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集大成的名著——《粤东之风》
-
作者:刘佐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之风》 集大成 香港大学 名著 清华大学 中山大学 中央大学 中国学术
-
描述:升讲座教授,1968年荣休,为珠海书院创立中国文史研究所,以所长、香港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卒于1978年。著作等身,成书40余种,论文200篇强。为唐史、民族史、交通史、香港史专家,客家学、族谱学始创者,国际汉学交流桥梁人物,五、六、七十七年代香港中国学术泰斗。[第一段]
-
电影【一八九五】与原着《情归大地》比较
-
作者:刘玉娇
期号:第22期
来源:育达科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一八九五】 《情归大地》 乙未抗日
-
描述:用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为武器,加上粮草不足、後继无援及
悬殊的人数比例下,仍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地浴血抗战,直到最後的一兵一卒,英
勇的事蹟惊天地泣鬼神。电影和小说在呈现此段历史故事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是在故事的铺陈、情节、主题乃至人物刻画等均存在蛮多的差异,这也是本
文尝试金作比较分析之处。
-
那些在大变局中的人
-
作者:卢红梅
期号:第10期
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中山、邹容、廖仲恺、秋瑾、林觉民等等这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孙中山,一位伟大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求学·高分作文》2010年第5期在“人物”栏目中已经
-
“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董敬畏
期号:第2期
来源:社会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域社会 历史人类学 文化类型 地方社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类学研究 地区研究 研究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央研究院
-
描述:生计方式对当地社会结群和变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评论人石奕龙教授、房学嘉教授和程美宝教授分别作了点评。在题为《彰化妈与关渡妈——两...
-
红色文化沃土的耕耘者
-
作者:钟同福 邱继东
期号:第5期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赣州市民间收藏家协会会长、瑞金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会长、瑞金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瑞金市客家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瑞金市收藏家协会会长等多个职务,系江西省作家协会、党史学会、博物馆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法学会等多家团体的会员或理事。
-
纪实人像七大技巧
-
作者:钟海林
期号:第4期
来源:人像摄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时,我都会自我陶醉一番,因为此类照片别人拍得很少。 抓取最具形象特点的人物 不能见什么拍什么,哪里热闹就往前凑,这样拍出的照片不免千篇一律。要善于观察、发现、跟踪并选取那些外形相貌有
-
闽西古桥
-
作者:邹善水
期号:第10期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桥 闽西 境内居民 建筑技术 文化品味 连城县 西北部 福建省 客家
-
描述:别致,气势恢宏,虽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始建于清初的“万隆桥”,座落在“华东第一溶洞群”连城县赖源乡境内的上村村口,为“九洞通衙”。桥体为全木结构,飞搪翘角.精巧美观。桥顶呈六角塔状,六侧彩墨工笔画鲜艳如初,所绘人物栩栩如生,虽藏于深闺仍难掩其秀,可谓千米高山一胜景。
-
暗夜的昙花:读《夜如年》(之一)
-
作者:张富利
期号:第27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夜如年》 民国初年
-
描述:婉转的唱书和徐娘半老粗枝大叶的质朴,诉说着她们所曾饱受的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的坎坷经历,令人椎心泣血的恩爱情仇。如泣如诉的悲歌,如怨如慕的长叹,在这座石头城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跃然纸上。读
-
漫步在五光十色的音乐画廊里:梁智华编著的报告文学集《梁门英
-
作者:任金生
期号:第5期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报告文学集 编著 画廊 音乐 智 文化底蕴 岭南 激情
-
描述:的表达智慧,写下壮丽的篇章……这部报告文学字数大约18万字,共收录了36位在岭南大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梁氏家族成功人士,有豪气冲天的政界人物,有雄心侠骨的商海强人,有励志创业的体坛名将,有笑傲春秋的艺术奇才,还有打造客家文化名片的巾帼精英。
-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学特征解析
-
作者:温习 朱旋
期号:第23期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舞蹈 文学特征 丑角 诙谐幽默 日常生活
-
描述:赣南客家人在漫长的茶事劳动基础上,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采茶舞蹈,其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诙谐的语言和朴实的生活内容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形象鲜明、诙谐幽默的歌舞为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揭示客家人民最为真实而朴实的情感。赋予采茶舞蹈鲜明的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采茶舞蹈特有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