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诠释地名溯源客家

诠释地名溯源客家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6版(周末八境台)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挂接】

【全文】

文瑞

我对地名的钟爱,最先缘于广泛流传于赣州老城区百姓中的一些地名民谣,如“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一(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四(慈)姑、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十(世)臣坊”“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大庙里的神、光孝寺的钟、东门井的酒、姚衙前的赌、中山路的烟”等,直到2008年春,在我用数年时间通过阅读地方志书及实地考察,形成《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中共党史出版社)一书,将上述所有流传于民间的头地名文化转化成文字并正式出版后,我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赣州乡村地名的考究。

不可否认,是对赣州古城地名成果的考究结果及巨大的社会效应,激发了我的兴趣由此及彼——从城市衍及乡村,加之这之前我对赣南古村已经有了十数年的田野考察及文化积累,因此,对乡村地名的研究进展得心应手。当然,上世纪80年代各县编制的地名志对我的写作帮助巨大,我由衷感谢前辈们的努力。人类社会必定是如此——薪火传承,一代代人踏着先驱的肩膀去触及一个个新的文化高度,历史文化的传承永远是无止境的,百年之后,我们的文字也必然成为供后人踏高的阶梯。

文字的温度,于我来说是因为地名有温度使然。有温度的地名让我热血沸腾,心在沸腾,文字能不热吗?地名,确实是令人兴奋的东西。如钟舆白鹭开基,缘于他看见成群的白鹭栖居在这片肥沃的鹭溪畔……这一个个充满历史深度与百姓幸福的名字,能不让人感受到温与热?

赣南是客家发祥地,客家先祖质朴淳厚、耕读传家,地名也承此风格,或朴实无华,或彰显人文。比如,丁氏在半山坡开基时挖出一眼泉,山名水基岽,后讹为“水鸡岽”;刘金乐于铺桥造路、扶穷救贫,并收养了一个孤儿取名刘陶,人们感念他们父子,就把原来的“象山镇”改成了“金陶镇”,后来又讹为“淘金镇”;石城因柏林中建了学堂,下面村落改名“堂下”……地名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与地理(山形水势)有关、与风水有关、与天象有关、与战争有关、与特产有关、与建筑有关、与商业有关、与名人有关等。

事实上也是,地名研究极有意义。我们每了解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来历,都可以获取附着在其中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风情,人文意义积极的地名还可以感染人,从中受到鼓舞与激励,可以清楚一段历史变迁,可以明白一个家族的兴衰……赣南的地名中,最普遍的一种是讹变而来,如隆穆成了龙木、旱坊成了韩坊、太窝成了大阿、漾漪成了杨依、下浒成了夏府、关村成了官村等;较特殊的一种是通过组合而来,如武阳,乃范阳公在练武之地开基而得名;较一般的是取些美好寓意,如崇义——崇尚仁义,如宁都——安宁之都,安远——永远安宁,信丰——人信物丰,定南——安定南方;较差的是将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人为地、不尊重历史地改造,如大庾——大余,雩都——于都,虔南——全南等。

诚然,历史如此浩瀚,乡村何等广袤,地名却如此繁复,以我个人力量无论如何也不能全面完成对赣南乡村地名溯源。我只能是撷取些人文菁华,如将县名之来由理清,将历史上著名的“头唐江二营前三古陂四门岭”之史实理清,将当代的荣膺全国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十个名村(镇)之内涵理清,将邻近赣州城的南康、赣县之各乡镇地名名由理清,剩下的就只能是随遇而行了。

我将部分地名溯源文章结集成书,取名《赣州地名溯源》,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想说此书虽不完美,但它对地方文化、地名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与传播作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