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边区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东平原为中心,1700—1890
-
作者:陈秋坤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边区 清代 平原 聚落 帝国 土地商品化 比较视野 经济中心
-
描述:一、前言 本文试图从清朝边区拓垦的比较视野,叙述清代早期土著和汉人垦佃在台湾开垦过程中,经由政府地赋政策和土地商品化,逐渐建立以家户为地权所有单位,并以村庄作为纳税单元的体制。①文中选择台南府城政治经济中心的边区——屏东平原作为论述焦点,主要原因在于边缘地区的占垦和开辟,
-
福建汀州客家移民台湾之缘由及渡台路线
-
作者:蓝泰华
期号:第2期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汀州客家 移民台湾 缘由 渡台路线
-
描述: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
“义民”与台湾客家“忠”“义”性格的强化
-
作者:汤韵旋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报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义民 台湾客家 性格
-
描述:客家有忠义的传统,而台湾客家在动荡的移垦社会里扮演了"义民"的角色,进一步继承了和强化了客家人传统的忠义性格,对于台湾客家的"义民"角色应该要辩证地看待。
-
访“客家蓝”的故乡
-
作者:林万春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客家人 宁化石壁 故乡 先民 祖先 州府 红石 百姓 台阶
-
描述:过去,宁化客家人的衣食具有浓厚的移垦社会的色彩,粗茶淡饭、苎麻布衣,服装多染成蓝、乌二色,以漂蓝色为主,俗称"客家蓝"。至今,乡间女子的嫁妆中,还特别裁制一套麻布衣裙和蓝底绣花围兜。
-
客家族群台湾西部山麓开发的经验:以六堆为例
-
作者:陈国彦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部开发 台湾 客家族群 雍正年间 道光年间 客家先民 乾隆年间 乾隆时期 丘陵地区 东南地区
-
描述:时期再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粟等丘陵地区。迟至道光年间始垦新竹东南地区,算是把台湾西部开发完成。[第一段]
-
“三山国王”在台湾兴盛的原因
-
作者:郭新志 房学嘉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台湾 环境 原因
-
描述: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
山魂(原名《褒忠义民传》)
-
作者:廖武 肖伟光
期号:第5期
来源:剧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乡亲 白净净 兵丁 黄河源 马蹄声 姑娘 村寨 雪莲花 公主 无污点
-
描述:距今约三百年前,客家先辈冒着被风浪吞噬之险,渡海来到台岛。他们群聚而居,拓展创业,与岛上其他各支族群一样,为宝岛的垦发洒下了艰辛的血汗。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彰化林爽文兴兵作乱于大里,设府主盟,建元顺天。其戴王冠,着龙袍,册封文武,受呼“万岁”;继而分兵...
-
广东客家古宅 始兴满堂围屋
-
作者:郭晴 曼竹鱼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夏人文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话 客家 清水河 塑料袋 外地人 历史文化
-
描述:我们的车子刚驶过隘子镇清水河上的十二渡桥,76岁的叶玉英就在围屋前的路口远远的等着我们。这个头披毛线帽子,腰间系着围裙的老妇,最让我们醒目的是,她手中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子里,塞着几张白纸黑字的关于满堂围屋的介绍。我们几个外地人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叶玉英的广东话,不过还是请她当我们的“导游”。
-
心灵的温暖归宿
-
作者:秦友莲
期号:第10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族群 客家文化 宁化石壁 清流县 灵台 毛泽东 心灵 姓氏 采访
-
描述:"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这是大家熟悉的毛泽东诗句。在惊讶它的险峻时,记者从未将它与客家人的生存联系起来,直到此次采访,方知在这片深山老林里,孕育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客家族群,他们的后裔遍及8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200多个姓氏和近1亿的人口,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活的智慧。
-
从台湾客家小说看大地之母形象塑造
-
作者:樊洛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创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小说 大地之母形象 农耕文化认同
-
描述: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