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富矿”为何罹患文化缺失症?

作者: 日期:2014.11.17 点击数:9

【摘要】 在国际化城市中,深圳不论是经济或是硬件,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在海外,知深圳而不知广州者为数不少。但在省内,深圳却缺少广州的文化影响力,深圳的形象定位仍然是制造业中心。即使放眼全国,深圳的“精神影响力”虽远在老大哥之上,但文化影响力依然难以叫板广州。至少,提起岭南文化中心、岭南画派和粤剧,人们会想到广州而非深圳。 文化是一个百年千年都可以延续的资源,是一个百年千年可以累积,且越积越厚的资源!历史老人,把这种优势给了建城已有2220多年的广州。 一个城市的文化由城市的产业特性、历史传承、人文精神、城市建筑、生态景观等因素系统集成。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国际上有许多富有个性和特质的城市,譬如,巴黎是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威尼斯是水上之城……如何在不具备时间优势的条件下,彰显深圳的“文化立市”优势,打造一个有灵魂的城市,亮出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呢? 文化的发酵、成型、发扬光大,需要千百年的积累与传承,成立仅30年,软实力根基尚浅的深圳,要继续承载“中国梦想”,这个担子可不轻。 特色太多等于没有特色 其实,深圳是一个文化“富矿”,有着得天独厚的“杂交”优势,足以把千百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浓缩”在30年的时空里并为已所用。 深圳本土原有广府、客家民系,30年来又有大量潮汕地区民众前来深圳经商、落户,构成岭南文化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共冶一炉,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千百万的移民,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汇集在一起,各种文化、思维碰撞、融合,反倒容易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精神品质。 可惜,深圳没能利用好这种优势,历年来出台的文化建设规划与政策多显得含糊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深圳每隔几年都有新鲜创意出台,从“两城一都一中心”、“智慧之城”,到建设“关爱之城、“三型文化”(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叫响“深圳学派”与建设“公共智库”,到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与“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再到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调查、实施“市民阅读推广计划”,全面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和“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建设等等,面面俱到,似乎把伦敦、米兰、巴黎、洛杉矶、东京、首尔等国际文化先锋城市的特色“包干”了。 在这里,希望深圳人认识到,特色太多,等于没有特色,“文化立市”的“硬件”的规划理应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 文化体验,以触动心灵为核心 2003年,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触动了各界,触动了高层,触动了海内外,引发了“特区不特”的大讨论。目前,在深圳居住和租住的总人口超过1400万,可是户籍人口还不到300万,大多数人把深圳当作赚钱的地方,而不是落叶生根的地方。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事实上,深圳的问题不是被谁抛弃的问题,而是要抛掉精神体系中的“漂浮意识”和“无根意识”,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深圳文化,继而形成深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才能担当继续承载“中国梦想”的骄人角色! 简单来说,体会深圳文化应该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其核心是让“和而不同”的各种元素和谐地聚合,它可以激励人的思潮,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就如有人看到一篇文章会因为感动而落泪一样。人们总说深圳没有归属感,深圳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至少可以确定,那么深圳文化可以大量吸收各种文化的美好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层次,如能通过碰撞、融合,把各种文化的情怀、情感和情趣聚合成为自己的文化,届时城市的归属感自然而成。 广府话和客家话在深圳的地位就跟其他方言在深圳的地位一样,它们的衰落导致城市特质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相反,深圳的大剧院、音乐厅可以规模引入各种地方戏,读书月活动可以把北京人艺请来表演话剧,捧场的人从不缺乏。 但是,不管如何杂交,如何混血,如何创新,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根。深圳地处岭南文化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深圳热切期望与香港实现一体化,而香港人又深信自己是岭南文化的继承者、守护者和发扬者,那么深圳人是否应以欣赏、欢愉及开放的态度面对这个事实呢?深圳原本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岭南传统文化遗产丰富,1979年之前拥有古建筑20多万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目前仅存约8万间。据1984年统计,深圳拥有1300个至1500个蕴含历史文化遗存的自然村,但目前已消失了1/3。因此,深圳也成为专家眼中“历史文化遗产破坏程度”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城市。 同样是移民城市,相比之下,在国际化程度比深圳高得多的香港,大部分来自上海的香港人的上海情怀,往往只是来自张爱玲的小说或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比如《上海之夜》、《上海滩》等。即使是上世纪50年代移民香港的上海人,落地生根后他们的下一代也彻底融入了当地生活,岭南文化真正深入了其骨髓,对此他们有切身的感受——谁不是天天讲粤语?谁没有上过茶楼?谁没有吃过云吞面? 没有对土地的感恩何来文化的感动? 2010年3月17日,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公布,深圳媒体称,“这是我市站在深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上,对城市未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行了科学理性的思考,推出的一个引领我市未来30年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围绕“文化立市”战略,在《意见》的“加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工程”项目中,深圳提出开展“深港合作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深度研究,形成深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举措包括: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实现两地公共图书信息等文化资源共享;打造深港文化艺术展演票务服务平台,办好“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探索整合“深圳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香港艺术节”以及共办读书月等活动;以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文化品牌,力争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创作、数字内容、高端工艺美术、玩具等创意产业群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吸引更多港澳台企业参展文博会:利用国际展览联盟(UFI)平台,开拓东亚、欧美等更多国际分会场。 十多年来,类似的深港合一规划不知凡几,可见深圳拥抱香港的意愿多么强烈! 既然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圳与其在形式上向香港靠拢,不如积极从香港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自己的文化才是更明智的出路。 更多的时候,文化的体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没有对自己脚下这块土地的感恩,又何来文化的感动?“德不孤,必有邻”,深圳文化如能感动粤人,何愁不能感动全体国人?何愁不能承载“中国梦想”?...

【年份】2014

【期号】第10期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