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采茶妇女的劳动意识:以新竹县峨眉乡为例
-
作者:张慧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妇女 茶产业 劳动
-
描述:經驗之豐富,在了解傳統至現今的採茶歷史上是為重要的見證者。以此作為研究訪談對象,這群客家採茶婦女是如何看待「採茶」一事,且「採茶」,此一從小即從事的勞動工作,到婚後、有子女奉養後仍從事採收,婦女個人的生命史中「採茶」作為貫穿生命歷程的主軸,故採茶者的生命歷程與採茶如何相互影響,是筆者所欲探究的主要問題,也是此研究目的。客家婦女向以勞動形象著稱,本研究發現其工作與家庭中的勞動配置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勞動的定義和認知也會隨著生命各階段的歷程轉變而有所不同;筆者將以「採茶」作為主要分析的勞動行為,觀察其勞動生活,並找出婦女們的勞動意識為何。
-
客家桐花祭政策网络关系之研究:以苗栗县为例
-
作者:吴信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客家桐花祭 客家文化 社会网络 政策网络
-
描述:建立與執行情形。研究發現,在政策目標之行銷目的達成方面:(1)客家桐花祭活動的成績受到肯定;(2)油桐花影響當地產業經濟發展;(3)當地特殊環境及人文資源的客庄,對客家桐花祭旅遊人數及回流率有顯著影響
-
桃园县观音乡白玉村闽式客家话之研究
-
作者:张贵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玉村闽式客家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语音保留 词汇保留
-
描述: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介紹白玉村海陸客家話的聲韻調。第三章是白玉村閩式客家話的閩南語音保留現象,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部分來探討,將白玉村客家話與閩南語及其他客語做比較,歸納白玉村閩式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四章介紹白玉村閩式客家話的閩南辭彙保留現象,分析歸納白玉村閩式客家話,閩南詞彙的部分保留、完全保留現象。第五章結論,透過研究比較後得知:白玉村閩式客家話的詞彙的特色,除了有不少的閩南語音及閩南詞彙的保留現象之外,也有創新、獨特的一面。
-
上杭县下都乡客家历史文化传承初探
-
作者:薛小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下都客家 历史文化 传承
-
描述: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在汀江河蜿蜒环绕的下都乡开基拓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留有中原韵味,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里老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下都客家语言、婚丧嫁娶、饮食、岁时节日、童谣、山歌、谚语等方面,初步探讨下都客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下都客家语言不仅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得以历代传承的工具,同时在词汇和语法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重在描写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显而易见的词汇及语法特色。 婚姻和死亡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备受关注。为表重视,婚姻的过程和丧事的办理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乡民们希望新人婚后幸福和死者死后安息,代代恪守着这些礼仪制度。 下都客家人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儿童歌谣,这些童谣短小流利,富有生活气息,不仅让儿童学习讲话,而且在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各种事物的名称和特点。“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 ,客家人用唱山歌的方式放松心情、感慨生活、交流感情。谚语在下都客家人的生活中处处可闻,它们指导着人们的农事安排、家庭的教育。这些童谣、民谚、山歌对乡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乡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产品。
-
客家敬字亭文化与运作:以新竹县新丰扶云社为例
-
作者:谢乾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敬字亭 惜字会 客家文化 新丰扶云社 扶云社
-
描述:敬畏,盼科考中舉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以及宗教的教化,都推波助瀾讓敬字惜紙更具正當性,也更為客家人接受且傳承。敬字亭的存在,見證客家人愛惜字紙的文化堅持。 學者專家對惜字亭的研究,卻獨獨未見「新豐扶雲社孔聖亭」的討論,「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建亭一百三十餘年以來,從未間斷祭祀,且有全臺獨一無二的運作組織,殊為可惜。本文補足前輩學者未及探討的遺漏,為保存敬字惜紙的文化傳統留下見證。 本文透過文獻爬梳,運用田野調查法,輔以親身參與及訪問法,對「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從見證儀式的參與觀察,拍照記錄,進而訪談創社社員後裔及文史工作者,透過深度訪談,挖掘出僅在口傳之間的記憶,拼湊出更貼近真實的新豐扶雲社板塊,協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新豐扶雲社。我們將新豐扶雲社及孔聖亭的緣起、組織、運作情況一一補實。 本文發現敬字文化是儒家知識傳承的載體,「新豐扶雲社孔聖亭」是全臺擁有土地,因地緣及業緣型態組成的客家敬字亭組織,有創亭以來不曾間斷的客家敬字亭運作,是傳嫡子的社團組織,擁有補助出席祭祀的交通車馬費,還因應法令規定,成了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因擁有客家敬字亭文化而影響地方文化。盡管時間、法令、人事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傳承敬字惜紙的傳統。
-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新竹县「内湾地区」为例
-
作者:陈思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 社区总体营造 新竹县 内湾
-
描述:四原則。旨在了解內灣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歷程,及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進而對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內灣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影響有正面與負面,包涵經濟與文化層面,其正面效應以經濟層面為主,包括: 一、商業化帶來經濟收入提升:如店租收入、工作所得、土地與房價增值。 二、年輕人回流,替社區注入人力與活力 三、提升內灣知名度,有利發展觀光產業 文化層面包括: 一、地方特色文化館的經營:如內灣戲院、劉興欽漫畫發明館、林業展示館。 二、生態資源推廣:如螢火蟲、櫻花季、桐花祭。 三、彰顯客家文化:如客家創意美食、客家花布、客家創意產業等。 四、鐵道文化的保存與發揚 負面效應為: 一、商業掛帥,人心變的自利,不利公共事務推行 二、環境衝擊:如垃圾問題、噪音汙染、空氣污染、交通堵塞、違章 建築、攤販凌亂。 三、利益糾葛、派系鬥爭 四、地方意識被過度的商業化淡化,彼此分歧,難有共識 透過深度訪談後,歸納出六項內灣目前面臨之困境: 一、社區主體意識不足,外來文化破壞地方特色 二、街道景觀失序,聚落建築面臨更新困境 三、自然景觀面臨商業開發後所帶來的衝擊 四、企劃人才的不足 五、商圈經營缺乏永續發展理念 六、地方民間社團能量、文化事權分散,亟需整合 因此,內灣地區在未來發展之具體做法包括: 一、確立發展定位 二、結合鄰近生活圈,把規模擴大 三、公部門方面應: (一)發揮公權力,整合地方文化事權 (二)建立溝通平臺,鼓勵民眾參與 (三)發揮創意,尋找「藍海策略」 四、地方社區營造團體則必須: (一)放下本位成見,開啟合作對談 (二)維護街道整潔,美化商圈環境 (三)鎖定特色主題,彰顯內灣特色 (四)培養企畫人才,貫徹由下而上 透過深度訪談及檢視後發現,內灣目前之社區總體營造,雖尚未符合「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項原則,但亦不算失敗,而是尚在進行的過程中,內灣地區憑藉本身豐厚自然與人文資源,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另外,目前地方團體,與公部門已開始省思與尋求突破,內灣之社區總體營造正朝向「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四原則邁進。
-
客家政策效益之实证研究-以桃园县为例
-
作者:廖中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认同 政策效益 客家委员会 客家政策
-
描述: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的辦理最令客家族群滿意,除了提升客家的能見度,也讓客語的語言位階有提升之效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公事語言則在實施滿意度較為低落,呈現出要讓客語成為公事語言尚有一段需要努力的空間;在母語使用提升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客家電視台母語推行及文化傳承受到大致的肯定;客家認同提升上,則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針對客家族群的滿意度、客語使用提升及客家認同提升,大致上都屬正面的影響,代表著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方向無誤,應該繼續推動,活化客家文化及母語的傳承。
-
梅县茶山村古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
作者:牟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落 景观分析 保护规划 传统民居
-
描述:,这是茶山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焦点问题所在。<br> 本文就以上问题,从实践出发,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对茶山村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背景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物质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现场和历史调查提出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的范围,提出针对不同保护层次的相应保护、整治措施,延续人文历史景观,改善村落环境,维护茶山村传统功能的连续性并制定相关保护计划,治理无序凌乱的建设行为,为村落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br> 研究重点将放在保护茶山村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保持历史人文景观村落的完整性。在实践中为茶山村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案例,希望将分析结论能推广于梅州其它的历史村落,对这些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以平和县秀峰乡龙岭村为例
-
作者:牛玉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文化互动
-
描述:族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来探讨畲族与客家文化,从畲客互动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龙岭村畲族和客家的文化互动,进而揭示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的历史和现状,深化对畲族与客家文化的探讨。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的学术史回顾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叙述秀峰乡龙岭村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包括龙岭村概况、龙岭村曾氏客家由来以及龙岭村畲族的族源。第三章阐明畲客之间不是以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正如蒋炳钊先生在论述客家的形成过程时指出:探讨客家民系的形成,既要研究中原汉人入迁的历史,同时又要研究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变迁,尤其是要深入探讨入迁的汉人与当地畲族融合的过程。第四章以龙岭村为例,从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探究畲客文化的互动,辨别哪些是主要体现畲族影响客家的部分,哪些是体现客家影响畲族的部分。第五章分析畲客文化会产生互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客畲聚居地的交错,引起文化的互动;其次是通婚引起文化的互动;其三是官方的统治引起文化的互动。第六章是结论。本文指出:由于地域、通婚和国家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畲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畲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在客家与畲族混居的地区,应该构建客畲族群平等的意识,促进客畲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
广东省惠z州市龙门县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再生研究
-
作者:王启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围屋聚落 城乡一体化 再生
-
描述:有保存完好,且数量众多的传统围屋聚落,同时境内也共存着广府围屋与粤东围龙屋两大围屋类型。但随着2011年广河高速龙门段的开通,永汉镇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即将到来,如何让永汉镇在珠三角及深莞惠经济圈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如何让永汉镇在城乡一体化下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如何让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在区域发展中得到再生,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的田野调查,对其发展历程、内涵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永汉镇在深莞惠经济圈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适宜于城乡一体化下的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再生方案和建议,试图揭示一条适合珠三角农村实情的传统围屋聚落再生途径,并为以后其他的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