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713)
期刊(4506)
学位论文(1030)
会议论文(119)
视频(91)
图书(34)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713)
期刊 (4506)
学位论文 (1030)
会议论文 (119)
视频 (91)
图书 (34)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91)
2014(5340)
2013(987)
2012(964)
2011(931)
2009(425)
2008(389)
2007(240)
2005(56)
1991(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334)
其它(1138)
南方都市报(247)
客家研究辑刊(24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39)
寻根(11)
地方文化研究(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建筑技艺(1)
凌启莲:中西文化交流中客家凌的掌门人
作者:彭全民 廖虹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凌启莲 彭全民 廖虹雷 2008年深圳布吉凌志辉主编《河间凌氏族谱(二编)》载,1912年,时年68岁的深圳客家凌家族掌门人凌启莲寄语后人说:“成一个民国伟人,做一个乡闾善士,他日家声丕振
客家肖训诫千字文 (节选)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肖喜良 为人一生,仁义为先,忠诚厚德,和颜悦色。 人生漫漫,积善为大,礼仪诚实,一一落实。 内心淡然,处变不惊,广阔无边,容乃大。 全力求索,从不虚伪,种德植本,勇猛精进。 当今确,为富不仁,对待祖训,不孝不敬。 内怀私欲,外沾名誉,假善遮面,刁奸成性。 恶习相沿,刁险诡计,不履前
760岁客家古村清代已“义务教育”
作者:卜瑜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太乙书院。 篛过村全景。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沈荣金、廖春花 粤北群山之中一条客家村落,迄今已76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村中孩童就已一律免费上学,可谓岭南地区“义务教育”雏形。这条村就是南雄市水口镇的篛(音同弱)过村,该村日前被省关部门正式认定为“第四批广东
大义大爱客家女大德大孝树楷模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如此评价客家妇女。无独偶,英国学者爱德尔也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一书中说道:“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
永定客家博览园 客家姓氏碑廊序跋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已成中华文化重要内涵。 姓氏,为姓与之合称。起源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制时期。春秋战国始,姓与合一。吾
增城一村两间吴姓祠堂其中一间具客家风格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同宗 城 同 吴宗祠: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蓝珠自然一队,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占地面积353平方米。 吴大宗祠: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3号之二,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2003年修复,占地面积510平方米。 荫轩吴公祠:增城市荔城街三联村隔水龙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建筑占
龙岗个客家山歌王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巫云瑞在展示他收集的民间歌曲素材。 在龙城街道五联社区崇文学校文学艺术活动室,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个子不高、身体健壮的七旬老伯,在该校客家文学艺术兴趣小组学生面前,用雄壮而又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客家山歌。他就是经常在客属联谊活动中献唱山歌的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后裔、龙城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广宁群山深坳中客家大屋人未识
作者:蔡贤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宝锭山竹园。 小村庄里生活气息浓郁。 福安里古屋。 在行走中,我们不是看秀丽山川,便是欣赏各地的人文景观,古建筑是后者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一带山脉纵横,自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特色古村落,如珍珠遗落在山梁沟壑,古朴天成。肇庆广宁县的群山深坳里,就隐藏了十几座客家大屋,但其中仅一座
重焕客家文化遗产光彩
作者:包国军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方埔萧祖祠露瀼堂正在大修。 不见了高高的杂草,不见了破旧不堪的荒芜景象。近日,记者来到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区四方埔居民小组,看到已230多年历史的四方埔萧祖祠露瀼堂正在大修,四方埔萧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将重焕光彩。 据《坪地萧氏族谱》记载,露瀼堂建造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坪地萧
海南宝岛,南国珍珠。据文献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客家先贤
作者:古小彬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渡琼会馆”匾额的右边一行小字,清楚标明刻匾的时间:“民国八年九月谷且”;左边也一行小字,是书写人的落款:“琼崖道尹饶芙裳书”(道尹相当于清朝知府,民国初改称),还印章。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