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69)
期刊(1703)
图书(248)
学位论文(229)
视频(110)
会议论文(34)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869)
期刊 (1703)
图书 (248)
学位论文 (229)
视频 (110)
会议论文 (34)
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5(115)
2014(2181)
2012(579)
2011(555)
2010(528)
2009(192)
2008(196)
2007(103)
2005(19)
1988(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083)
其它(424)
闽西日报(22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
八桂侨刊(3)
时代文学(2)
科学时代(2)
银行周报(1)
广东党风(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平话的归属和汉语方言分类
作者:李小凡  期号:第5期 来源:语言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话  勾漏粤语  汉语方言分类  九大方言 
描述:平话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徽州
武东记略
作者:林清书  期号:第2期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杭  记略  武平县  公爹  韵母  元初一  同音字表  他称  胰子  客家地区 
描述:福建省武平县武东乡位于武平县东部,东临上杭。口音在武平与上杭之间。清雍正初年开始流行于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一年使用杂字》(又名《元初一》,武东林宝树作)就是用武东创作的。
梅州客观天下
作者:谢博识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公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全国,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根在河南的客家人,自然也就操着一口洛阳,四处迁徙.梅州便是他们南迁的一个大节点. 因为逃避战乱、躲避灾荒,客家人从中原大地到闽、赣、粤,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始了两千
石城的语法特点
作者:赖汉林  期号:第S1期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城话  普通话  语法特点  客家话  人称代词  客家方言  构词方式  语法结构  复音词  第一人称 
描述:词素的位置却跟普通话相反。例如:
浅议客家与北方的关系
作者:谢栋元  期号:第2期 来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北方话  《中原音韵》  全浊声母  客家先民  中心意义  边缘意义  翘舌音  语言  古代汉语 
描述:浅议客家与北方的关系谢栋元客家是我国八大方言之一。客家先民其初居住在中原,由于战乱和其它原因,从东晋开始,流离转徙,来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然后又移向四川、台湾、香港、南洋群岛,以及世界各地。现在居住在全世界的客家人约有六千万...
论博白地老话与新民
作者:赵彦行  期号:第3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中古汉语  汉语方言学  普通话  粤方言  声母  民俗文化  广州话  汉民族共同语  南流江 
描述:林地区及广西有客家方言的县市中操讲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县。本地人叫新民活,或称为“(亻厓)”。
谈“蛇”与客家的渊源及特质
作者:邹联芳  期号:第6期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蛇话”  发音  词汇 
描述:通过对客家及河源蛇的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蛇是客家的一种变体,是界于客家与粤语之间的一种方言,其得名缘由与客家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客家人心理有关。蛇与单纯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发音及用词上却有诸多不同。
龙岩城关的语音特点
作者:王咏梅  期号:第5期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话  闽南方言  客家方言  语音特征 
描述:龙岩属闽南方言,在语音上它具有闽南方言的某些共同特点,由于长期受客家方言的影响,龙岩同客家方言又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通过龙岩同部分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的对比,揭示龙岩的闽南语特征和客家方言特征。
汝城的音韵特点
作者:曾献飞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汝城话  客家方言  音韵特点 
描述:汝城县属于客家方言区的于桂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受外地移民方言的影响等原因 ,汝城带有客、赣、湘和土话等方言的色彩。对汝城的音系、音韵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客家、潮汕、广府农业类词语比较研究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潮汕话  广府话  农业类词语  比较 
描述:广东省内分布着三大方言:客家、潮汕、广府(粤语)。三大方言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对三者农业类词语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据此分析三大方言农业类词语的异同,同时管窥三大方言区农业文化与北方农业文化的异同及三大方言的亲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