演唱的不是原生态的客家山歌,孩子们唱的时候也是用普通话演唱,“我在创作的时候采用了客家山歌的元素,同时和现代儿童歌曲结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学生们很欢迎”。
小学生参加合唱团,家长们又有什么反应呢?该校校长彭学洪表示,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业负担,一般家长也不是特别反对,学校也从中做了不少工作,经常邀请家长来学校听合唱团的演唱,向家长汇报合唱团情况,“时间长了,家长们也感到参加合唱团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也就很乐意孩子参与其中了”。
谈及合唱团的成功原因,彭学洪认为,关键在于学校有一批不错的音乐老师,“学校的合唱团是依托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起来的,合唱团的团员基本上都是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好苗子,我们的音乐老师水平也很高,像张小灵老师,在歌曲创作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合唱团不少获奖的客家山歌,都是他的原创作品”。
目前,横岗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音乐业务探讨氛围,学术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的音乐科组学习研究学校研究课题《快乐唱游》,有计划地要求教师按照学校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定期开展常规的教研活动,并组织艺术教师参加深圳市教研教改活动。
2007年4月,横岗中心小学被评为“龙岗区音乐教学基地”,开始承担起为区其他小学培养音乐教师的任务。2007年4月2日以来,横岗中心小学接收来自布吉、南湾、坂田、平湖、南澳等街道小学的20多名教师,对他们进行为期两星期的教学常规、公开课设计、教学案例规范设计、第二课堂的科学训练等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
“以赛养团”背后的资金难题
“目前我们合唱团所遇到的一大困难就是经费紧张。”彭学洪表示,参加比赛的服装的花销比较大,学校有意搞个乐队,但苦于没钱只好作罢。
合唱团参加各类比赛所得的各类奖金成为合唱团资金的重要来源,“获一次奖可以得个四五万元,多的时候可以拿到10万元,这些钱都被我们拿来用作维持合唱团运转的各类费用。”彭学洪建议相关部门考虑设立包括声乐在内的特珠教育基金,“深圳是经济发达地区,只要认识到位,资金投入还是有保障的”。
彭学洪觉得,部分学生家长还不是太重视音乐教育,社会关注学生音乐教育的整体氛围还不够。目前合唱团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公务员、教师及医生家庭,“在这一点上,关外地区的确不如特区内,普及性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南方日报记者凤飞伟
通讯员余文洪陈跃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