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98)
期刊(741)
学位论文(133)
图书(35)
会议论文(32)
视频(19)
人物(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998)
期刊 (741)
学位论文 (133)
图书 (35)
会议论文 (32)
视频 (19)
人物 (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21)
2014(959)
2013(401)
2012(418)
2011(387)
2010(291)
2009(183)
2008(152)
2007(64)
2002(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78)
其它(163)
客家文博(17)
嘉应学院学报(6)
韶关学院学报(4)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湖北招生考试(1)
建筑史论文集(1)
暂无(1)
美术学报(1)
客家村落地名的发生及其意义: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
作者:刘大可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村落        地理环境  姓氏      地名 
描述:客家村落地名的发生及其意义:以闽西武平县村落为考察对象
不住的屋—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序
作者:周大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序言  《留不住的围龙屋  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  广东  松口镇  社会变迁  客家研究  田野调查 
描述:不住的屋—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序
从地域空间、族群接触看屋与土楼、屋的生成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域  族群  客家民居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堂屋式建筑 
描述:时期和独特的地域空间在堂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特殊的建筑形式。
论客家屋建构的生态意义: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为例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丙村镇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生态体系  宗族简史  宗祠结构 
描述: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广东省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建构的实证,亦即通过屋主人温氏宗族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此一屋在特定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即生态体系、宗族简史、宗祠结构、祖先崇拜及讨论。文中作者尝试利用历史资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人们
客家屋文化的旅游开发——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为例
作者:李小燕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龙屋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  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  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描述:2003年5月15日,富有客家民俗特色的旅游景点——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客家研究所宋德剑老师出席了这次庆典)。这座“不住的屋”终于与国内外游客正式见面了。在客家地区,类似“仁厚温公祠’’这样的客家古民居为数不少,但为何“仁厚温公祠”一支独
广东客家
作者:陈捷  期号:第2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客家地区  建筑形式  客家先民  三合土  整体布局  池塘  史学家  广东客家  中原 
描述:塘。两部分中间有一长方形的空地隔开,这块空地一般用三合土平铺,叫“禾坪”(禾唐),是积禾晾谷的地方,池塘用来养鱼和浇灌洗涤。
“天人合一”的客家屋建筑
作者:王琴  期号:第1期 来源: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客家  围龙屋  传统民居  建筑  自然景观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描述: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节,若得如斯俨雅,乃为上吉。”
【七律】客家
作者:肖耀堂  期号:第9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七律  池塘  玉龙  翠竹  书卷  丹青  代写  英雄 
描述:暂无
流变的屋碉楼与清柳州隆胜庄
作者:何丽 刘管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客家民居  碉楼  客家民系  柳州  建筑文化  客家文化  营建技术  文化辐射  历史流变 
描述:客家建筑文化核心区,与客家建筑文化亚区[1]的客家民居已得到深入充分的研究。对同一民系不同区域间的建筑进行比较,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居研究的主题之一,促使受客家文化辐射的区域,如粤东的惠州、河源,四川成都、广西贺州、柳州、博白等地[2]渐次开展地域比
屋蕴含的客家文化探析
作者:赵仁璧  期号:第14期 来源:现代阅读(教育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围龙屋  文化内涵 
描述:达到探析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及客家人的心理特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