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7)
期刊(1995)
学位论文(543)
图书(235)
视频(72)
会议论文(63)
人物(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7)
期刊 (1995)
学位论文 (543)
图书 (235)
视频 (72)
会议论文 (63)
人物 (15)
按年份分组
2015(72)
2014(2622)
2013(614)
2012(648)
2011(612)
2010(524)
2009(255)
2008(271)
2007(140)
2005(28)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28)
其它(727)
客家研究辑刊(154)
嘉应学院学报(5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6)
深圳侨报(50)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4)
人民之声(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两广边上有条迷人的“黄金线”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农家之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红色旅游等生态景区建设,形成了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莲塘客家围屋、客家生态博物馆已成为贺州市客家生态文化的亮点。今年月,该区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评为“2009年度最具
一分服务百分用心“猪肚包鸡”美味横扫天下
作者:王言  期号:第19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恶性竞争的同时也确保了全国百店一致。” 陈先生还不放心:“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对饭店经营一窍不通怎么办?”公司招商专员告诉他:“珍旺猪肚包鸡不仅口味一流,服务也是一流的,比如:1)对加盟商进行店面科学
BEAUTIFUL LANTRERNS IN THE ZH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走进刚开始我描述的场景,那些洗净铅华的砖瓦,那些斑驳沧桑的石阶,好像抬着温暖如水的眼静静地望着我。分不清是上寮村,还是赣南故乡的小村落。 延续着宫廷血统的乡野艺术的忠信花灯,以为这个远近闻名、有着?? “花灯村?? ”美誉的村庄会有什么标志,但是后来才知道,那个用陶瓷制成、悬挂在村头的巨型花灯模型,还只存在于当地人的想象之中。花灯源于汉,盛于唐,流行普及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 2000年的历史。忠信花灯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和客家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人文积淀和人文融汇。中原文化为忠信花灯提供了人文基础,又与忠信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并受到迁移途中各地域风俗花灯的影响,使今天的忠信花灯成为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制作精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走进满是斑驳的祠堂,依稀闻到空气中迷漫的烟花爆竹清香,屋梁上挂满了花灯,孩子们正热闹地抢花灯呢。?? “抢花灯?? ”是?? “化灯?? ”的一部分,和一般花灯的游园性质不同,忠信花灯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吊灯仪式。按照当地习俗,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里吊花灯,从正月初九吊到正月十八,然后烧掉祭祖。因为灯和?? “丁?? ”谐音,于是便可以传递?? “添丁?? ”的欢喜。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 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实际上,花灯的习俗已经有一些改变,连平县一带百姓家中有大小喜事,如做寿、考大学、当兵、开业等,生女孩也都挂起了花灯。“忠信花灯?? ”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忠信镇上寮村是忠信花灯的主要产地,全村有?? 160多人做花灯,平均每户就有两个到两个半人。赖明甫是上寮村制灯资历最深的老艺人,从六七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所说的?? “宝贝?? ”——明清时代祖先留下来的大量印版、花样、手稿。木刻或石刻的印版,背后还刻着制作者的名字,端正的楷体,透着家族式的自信。看着它们,你很难把它们跟?? “模具?? ”这样硬邦邦、冷冰冰、充满机械感的词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渗透着天然艺术感觉的创造。一朵莲花,一鳟金鱼,一弯柳絮,凹凸之中,刻下旧时的审美肌理。后人可以轻易复制出这些图案,填上色彩,但才情不可复制。让我们惊讶的是那些手绘图画,那些凌乱的草图,透露出赖家祖先的大胆和前沿。这些图,要么是已经发黄的白纸,要么是月历牌的背面,貌似孩童过家家般的随意,却又似大师的手笔。有些图乍看比例夸张,实则为细致观察下的逼人真实。比如一副“白鹤捕蜻蜓?? ”,从俯视的角度画白鹤,有力的长脖子硬挺向蜻蜓,粗糙的线条忠信花灯按使用范围分有伯公灯、娘娘灯、廊灯等;按工艺花种分有缭丝灯、参灯和普通灯等。普通灯又演变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型态分有宫廷灯、磨灯、龙凤灯、宝莲灯、状元灯、秀才灯和五福灯等。充满力量感,而画中的蜻蜓竟和白鹤一样大,构图大胆,角度奇特。有一幅男女共舞图,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水彩水墨,也完全没有中国民间的大红大绿,倒充盈着西洋宫廷画中的华丽奢靡。 宫廷画风怎么会出自乡野艺人?赖明甫的儿子赖志稳告诉我们,这些画作还真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他小时候,他爷爷跟他讲,明末有个画师,名字已经湮没,从朝廷告老还乡,和赖志稳的老太公交好,特意以宫廷画手法画了几幅图相送。赖家是书香门第,在乡里一直帮人写书柬,对绘画也颇有讲究,祖祖辈辈对这些画非常珍视,嘱咐后人好好保存。传到赖明甫手里的时候,文革“破四旧”开始了,不让做花灯;他来不及沮丧,想的都是怎么藏好这些宝贝。据说,这个画师不仅为赖家带来了这几幅画,还教给当地人宫廷花灯的制作方法,逐渐完善了起源于宋末元初的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花妙百出,造型繁多,意出千重。其皇式灯上通九天,重层叠塔,引百仙执帚忘还。其帝式灯冠冕堂皇,幌幡呼摇,导汉佛驻足长看。臣灯帅灯,官灯民灯,又是文秀才武郎中灯,又是戏子小生灯。妙句描在飘带上,词联镶在锦簇里。把一个人世间的华美,尽罗集在一个灯的世界里。 在人们的记忆中,花灯一直充满浪漫的想像。笔记小说中,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赏花灯、赶庙会的间隙。唐玄宗时,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宫中用绢丝扎成20节、高150丈的灯楼,“笙歌灯火连夜明”,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规定的灯会时间为三天,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自小年就开始挂花灯。《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像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此时火树银花,人潮涌动,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古时的元宵节灯会特别热闹,因为平时妇女是不允许出门的,而元宵节晚上则可以赏花灯。自然,很多爱情故事也在这天发生。大才子唐伯虎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这首词不仅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繁华热闹,也形象地说明了青年男女对灯会的向往和期盼。不知道这小小花灯见证了多少爱情? 正月里来里月花,到你尊府闹喳喳。到你府上锣鼓响,拜了秀才拜老爹。 二月里来里月花,新做门楼新厅厦。上厅绣起龙凤虎,下厅绣起牡丹花。 三月里来里月花,百样种子新生芽。百样种子芽生尽,打开田缺沥谷芽。四月里来四月花,记得天旱来踏车。三十六人来踏水,一头踏出两头车。......仿佛听见老妹在唱那首《鲤嫲歌》,让灯儿火树银花,人潮涌动,河源人的花灯狂欢节。见证着我们彼此的青春。随着河源政府不断完善和开发花灯艺术,举办各种花灯节,不知又将会上演多少“新鸳鸯蝴蝶梦”? 不知道有多少前尘往事锁在了悬挂在祠堂之上的花灯里?花灯是无语的,可是,编织花灯的那只巧手有言,那只巧手后面的心灵有话:忠信的儿女们,不管今生你走得多远,别忘记挂上故乡的花灯,把喜庆和欢乐挂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生命中总要走过一些地方,而这一次,我却把记忆中的一盏灯,留在了那片烟雨中的客乡! 链接:忠信吊灯的习俗礼仪 忠信吊灯习俗是为庆贺家族“添丁”而举行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诞生礼仪。凡是在上一年添有男丁的家庭,春节期间都要在宗族祖祠里举行一种集体性庆贺家庭“添丁”、宗族繁衍壮大的诞生礼俗——吊灯。吊灯习俗一般从腊月二十五“入年界”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上灯习俗过程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组成,其中还有闹客家锣鼓、舞龙舞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 第一道程序是放灯绳。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从这天开始不再上山、下田,专门为新年做各种准备工作。入年界这天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立体式的大扫除,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提供一个洁净的环境。“入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几天,当年生了儿子的父亲即为花灯的灯主,准备吊灯庆贺新丁出生的灯主,就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梁柱上挂放一条灯绳,把灯绳跨过梁柱,灯绳的两头合在一起再系在祠堂的柱子上,系在柱子的灯绳一端要贴上红纸并写上“新丁”的名字,以告知族人。 放灯绳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按辈份的高低、出生的先后次序挂放。 第二道程序是选灯。选灯都在正月的初九。正月初九为新年的第一个墟日,??本地俗称“开年街”,又叫“花灯街”。没有订做的灯主就在花灯街市选择符合自己心愿的花灯。 第三道程序是迎灯。花灯进祖祠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迎灯一般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灯主要根据新丁的生辰八字选择其中最相生吉利的一天。以3至5个人护送花灯,一路敲锣打鼓,护送到宗族祠堂。迎灯这边则由多子多福的宗族老人为首,与事先准备好的龙狮队和客家锣鼓队在宗族祖祠大门口隆重迎接。 第四道程序是上灯。上灯之日普遍选在正月十三,因为“十三”与客家话“十生”谐音,寓意“新丁”健康成长。上灯是吊灯习俗中最隆重的环节,一般由祭祖、升灯、上族谱、饮灯酒四个部分组成。整个过程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先后有序,一丝不苟。 上灯的第五道程序是暖灯。 在正月十三上灯后至正月十八这几天里,灯主每天晚上都要给花灯“上
文化“富矿”为何罹患文化缺失症?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目前仅存约8万间。据1984年统计,深圳拥有1300个至1500个蕴含历史文化遗存的自然村,但目前已消失了1/3。因此,深圳也成为专家眼中“历史文化遗产破坏程度”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城市
黄华华访台受关注
作者:白冰  期号:第33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第一,组团规模庞大,接待规格很高。广东团由省长黄华华亲自带队,副省长刘昆、省政协副主席徐尚武任副团长,包括1个主团、6个省直属分团、21个地级市分团、68家采购商,团员逾1000人
客家草本经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生活文摘·养生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如此这般,实出无奈:上有老下有小的偌大家庭,没钱去医院求治。 前年回乡省亲,父母兄妹儿孙一堂叙1日聊天,慈母说起一则佚事:一次,我随母上山砍柴,突然全身发冷抽蓄,倒地呻吟。母亲放下刀斧,悉心问情
珠江口,一些蔓延的叙述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6期 来源:芙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还是与水有关,那时候这里建起了凤岗新圩。圩,是南方最常见的事物,是人类在江河湖州或海滨滩涂地带用堤坝围起来的封闭人居生活圈。在我的故乡,干脆就叫围子。一个围子里,就是一个血缘聚居的群落。 水,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印象。踏上这片像大海般起伏的土地,没有高山,只有绵延的丘陵,一路逶迤着向着南海纵深而去。河流在海相碳盐岩和灰黑色、红色、白色的石灰岩中穿行,只有流水可以洞穿它们,让世界露出部分真相。岭南赤红色的土壤像血一样弥漫在水中,在激流中颤动。一个上午,我就差不多经历了八九条河流。但一个凤岗人告诉我,这其实是我的错觉,流经凤岗的其实只有一条河。这条河,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一直叫到现在,只有一个原因,她在流经樟木头时,河中出现了一块巨石,形似一匹骏马,这石马,变成了一条河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命名的方式——石马河。这是东江的一条支流,源于深圳宝安龙华镇大脑壳山,也有人说她的源头就在凤岗雁田村。对于河流的源头我从不深究,越深究越糊涂。或许她原本就有几个源头,又或许凤岗雁田和那个大脑壳山差不多就在一个地方。但不管怎样,一条河的流向早已注定,她将一路穿越深圳宝安的龙华、观澜、东莞的凤岗、塘厦、樟木头、企石,最终注入东江,汇人珠江,在虎门珠江口浩浩荡荡人海。她以一百六十余华里的生命长度,营造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对于这片土地,她是一条母亲河,献出了母性的血液和乳汁。 忽然发现,我可能绕得太远了。我在其间反复穿梭,只因一条河有太多的回环往复。在这样的错觉中,甚至是迷失中,我一直找不到那个历史的人口。但我有一种直感,如果那些传说中的碉楼真的存在,在那个水路运输时代,它决不会远离河流,一定就在某个围子的关口。人类构筑它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它处于一种临界的状态。 我的感觉是准确的,随着视线的不断延伸,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初,一座碉楼如同在岁月之河中浮现出来。一座冷漠、荒废却依然兀自耸立着的碉楼。一种倔强的坚持。一个古老的塘沥洞,或说不上多么古老的凤岗,也许就隐身于这样一座碉楼里。 钻进碉楼,楼道狭窄,隐晦,让进入的方式变得异常诡秘。绝对不是巫术般的迷宫,这是一座直截了当、棱角分明、对外部世界充满了警觉和敌意的顽固堡垒。可以摧毁,但从不倾斜。潜入,如同进入了黑色的夜空。风在狭窄的楼道里传来的回声,嘶哑,短促,像一个老人弥留之际的咳嗽。我的样子显得鬼鬼祟祟,莫名的恐惧让人脱离现实。有人在这碉楼里看见过狐仙,还有人在一堵被雷电击穿的墙道里看到过一堆白骨。这是一个客家老人说的,他就住在这座碉楼的隔壁,是离历史最近的一个证人。但他的鬼话并没有把我吓住。恐惧的感觉是随着更深的潜入慢慢袭来的,直到完全把我笼罩。随着楼道曲折向上,一排排空洞,在厚重的的砖墙上生成,那是当年的嘹望孔,火炮与火铳的瞄准和射击孔,隐藏着警觉而诡异的光芒。遥想当年,这每一个空洞后面,都趴着一个凤岗的汉子,他们彻夜不眠地瞪着通红的眼睛,盯着试图接近这座碉楼的一切阴险的图谋。 一种强烈的诱惑,让我挨近了那个空洞。眼前一阵发黑,它已黑如焦炭。我心里兀自一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恐慌感和荒谬感。 是谁建起了第一座碉楼?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有太多的答案。每一座碉楼的后裔都想把他们的祖先推到中国第一的位置上。在凤岗,在开平,在岭南无数的如蜂巢般的自然村落里,也许在同一时间,几乎就构筑起了这样的一座座碉楼。对此,我同样不想深究,越深究越糊涂。历史的事实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凤岗就建起了一百三十多座碉楼,最矮的也有三层,最高的高达九层。好像还没有超过九层的,九,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数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种极限了。人类建造这些碉楼的目的非常简单,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子民,无助的老百姓就只能全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保护自己。这个念头可能最初在一方富豪的脑子里产生,很多都是在国外赚了钱回乡置业的华侨,在他们拥有了财富的同时,他们意识到了这些财富可能带给他们的危险、他们身家性命的脆弱。那些平民苍生,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下,或依附在富人的羽翼下听命于调遣,或利用宗族和村里的公偿田积累的资金建造碉楼以图自保。每一座碉楼都是民间的自卫防御工事,再配备一些枪支弹药和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自卫力量,一个局域安全网便形成了。他们没有任何进攻和扩张的意图。他们的防卫半径和火力射程都严格控制在足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范围。在一个以夜不闭户为理想的国度,一座碉楼的建立,其实就是对世界不信任的开始。人类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极度的不安全感。 这不是风景,更不是生活,而是人类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最后生存依据。 一座碉楼,到底能承受多少悲壮?那年月,白天有明火执仗的土匪,夜里有神出鬼没的盗贼,还有穿着各种颜色军装的粮子。但真正和风岗人发生过激烈交火的还是来自海上的敌人。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离大海太近了。 雁田抗英,是被很多历史教科书遗忘了的一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雁田人的心情在岁月的嬗变中似乎也越来越复杂。一个假设由来已久,如果不是有太多的血性汉子,这里或许早已不是东莞的地盘,而是香港新界的一部分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也就是戊戌变法的那年头,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政府又威逼清廷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九龙半岛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为新界。此时,衰老而疲惫的那拉氏就像一个怨妇,每天在晨昏颠倒的深宫中摸索着自己凋零、枯萎的白发,暗自嗟叹,而对于南海边那一片遥远的即将沦陷的土地,在她干枯的老眼里,也不过几根脱发而已。一纸屈辱的条约很快就签订了,甚至早已没有了多少屈辱的感觉。翌年春,中英双方官员根据条约勘定了新界,原定于四月十七日交接新界租地,但英人根本没有把大清帝国放在眼里,他们对即将到手的肥肉似乎有点等不及了,还没等到交接的时间,一千多名全副武装的英军便提前开进元朗、锦田、大埔等地,这简直就是强盗,但哪怕成了强盗他们也要保持伊丽莎白女王陛下皇家部队的威仪,在嘹亮的军乐声中,他们徐徐地升起大不列颠的米字旗。旗帜下的英军阵容整齐,闪光的军徽,闪光的马鞍,一齐朝着他们祖国的方向,列队行礼,每一张脸上都闪烁着征服者的光荣和神圣。 英国人没想到,大清王朝好欺负,中国老百姓却不好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的老百姓是微不足道的乌合之众,那些鸟枪和火铳是滑稽可笑的,但一支由数千人自发组成的老百姓的抗英队伍突然对他们开火了,在激战中,雁田五百壮士披挂上阵,从凤岗赶来增援,一个叫造歪的英酋被火枪击中,从大洋马上一头栽了下来。在中国老百姓的嘶吼声中,女王陛下的皇家部队再也无法保持军人的风度,他们拖着中了七枪的首领一路狼狈地逃出了新界。但没过几天,英军又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的野心更大了,在占领新界后,他们又越过罗湖河占领了深圳四周的大片土地,占领后来一位中国老人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但英军的炮弹还在飞向更辽阔的夜空,他们扬言要一直打到石龙去,把东莞石龙以南的土地全部扩大为他们的“新界区”。大清的国门有太多的漏洞,凤岗雁田一下成了抗英的桥头堡,一千多雁田人在祖先的龙眼树下歃血为盟,在他们冲入敌阵之前,已叮嘱他们的家人给自己挖好了坟坑。随后又有东莞各地组成三千多人的志愿军赶来增援,他们与沦陷区的一支支抗英农民武装沿着石马河的丘陵修筑起二十多里的防线,架起一百多门从虎门调来的大炮,夜袭英军,一直将英军像撵鸭子一样驱赶到罗湖河以南。从那以后,英军再也没有越过新界。 这该是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之一,一群中国的老百姓打败了强大无比的英国正规军,凤岗雁田也因此被恬不知耻的清政府赐封为“义乡”。但这段历史似乎又有太多的吊诡,应该说,凭绝对的实力英军完全可以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但他们没有来,真的没有来,他们也许不仅考虑过战胜这些中国老百姓的代价,更考虑过统治这些老百姓需要付出的代价。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从此注定,英国人在新界那边拉起了铁丝网,中国的老百姓在这边修碉楼。’——这些碉楼也许与那段历史事实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无疑与一种大敌当前的、高度缺乏安全感、高度戒备的民族心理有关。 英国人后来没有来,但野心更大、也更残暴的日本人来了。就像当年的英军一样,日军在这里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这里有凤岗人自发组建的武装自卫队,还有多支抗日游击队以及后来的东江纵队,他们以一座座碉楼为堡垒,在这堡垒背后还有很多坚强的堡垒户。英国人曾经估量过的那种必须付出的代价被日本人验证了,这些嗜血的食肉动物,在这里把人类的一切邪恶发挥到了极限,烧、杀、抢、掠,残杀婴儿,强奸妇女,但他们可以蹂躏这片土地,却始终无法征服这片土地。他们不得不对同一个村子进行反复扫荡,对同一座碉楼进行数十次、上百次的反复攻击。这倔强的碉楼上,现在还有日
在盘子里作画 创意中国菜风潮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川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那一年的上海,已经流露出关于春节的某些洋派的气质。春节当天(2月1O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 “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
庙会经济逐步炎热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小康·财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平均单价约为15元,马小姐一天有大约5000元的进账,而其整个庙会期间的摊位费,大约为1万元,平均每天大约2000元费用。整个庙会期间,马小姐净赚2万元,比平时的生意量增加了好几倍。 在地坛
浅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高博  期号:第6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活动中常见的舞蹈类型 1、民族舞蹈。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许多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习俗,其中,民族舞蹈是展现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表现形式。生活中常见的民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