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欧客人唱起客家山歌惠州喜来登“首届客家风情文化节”开幕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开幕式现场,来自非洲及欧洲的客人即兴唱起了客家山歌。
本报讯 (记者刘 煜 赖金朗 通讯员张向春)“一夜落点毛毛雨呦……满山桃李……”日前,在惠州金海湾喜来登度假酒店“首届客家风情文化节”开幕仪式上,来自非洲及欧洲的客人与山歌手交流,即兴唱起了客家山歌。
仪式上,丰富多彩的客家文
-
与会嘉宾参观我市客家人文旅游景点 称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左图为陈小山陪同饶颖奇(左二)、徐博东(前右二)参观叶剑英纪念园。(高讯摄)
本报讯(记者丘利彬)3月19日至20日,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博东等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筹备工作会议的领导嘉宾一行16人,在市委副书记陈小山的陪同
-
江西对闽西北客家文化形成的影响作用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廖开顺(福建三明学院教授)
金溪三县毗邻江西省,在福建省的地理位置为闽西北,闽西北是闽北范围内的二级地域概念。闽北存在闽北文化和客家文化两种主要的地域文化。
不同的人来源是闽北具有闽北文化和客家文化两种主要地域文化的重要原因。古代闽北人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原住民山越人。第二是来自江浙的汉人移
-
新客家眼中的惠州方言□陈凤玲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成为新客家已经3年了,我这个新客家冷眼旁观,深感惠州方言魅力无穷,有几个“靓”词尤其夺人眼球。它们具有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特点,无论是谁,张口即来,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看看是否言之有理?
“靓”字是当之无愧的大姐大。它可以指人:人长得好看叫“靓女”、“靓仔”,事
-
“从小学唱客家山歌乐趣多、好处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黄佳丰
【每周话题】
为培养客家山歌人才、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去年8月,我市启动了客家山歌手培养和客家山歌创作战略工程。客家山歌幼苗培训班作为客家山歌培养战略“双工程”项目之一一直备受市民关注。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报名参加客家山歌幼苗培训班的人数突破800人,
-
河源:千年古邑迎来客家文化盛会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和务实等岭南文化特性,在赵佗时代呈现雏形,并在此后2200多年间,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使之成为全球客家人
-
古時絲綢路客家風情濃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
這條路,也正是古時客家人遷移之路。「客家搖籃」贛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目前全市98%是客家人,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和集散地,也是閩粵贛三角地帶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區。贛州還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唐中後期先後發生的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五代紛爭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
-
两岸客家媒体来梅采风 台湾媒体对梅州生态环境赞赏不已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李少凤实习记者王雅通讯员朱伟)25日至29日,“两岸客家媒体联合采风”活动在梅举行,台湾大汉之音调频广播电台总经理邱英政率领大汉之音广播电台、客家电视台、民众日报等9家台湾媒体、共12人来梅州,联合驻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和梅州日报等媒体参加此次采风活动。副市长杜敏琪会见台湾媒体一行
-
千年古邑迎来文化盛会 河源举办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紫金花朝戏,是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
龙川秦代越王井
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
-
客家妹冀盼23载的横琴澳门同城梦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0月的横琴岛艳阳高照,与其一水之隔的澳门似乎触手可及。23年前,还是少女的谢速莲从旁人的口中了解到澳门的美丽后,告别出生地广东梅州,与父兄一起来到了横琴,自此与横琴结下不解之缘。
谢速莲回忆,刚到横琴的时候,她和家人并没有一下子富裕起来,因为当时的横琴也很落后。
为了生计,谢速莲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