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略论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与客家情结
作者:朱银锦  期号:第4期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客家情结 
描述: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其浓郁的客家情结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在理论方面,他力倡“新派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粤东客家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诗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诗风。
寻源问曲话雷歌
作者:孙建华  期号:第12期 来源:人民音乐: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雷州半岛  客家民歌  当地居民  红土文化  传承  即兴 
描述:雷歌亦称雷州歌,即雷州半岛的民歌。当地居民将雷州歌亲切地称之为雷州半岛的母歌,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岭南红土文化中一支瑰丽的奇葩。雷州民歌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一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雷州人民的即兴而作,随口而唱,让雷州歌广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连城道教经韵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作者:谢丽萍  期号:第S1期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节奏特点  连城  道教音乐  道教科仪  旋律型  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  文化特征  福建西部  羽调式 
描述:连城作为福建西部的一个纯客住县,以其域内方言的异彩纷呈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而独具特色。连城道教音乐依托于连城民间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蕴含着客家传统文化的固有特质,反映了客家人多元的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论客家的形成及其主要因素
作者:李默 张溥祥  期号:第2期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论客  避役  流人  揭阳  龙川  南越  闽越  漳州  民系  百越 
描述:人,多来自汀赣.《州志》卷8《礼俗》谓:“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明,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传次约在二十余世.”又云:“考宋之前土著日少,而汀赣侨寓者日多.考《长宁县志》方言有二,一客
奇特的客家土楼——客家文明的重要象征
作者:郑德华 张小莹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客家人  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  影响深远  象征  文明  文化背景  居住形式 
描述:客家民系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说其特殊是因为它有与别的民系不同的方言、风俗、民情等等。产生于中原大文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多次的南迁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改造及融汇吸收了新的生活环境中土籍人民的文化。形成自己
大余县城客家话音系(摘要)
作者:刘金荣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大余县  客家方言  音系  舌尖中  韵母  古入声字  自成音节  历史趋势  普通话 
描述:大余县城客家话音系(摘要)大余是地处江西西南角的一个山城小县,历史上是南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县志上记载的几次移民与“客家”形成的历史相吻合,研究客家史及客家方言的专家均把大余列为纯客家住地。大余县城客家话音系有十九个声母(含零声母),没有翘舌音声母,舌...
梅州客家山歌的现状与保护
作者:赵文有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  中原文化  客家人  文化融合  客家方言  客家民系  梅州市 
描述:使用客家方言传唱的客家山歌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是中原文化与梅地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是客家文艺中的奇葩,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眼泪的重量
作者:郑童晖  期号:第4期 来源:第二课堂(初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眼泪  文化大餐  人类情感  客家人  调味品  重量  客家话  英国  老人  学校 
描述:外发现了一个亚洲人的面孔。那是一位老伯,时间这把刀子在他脸上划下了一道又一道皱纹。此时的我正在和一同学打电话,由于我们都是客家人,因此在谈话中还穿插了不少客家方言。 可是我奇怪地发现,那位老伯却在我身边不停地低头做清洁。
客家文化与客家菜翻译
作者:何正国 高琳佳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菜  翻译  常规菜名 
描述:因客家文化以及客家菜名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与翻译其他菜系的不同方法。客家菜中有注明原料和烹调方法的常规菜名;也有非常规菜名,例如使用客家方言、菜品的形状以及附加寓意命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直译,注释等技巧。另外,向外宾推荐客家菜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狗肉的菜肴。
谈“蛇话”与客家话的渊源及特质
作者:邹联芳  期号:第6期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蛇话”  发音  词汇 
描述:通过对客家话及河源蛇话的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蛇话是客家话的一种变体,是界于客家话与粤语之间的一种方言,其得名缘由与客家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客家人心理有关。蛇话与单纯客家话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发音及用词上却有诸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