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530)
期刊(868)
图书(278)
学位论文(159)
视频(72)
会议论文(32)
图片(10)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530)
期刊 (868)
图书 (278)
学位论文 (159)
视频 (72)
会议论文 (32)
图片 (10)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1276)
2013(541)
2012(501)
2011(504)
2010(363)
2009(189)
2008(185)
2006(50)
2004(22)
200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42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3)
红土地(12)
海峡旅游(9)
魅力中国(4)
华中建筑(3)
中原文物(1)
中华诗词(1)
中国国家地理(1)
广西民族研究(1)
客家民俗体育的实证研究:以闽西连城罗坊乡“走古事”活动为例
作者:杨艳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坊乡  “走古事”活动  客家民俗体育  整理与保护  传承与发展 
描述:的对策和建议,以探索发展“走古事”活动及其他客家民俗体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认为:1、客家族群存有丰富多彩的节庆、宗教、祭祀类民俗,其中蕴含大量的民俗体育活动。客家民俗体育与客家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是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钟昌火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俗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研究 
描述:客家民俗文化的特色。接着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进行梳理,包括物质、社会、精神三类,并以客家围屋、客家祠堂、竹篙火龙节、客家傩戏、“九狮拜象”、客家婚俗为典型,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详细
城镇化过程中梅州客家文化保护问题研究
作者:徐文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城镇化过程中梅州客家文化保护问题研究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考察研究:以连城姑田“游大龙”为例
作者:温艳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  发展  姑田镇  “游大龙”活动 
描述: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一、姑田“游大龙”活动具备体育的双重属性。二、姑田“游大龙”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中,体现了不同的活动形态、民间意识形态和民间权威组织力量的倾向性。三、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姑田“游大龙”为个案的调查与分析可得,从传承方式来看,主要靠言传身教,传承谱系较为清晰;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手工扎制,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工艺考究;从传说信仰方面来看,形成原因虽然复杂,但闽西客家民间对于“龙”都有共同的崇拜。从传承意义来看:(一)有利于活跃文化生活,是村落民俗体育的基础;(二)有利于加强不同姓氏之间的交流,是团结的纽带;(三)有利于培养艺术人才,是民间艺人的摇篮;(四)有利于增强体魄,寓炼于乐,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四、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一)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受到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二)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减弱;(三)民俗体育的保护和落实相对薄弱;(四)传承人才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五、姑田“游大龙”在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中极具代表性,为了透视整个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现象,本人对其他的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也作了调查。就此提出克服困境的发展对策为:(一)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加大资金支持;(二)以传承人为主体,建立“闽西客家民俗体育保护”机制;(三)以提高客家民俗体育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核心;(四)以旅游发展和海西建设为契机,发挥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推动作用。
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变迁:以连城培田为研究个案
作者:陈华伟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性变迁  闽西  客家村落  培田村落 
描述:该文以闽西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培田——为个案,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培田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大背景下,其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培田村作为一个客家村落,在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一般乡土村落难以企及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外在地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描述:东山客家寻找到自己族群身份表述的真实称谓的重要工具。可见族群身份表述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还包括一整套维持族群身份特征的文化表达系统:族谱、祠堂、入川记忆、会馆、民间信仰、语言、神榜、游艺、葬俗
族群凝聚的民间宗教文化核心:以江西省龙南县客家人祖先崇拜为例
作者:李春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凝聚  江西龙南  客家人  祖先崇拜 
描述:,从客家人的祠堂、族谱等祖先崇拜的物态基础为出发点,以祭仪为核心的行为方式为重要观察点,通过对祭仪、葬仪等的观察来寻找客家人祖先崇拜中的族群凝聚策略。我的论文通过对龙南县杨村镇、新园村、关西镇三个具有
闽西客语纵横论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    
客家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异质性的研究
作者:项延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遗传异质性  线粒体DNA  单倍群 
描述:序和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样本线粒体DNA高变区和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确认每个样本线粒体DNA所属的单倍型类群。结合先前已发表的梅州和长汀客家以及相关群体的遗传数据,通过群体之间的单倍群频率的比对和主成分分析来进行本次的研究探讨。结果:不同区域客家群体的母系遗传结构存在差异,其中梅州和长汀客家的南方谱系单倍群B、M7、R9总和所占比例较高,全部介于57.4至61.9%之间;而南方谱系单倍群总和在河源客家中所占比例最低,仅为52.7%,但河源客家拥有最高比例的A、D、G等北方谱系单倍群。即使对同一地区来源的两个梅州群体样本,在单倍群F、Z、M8a等单倍群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图显示河源客家与北方汉族群体和苗族的遗传距离更为接近,而梅州和长汀客家更偏向于于傣族、仫佬族等南方百越起源的群体以及瑶族。结论:通过比对分析四个区域客家群体和其他15个相关群体的母系遗传构成,发现客家作为一个分布如此广泛的群体,虽然共享着一个相同的客家文化,但不同区域客家群体的母系遗传结构存在遗传异质性。本次研究不仅充实了中国汉民族群体mtDNA数据库,也为调查东南亚群体的遗传结构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广西贺州客家人祖先崇拜
作者:李文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祖先崇拜  宗祠  坟墓  族谱  堂联和堂号 
描述:,只有少数是三开间。贺州客家人建造宗祠的奉祀对象有两种:一是以原籍始祖或较近祖先为对象而建立;二是为入贺始祖或在贺祖先所建。为了维护宗祠的神圣和庄严,保护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续,贺州客家人对宗祠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