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53)
期刊(71)
学位论文(10)
视频(5)
图书(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53)
期刊 (71)
学位论文 (10)
视频 (5)
图书 (4)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5(5)
2014(108)
2013(40)
2012(49)
2011(49)
2010(32)
2009(31)
2008(10)
2007(8)
2004(6)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64)
闽西日报(32)
广东艺术(2)
广州:花城出版社(1)
客家研究辑刊(1)
汽车时代(1)
北京:作家出版社(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中国铁路文艺(1)
大众文艺(1)
诠释地名溯源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瑞 我对地名的钟爱,最先缘于广泛流传于赣州老城区百姓中的一些地名民谣,如“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一(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四(慈)姑、五道庙、六合铺、七
客家香格里拉的诱惑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百侯古镇:百侯水乡,如梦如幻,就像一幅立体的画。(肖芳珠摄) 春到花萼楼:春到了,花萼楼里喜事连连。人与建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徐金跃摄) 坪山梯田:金黄的稻谷,绵延的梯田、层峦的山野,蔚蓝的天空,让人浮想联翩。 大埔,是一个美得让人心动的地方。这里,有原始秀丽的山川田园,有古朴典雅的客
翁源湖心坝:千姿百态客家围楼
作者:卜瑜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荷塘与老屋相遇。 古屋中精致的木画。 占地面积逾1万平方米的“巨无霸”围屋“长安围”。 探访广东尘世美十一篇之2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谢冰 59座风格各异的客家围楼、小院,静静地耸立在金色旷野间。阳光在一座座斑驳的墙上映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海市蜃楼般折射出
百年南社与客家梅州
作者:刘奕宏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南社广东分社第一次雅集合影 南社刊物保存了大量梅州籍成员的诗文作品 ■附录:梅州籍南社成员名录  【钩沉】 提要:2012年4月底,上百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南社成员后裔,齐聚苏州周庄,研讨南社的人文精神遗产,了解周庄挖掘保护南社人文
到林寨,领略客家四角楼雄风 古村核心区现有24幢较为出名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的客家四角楼。 ▲墙上的大字见证了“文革”时期那段风起云涌的政治岁月。 古村内幽静的古。 本栏文/图 深圳商报驻惠州记者 戴广军 通讯员 曾海生
客家版《非诚勿扰》高雄上演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台南青年吴俊义和来自福建龙岩的客家妹子成功牵手。 [传真] 七夕情人节,《非诚勿扰》移师台湾高雄了?不!这是“2013海峡两岸七夕牵手晚会”的高雄版。8月13日晚,两岸百余对单身青年相聚台湾高雄,一出客家版的《非诚勿扰》火热上演,劲舞欢歌,青年们high翻天,陶醉在浓浓的浪漫氛围中。 今年的七夕牵
话说客家木屐
作者:周继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木屐,即用木头制成鞋底的钉鞋,在上杭城乡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中老年人穿着它去散步。旧时客家人有穿木屐的习俗。 客家人穿木屐,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多年前,有个客家农民为在水田插秧时双脚不往下沉而制作了“田木屐”。较大的屐板上穿有绳带,行走时用脚趾钩住 绳带,这种“田木屐”被认为是后来木屐的雏形。而现
浓情客家千人宴
作者:郭玉玲李慧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这酒太美了,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千人宴,第一次是一个人来的,这次我特意带了四五个福建那边的朋友一起过来,如此美味的客家菜肴真让人流连忘返啊!”福建籍黄晓青先生在龙南工作多年,离开龙南后一直对杨村米酒念念不忘,只见他连饮数杯,赞不绝口。 6月21日午时,一场盛大的千人客家宴会在龙南县杨村镇开席
探秘川北客家“功夫面”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5月中旬,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河西工业集中园区的“川北客家”手工作坊内,手工师傅在分晾晒客家手工面(右下小图为“拉大条”工序)。 (图片来自人民网) 客家人经过了五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是第四次迁徙,历经近400年的繁衍生息。目前,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客家人近30万,占仪
山歌为媒共联乡谊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林琳、通讯员蔡珊报道:山歌为媒叙友情、联乡谊,近日,有“龙岗客家山歌王”之称的巫云瑞等山歌爱好者奔赴东莞凤岗,与当地山歌团体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如何更好地弘扬山歌文化。 在凤岗交流期间,当地的客家山歌团队介绍了发展历史、现状,并对如何更好地把山歌传承下去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要使山歌能唱出
上页 1 2 3 ... 7 8 9 ... 24 25 26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