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客家山歌的保护与创新
-
作者:张晓梅
期号:第12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赣南 保护 传统民歌 审美要求 多元文化 生存困境
-
描述:赣南客家山歌是我国南方传统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歌种,更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赣南客家山歌面临着生存困境,文章就如何保护与创新赣南客家山歌提出了一些基本方式和措施。——题记
-
论广东传统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
作者:黄少红
期号:第3期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修辞手法 旋律特征 艺术特色
-
描述:广东客家山歌是中国民间艺苑中一支独具异彩的奇葩。广东客家山歌具有一般民歌的风格特点,但又因民族风俗、语言、地域环境等因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色。本文对广东传统客家山歌的歌词表现手法、旋律特征以及演唱特点的进行探究,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
闽西南客家山歌概观
-
作者:师丹
期号:第1期
来源: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闽西南 客家 山歌
-
描述:流行于闽西南的客家山歌,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些山歌在词形句形、音节、节奏、选词用语以及用音押韵等方面都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基本特点。客家山歌谋篇布局形式多样,荟萃了汉语言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构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扣人心弦的美感。闽西南的客家山歌思想高尚,气魄恢宏,是福建省民间文学的瑰宝。
-
梅州客家山歌的现状与保护
-
作者:赵文有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 中原文化 客家人 文化融合 客家方言 客家民系 梅州市
-
描述:使用客家方言传唱的客家山歌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是中原文化与梅地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是客家文艺中的奇葩,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揭西县客家山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研究
-
作者:贝舒莉
期号:第3期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文化旅游 揭西
-
描述:客家山歌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民歌之一,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揭西县客家山歌有着客家山歌的共性,更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能有效的保护揭西客家山歌文化,促进其不断发展,而且将促进揭西县本地经济发展。
-
论客家山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
作者:王艳
期号:第4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山歌 艺术魅力
-
描述:客家或称客家人是我国汉族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客家民歌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客家山歌最鲜明、最具代表性,其内容广泛但多为情歌,感情浓烈、想象丰富;曲调异常优美、委婉动听;韵味深情悠长、意境清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
客家山歌融入高中音乐鉴赏实践探究
-
作者:廖有忠
期号:第2期
来源:音乐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山歌 高中音乐 音乐特性
-
描述:客家山歌产生于中国东南客家人居住区,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歌色彩,本文从客家山歌的意义入手,就客家山歌与高中音乐课堂融合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做了简述,希望能提高大家对客家山歌的认识。
-
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
作者:夏敏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客家文化 民间文学
-
描述: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
论客家山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促进
-
作者:段刘娇
期号:第8期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文化建设
-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体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客家山歌是孕育红色歌谣最深厚的土壤,也是红色革命文化重要组织部分.深入研究客家山歌对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贡献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
民风民俗:客家山歌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民风民俗 山歌 地方色彩 传统风格 《诗经》 表现手法 创作 唐诗
-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具有客家语言、风土民情等地方色彩,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和唐诗律绝的优良传统风格,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运用比喻、双关、排比、对偶、顶真、夸张等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