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族《盘王大歌》中的文化传统研究:以湖南“赵庚妹版”手抄本
-
作者:盛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盘王大歌》 手抄本 文化传统
-
描述:文化传统的角度对《盘王大歌》手抄本的内容、版本、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的文化剖析,旨在探索瑶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各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本论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
客家文化对当代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
作者:熊金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当代设计 设计应用 创新
-
描述:代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技法研究还有客家文化理论红红火火的场面相比,有学术深度的客家文化与当代设计结合研究的内容显得寥若晨星。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技法总结或实践体会是并驾进行的,任何一方的偏翼必定会严重影响
-
客家文化体验课程之研究
-
作者:刘国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体验课程 幼教师
-
描述:為資料蒐集方法,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法,根據所上述所蒐集資料進行歸納、統整及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以體驗方式進行客家文化課程確實有其必要性。二、教師是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中的領航員。三、多元學習方式有助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之進行。四、行前教育在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五、課後複習是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六、教師臨機應變能力是教學成功的重要關鍵。七、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不易進行教學觀察及記錄。八、客家文化體驗課程設計與執行不易。九、配合地方資源設計有助於客家文化體驗課程的推行。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施客家文化體驗課程提出數點建議。
-
媒体再现客家馆与阅听人解读之研究
-
作者:董季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媒体 再现 客家 形象 接收分析
-
描述:」、「活動」、「其他」等,其中報導類型最多的前三項為「籌建狀況」、「活動」和「鄰近區域」;客家館新聞的報導方向以中性報導居多,其次為正向報導,負向報導最少。文本分析發現報紙再現的客家館形象有如下幾項:(1
-
汇流时代我国公共广电体系之研究
-
作者:陈彦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广电服务 台湾公共广电集团 数位汇流 公共电视法 公共传媒服务
-
描述: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2007年起,公廣集團再加上客家台、原民台、宏觀台,成為年運作經費超過20億的公共廣電服務體系。公視擴大公共服務規模,《公共電視法》(簡稱公視法)卻未同步修正,公廣集團各台因法制定位不明,公共經費不足,加上整併帶來的組織文化衝突,問題橫生。2008年政黨再次輪替,國民黨全面執政,連番風暴再讓公視深陷政治干預陰影,公視的獨立自主與公眾問責機制,也成為公視法增修的重要議題。另一方面,我國公共廣電制度,亦面臨數位時代的轉型。從創新服務角度來看,數位匯流使得傳統公共廣電服務,得以跨足電信產業,打破類比時代體系階層與地理時空限制,形成所謂「公共傳媒服務」的新型態。本文目的,即是透過「公共廣電服務」理論原型之探討,以及世界進步國家公視制度的比較分析,來評估我國公共電視體制定位,及其數位時代的整體發展形貌。公共廣電服務能有效運作,必須依賴穩定的經費設計,且不受商業或政治影響。我國公廣集團除華視外,各台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經費支應,在國家財政困難或國會衝突時,經費容易遭到凍結或刪除。為了降低政治干預,增加公視獨立自主性,本文建議應改善公廣基金會的收入結構,減少政府經費所佔經費比例,增加非政府的自願性捐助。政府機構更應認知公視屬於全體國民,以「臂距之遙」原則,作為公視組織法制設計之理念。政府機構所制定的廣電政策、媒體制度與法律規範,對於公共電視發展,有決定性影響。本研究倡議,新聞局裁撤後,行政院文化部與通傳會應共同攜手,成為輔弼我國公視發展的關鍵行動者。相關作為包括文化內容扶植、影視特種基金設置、廣電法中的文化創意保護規定等,都是文化與傳播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設計。本文主張,匯流時代的公共廣電體系法制工作,必須分階段循序進行。近程應先釐清公廣集團各台定位,將華視、客家台、宏觀台納入《公共電視法》之中,並朝向單一董事會治理規劃。中、遠程而言,擬自主營運的原民台、中央社、央廣、以及其他公營電台,則可依據數位公視平台的角色分工,相互結盟,形成夥伴關係,共同提供有別於商業體系之傳媒服務,以發揮公共傳媒之綜效。
-
身体活动的决定因素与健康政策之探讨
-
作者:赖光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活动 健康政策 决定因素
-
描述:) 估計是否有從事身體活動以及是否規律的運動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另外,再以最小平方法 ( Ordinary Least Squares ) 估計參與運動的次數和參與運動的時間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本研究在決定是否要從事身體活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願意從事運動的人相對減少,教育程度愈高的人願意從事運動的比例會隨之增加。在父親籍貫方面,父親籍貫為本省客家籍、外省籍比本省閩南籍願投入身體活動,而原住民與其他籍貫則是相對於本省閩南籍不願投入身體活動。在工作狀態方面,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較不願投入時間在身體活動上。而從平均月所得來看,高所得者相對於低所得者較願從事運動。
再者,從事規律運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性別的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男性相對於女性比較會從事規律運動。教育的年數與規律運動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其代表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從事規律運動的比例則是呈現遞減的。在婚姻狀態方面,未婚者其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相對於已婚且同居者比較能夠規律的從事運動。在工作狀態方面,其係數為負且顯著,其意謂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在從事運動上並非為規律的身體活動。
本研究認為從實證估計得到教育和運動的參與率有正向關係,所以建議朝提高國人的健康知識上做延伸。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原住民與其他弱勢族群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較低,所以我們可以針對這些族群,透過補貼的方式,降低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成本。
-
台湾客家电视媒体发展之探讨
-
作者:徐佳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电视媒体 多元文化 语言政策 公共论域
-
描述:來發展方向。研究問題有三:一、探討戰後臺灣語言文化發展與客家媒體;二、解析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發展歷程;三、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探討臺灣客家電視媒體未來發展方向為何?研究方法有二:一、文獻分析法;二、深度訪談法。研究途徑採歷史研究途徑。本論文將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發展歷程一一脈絡化,進一步提出臺灣客家電視媒體之未來發展方向。
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有七:一、就發展面而言,臺灣客家媒體的發展與語言文化政策及客家運動息息相關;二、就型態面而言,「語言文化政策」、「客家運動」,以及「媒體近用」三者形構出今日臺灣客家電視媒體的樣貌;三、就微觀面而言,客家族群的「媒體近用權」需求大致已獲得初步滿足;四、就宏觀面而言,客家電視臺只達到部分「族群內文化傳承」的功能,尚未具備「族群間文化交流」的特性;五、就結構面而言,客家電視臺除以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為定位外,未來應加強人才培訓及開發非客家族群市場;六、就內容面而言,客家電視臺應製作具有深度之客家文化性節目,將客家地方特色融入創意,形成新客家文化,確保客家文化永續經營;七、就法制面而言,未來客家電視臺應取得「法制化」地位。
-
权力、知识、主体性:Thomas S. Popkewitz
-
作者:涂志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後结构主义 批判教育研究
-
描述:重新思考權力、知識、主體與歷史的概念,及其概念之間的連結-權力生產知識,知識建構主體,從歷史上檢視這個過程。這是一種不同於主流批判教育研究思維的另類批判教育研究思維。
完成思想分析之後,筆者則進行Popkewitz思想的應用,面對客家人主體性不易出現,在尋求客家主體解放途徑上,筆者透過「客家人主體性不易出現如何形成」或「客家人主體性何以不易出現」的提問方式,把焦點移向客家人主體性的歷史建構,從論述形構的角度,了解客家人主體性所存在的論述空間而非壓迫客家人主體性的社會結構,以此方式進行另類批判教育研究。
最後,則是依上述Popkewitz思想的分析與應用的結果提出結論,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客家歌谣之多媒体於教学应用研究
-
作者:黄立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歌谣 多媒体 教学实验
-
描述:文化教育觀點,期待透過新嘗試的研究,落實九年一貫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目的,推展傳統藝術在音樂教學上的學習機會。本研究主要的成果與貢獻有四大特色:一為客家歌謠內涵特色探究、三位民族藝師的訪談紀錄、「我與客家山歌邂逅」多媒體影片DVD、教學實驗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透過教師製作之多媒體教學媒材,的確可以有效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傳統藝術客家歌謠的認識,以及對客家文化的正向接觸,教學過程師生互動關係良好。
-
住屋空间营造中的身体与生活空间互动之研究
-
作者:钟佩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经验 浣衣空间 卵石驳坎 生活场域 客家聚落
-
描述:造成更為有機與人文的結合,並將其呈現出自發活動的多樣性和真實世界裡的自主性。
浣衣空間可說是客家生活史的延伸,它拓展了人們的體驗與生活,浣衣婦女每日在其中生活、交談、勞動與創作,它一方面滿足了婦女們其生活機能、社交與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展現了客家社會體系裡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除此之外,客家聚落中的生態卵石駁坎,更象徵著客家人在拓墾過程中的生命與活力,在在展現出人們在生活空間的自我營造、環境價值、認知以及創造力,建構出客家族群生活空間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據點。
至今,客家聚落仍普遍存在由泉水所形塑出的浣衣空間,以及歷經數十年至百年歷史的卵石駁坎,其有著客家先民在其中身體勞動所磨合過的痕漬,而這也正是他們對自然環境的概念、對垂手可得資源的使用以及是如何地將自然的價值納入其既有的社會價值體系,提供了自然環境永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機會,並藉由空間中的使用價值以及時間持續的成長,展現出客家人在空間營造的過程中其身體與生活空間互動的豐富意涵,亦反映著在地的生活情景以及空間的記憶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