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救大万世居
-
作者:曾海城 陈文才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以前坍塌的房子就算了,现在好的房子要保护好,再塌下去世居就没了。
———曾在大万世居居住过的居民曾利华
◎现在深圳的文物破坏和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太快了,跟“深圳速度”有一拼,让人很痛心也很无奈。
◎政府不应只做表面文章,要多听取民间的声音,把对文物的保育和对文化的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
-
客家传统美食如何俏销四方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宽敞明亮的黄元米馃生产车间。
员工正在包装黄元米馃。
○吴建光 记者刘念海 赖天然 文/图
近日,在赣县富强农业合作社大院内,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黄元米馃被装上货车,准备运往各地销售。对于“黄元米馃第一村”——赣县田村杨梅村的农户来说,“黄元米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小吃,是一份祖祖辈辈传承
-
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牌匾。 记者何敏 摄
宁都桥梆灯记者何敏 摄
□廖海峰杨伟辉特约记者许万里
【这里,是早期客家摇篮,中原汉族先民从遥远的故园携文明成果与文化习俗在这里繁衍生息,强大的文化传承性、包容性,使得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这里,宛如一个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文
-
风华苗栗畅享客家文化SPA
-
作者:燕子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体验
互动
观赏
拍照
导报讯(记者 燕子 张燕娟 林靖东/文 陈巧思/图)浪漫继续,文化继续。昨天,来自龙岩、厦门等地的客家青年们来到苗栗这个台湾客家文化大本营,感受各种“高端洋气”的多元客家文化推广、行销方式。在充满现代艺术气质的苗栗客家文化园区里,会员们不仅看到了以
-
逐渐被淡忘的客家农机具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辘轴
蓑衣和笠麻
龙骨车
墙筛板和扬蹄
水碓
石磨
[农事]
提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元宵过后年味渐淡,客家地区勤劳的农人又要开始操心春耕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很常见的客家农家生产生活器械,
-
“要把客家妇女打动我的地方写出来”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专访】
人物简介
李琦,女,1956年出生于哈尔滨。著名诗人,当代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萧红文学院院长。著有诗集《帆·桅杆》、《最初的天空》、《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云想衣裳》等。曾获东北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艾青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文学
-
客家讲坛:引领梅州“绿色崛起”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杨宏海
[首席评论]
日前,“客家讲坛”启动仪式暨专题报告会在梅县文体中心隆重举行,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作首场演讲,市委书记朱泽君亲自主持。现场6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据悉,梅州“客家讲坛”今后将每月定期举办,不仅邀请学者名流前来开坛论道讲学,也欢迎有
-
善良勤劳包容热情客家精神与圣火同辉 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包容性强是惠州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方炳徐 实习生黄景华 摄
市民对圣火在惠州传递抱有极大热情。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这几天,宏斌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得意的事情:他在QQ群上将惠州的内蒙古老乡组织了起来,为5月9日奥运圣火在惠州传递呐喊助威。
作为一名来自内蒙古的新客家,宏斌说他对惠州的
-
邵逸夫在赣州捐建28个教育项目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04年9月22日晚,邵逸夫在重庆。(资料图)
如今,坐落在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内的“逸夫楼”,仍旧担当重任。记者赖天然 摄
邵逸夫三兄弟在一起,右起为邵逸夫、邵仁枚、邵邨人。(资料图)
2011年8月7日,2011香港小姐庆功宴上,邵逸夫与冠军朱晨丽、亚军朱希敏、季军许亦妮以及国际亲善
-
走近客家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说起客家,这个在龙岗历史上打下深深烙印的族群,客家围屋是首先被提及的话题———“我知道客家,你们有大围屋,你们有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嘛!”
的确,作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既见证了客家人风风雨雨的成长史,同时也成为客家精神的物质载体。
这种传说中起源于两汉魏晋时期“坞壁”形制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