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善良勤劳包容热情客家精神与圣火同辉 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

善良勤劳包容热情客家精神与圣火同辉 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1213版(五环旗下之惠声惠色)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包容性强是惠州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方炳徐 实习生黄景华 摄

包容性强是惠州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方炳徐 实习生黄景华 摄

市民对圣火在惠州传递抱有极大热情。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市民对圣火在惠州传递抱有极大热情。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这几天,宏斌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得意的事情:他在QQ群上将惠州的内蒙古老乡组织了起来,为5月9日奥运圣火在惠州传递呐喊助威。

作为一名来自内蒙古的新客家,宏斌说他对惠州的热爱不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少。2004年从老家海拉尔来到惠州后,宏斌就被惠州这片美丽的土地深深吸引,他毅然选择定居于此。

看到自己的倡议在QQ群上得到老乡的热烈响应,宏斌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件大家都愿意去做的事情”,因为奥运圣火点燃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激情,而是一座城市。

善 良

淳朴民风尽显客家魅力

“我爱惠州,不仅因为这里有青山绿水,更主要的还有惠州淳朴的民风,客家人的待人厚道。”宏斌如此解释他爱上惠州的缘由。

在这片土地上,客家人繁衍生息了数百年。

团结互助在客家民系中传承

“客家人确实厚道。在农村,即便是两家人曾经闹过别扭,但如果其中一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另外一家也会拿出钱帮助对方解决燃眉之急。”提起客家地区民风的淳朴,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牟建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2003年底,一群志同道合的新老客家人成立了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挖掘和提升惠州客家文化。

廖金华老家在龙门农村,现在市区一家外企上班,他这样向记者描述客家人的淳朴:“如果你去过惠州的一些农村,就会发现这里的村民很淳朴,你可以随便找户人家坐下来,边喝主人家泡的自家种的茶,边与他们聊天,他们还会为你端上地道的客家饭菜。”

客家人是一个以善良淳朴著称的民系。牟建新分析说,为躲避战乱灾荒,客家先民背井离乡,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甚至强敌。这时候,一家一户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助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在兴家立业的过程中,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好。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客家先民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力量,并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种精神一直在客家民系中传承,这也造就了客家人淳朴善良的性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曾子墨在主持“2006感动惠州年度人物”评选时曾说:“衡量一个城市美与不美的标准,其实不只是看它建有多少高楼大厦,更应该看这座城市里拥有多少有爱心的市民……”

惠州美,不仅美在“半城山色半城湖”,更美在惠州人的心灵。73岁的陈元娣是惠东县吉隆镇埔仔村农民。她先后收养了3个弃婴,其中1个左手残疾,还有1个长着兔唇。为了给长着兔唇的孩子筹集手术费,她挨家挨户去借,甚至四处讨钱。她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这名小孩先后做了3次裂唇修补手术。在上个月刚刚出炉的“2007感动惠州年度人物”评选中,陈元娣名列其中。

“她是家徒四壁的农村老妇,却如大地般宽厚富有;她是一匹负重老马,难行千里,却让善良流淌人间,一步步抵达爱的顶峰。”当评选晚会主持人宣读颁奖词时,全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陈元娣只是惠东的一名普通客家妇女,但是她不平凡的事迹却是善良的客家人的一个缩影。

勤劳

刻苦耐劳精神名扬天下

4月29日,《客家女》雕塑在东江公园揭幕。雕塑主体中央是一名客家女子,她头戴凉帽,手扶犁耙,不仅身后背一名小娃娃,左右两侧还各站有一名男孩,周围还有鸡、狗等家禽家畜。这些角色均活灵活现,尤其是主体客家女形象,更是入木三分,传统客家妇女的勤劳形象一览无遗。

“无客不住山,逢山必有客。”“老客家”曾是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代名词。牟建新说,因为天灾或战乱,客家先民被迫离开中原老家,翻越万水千山,来到当时偏僻贫瘠的山区建立新家。好田好地好水已被原住民占去,他们这些“客人”只能在穷山恶水的荒凉之地开垦种植,在劣境中求生,在逆境中创业。也正是因为经受过这样的考验和磨炼,客家人才得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客家人刻苦耐劳的精神才得以名扬天下。

据牟建新介绍,约200年前,在惠州丰湖书院授课的徐旭曾就发表了《丰湖杂记》,这是有关客家问题的最早论述,被誉为“客家人宣言”。《丰湖杂记》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客家人勤劳开拓的过程:客家先人躲过战乱,就地停留下来,在“毗连千数里之地”、“数十里无人烟”的赣闽粤地区“相率迁居该地”;为了谋求生存,他们克服烟瘴潮湿、水土不服、“风俗语言不同”等困难,“披荆斩棘,筑室垦田”,以小规模、低水平的耕作方式“种之植之,耕之获之”。

惠州曾被称为 “蛮獠之地”,是流放罪吏贬官之地。客家人的大举迁入为惠州带来包括农耕在内的中原先进文化。应该说,惠州这块土地历史上的辉煌,同客家人的大量迁入是分不开的。

包容

兼容并蓄新老客家成一家

说惠州胸襟博大、兼容并蓄,这话一点不假。但凡第一次来惠州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从走街串巷的小贩到街边闲聊的阿婆,从路边的店家到逛街的市民,他们都能用普通话和你聊天,为你指路。这是惠州与广东大部分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独特的魅力所在。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就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写照。

兼容并蓄得到普遍认同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曾说:“惠州这座城市包容性强、不排外。实践证明,凡是包容的城市就一定能发展得非常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在5月4日接受央视新闻频道 “城市名片”栏目采访时,将惠州精神概括为“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这也昭示着兼容并蓄已经得到全惠州上下的普遍认同。

“客家人本身就是‘外来人’,因为生活的时间长了,也因为惠州的开放,才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对客家历史兴趣浓厚的惠州学院中文系杨子怡教授这样理解客家人。他认为,这种传统上的开放性,或者说从思想观念上承传下来的开放,必然会带动人们整个身心的开放,而这个开放的最大特点就是兼容。

2000年,杨子怡从韩山师范学院来到惠州学院工作,成为一名新客家人。“应该说我深切感受了惠州客家人的兼容的好处,我觉得这个兼容的过程并不生涩,也不勉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虽然我至今还不会说客家话,但我并不感到生疏与隔阂,在这里,我有许多朋友,他们大都是客家人,和我相处得很好。”

踌躇满志投身这片沃土

如果说 “老客家”曾经颠沛流离,那么“新客家”就是踌躇满志,他们充满期待与欣喜,投身于这片沃土,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2000年的时候,我和我先生在为选择温州、洛阳、桂林还是惠州徘徊不定,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当时在市政府部门工作的钟惠志对我们说,‘到惠州来吧,要不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于是,我们义无返顾地来到了惠州。如今,我可以这样说,我们从来没有为这一选择后悔。”2004年在北京出席一个国际研讨会时,惠州学院宋素琴教授作了上述发言。如今4年过去了,宋素琴夫妇二人仍觉得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文化交融孕育博大胸襟

惠州的兼容并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年间,谪居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感受过他乡如故乡的温暖,并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惠州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处处体现出兼容并蓄。如今,惠州正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相信,客家人祖祖辈辈承传下来的开放性,必定会发扬光大。”杨子怡深信不疑。

杨子怡认为,惠州的兼容并蓄得益于特殊的文化环境,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在这里交融,孕育了惠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热情

370多万居民激情早已点燃

热情好客是客家人的传统。客家先祖远徙他乡,开枝散叶,为客天下,于是,客家人记住了为客之苦,再于是,善待他人、热情好客就成了客家人骨子里的一种特质。只要你遇到困难,客家人总会主动向你提供帮助,不遗余力,不计付出。

热情好客是客家人特质

为了证明客家人的热情好客,老客家曾瑞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曾瑞家里特别穷,兄弟姐妹多,一家人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每次吃饭的时候,见有乡亲从家门口经过,父母都会询问他们有没有吃饭,并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顿饭再走。当然,大部分乡亲都会客气地推辞。如果有乡亲真的留下来吃饭怎么办?曾瑞的父母会马上去厨房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煮了用来招待客人,饭不够,情愿自家人吃少一点,也要让客人吃饱。当时曾瑞还小,每次她都会问妈妈,我们自己都不够吃,为什么还要留人家吃饭?妈妈总是笑而不答,说等她长大后就会明白。

现在,曾瑞自己也已经做了妈妈。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只要有朋友来家里,她都会以最好的方式款待他们。曾瑞此时终于明白了,客家人就是这样热情好客。

新老客家已经准备好了

5月9日,奥运圣火在惠州传递,惠州370多万居民的激情也已经早早被点燃。“为奥运喝彩,为惠州加油!”这句响亮的口号展现了全市对圣火传递充满期待和热情。

正如“新客家”宏斌所说的,新客家人对惠州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土生土长的老客家人。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新老客家人自觉参与迎接圣火行动。

“五一”假期,不少市民放弃休息,自发组织各种活动迎接圣火。5月1日当天在市区下埔滨江公园举行的“万人签名迎圣火”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活动组织者告诉记者,这些签名将在5月9日展出,让全世界看到惠州人的热情和对奥运的期盼。如此事例很多很多。

惠州新老客家人已经准备好了,他们将用客家人特有的热情点燃奥运圣火。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