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5版 (文化周刊)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牌匾。 记者何敏 摄

宁都桥梆灯记者何敏 摄

□廖海峰杨伟辉特约记者许万里

【这里,是早期客家摇篮,中原汉族先民从遥远的故园携文明成果与文化习俗在这里繁衍生息,强大的文化传承性、包容性,使得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这里,宛如一个没有围墙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客家歌、戏、乐、灯、傩、舞、文、剧、词、道情等各色客家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有“活化石”之美誉。

这里,就是拥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的宁都县。】

一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融合与独特

宁都县属纯客家县份,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南迁,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才逐渐向闽西、粤东推进,宁都成为客家人聚居和集散的中心之一。

据宁都县志记载:“吾邑风俗类近古,民间服食、器用率相陋无华”;风俗“重礼义、勤耕耘、崇祭祀、多尚巫、高节义、尚廉耻、重丧葬、谨婚姻”;“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此可见,宁都先民很早就将中原地方的风情习俗带到这里,并和当地土著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相传至今,便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黄石镇中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在赣南独一无二的民间习俗——傩戏。它是人们驱除疫鬼灾邪、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民俗活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哑傩,它是开口傩,有唱腔和对白,还有较完整的剧情。表演形式既有原始粗犷、热烈火暴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目前,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

宁都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习俗还有“添丁炮”“桥梆灯”“装古史”“竹篙火龙”“吃羹汤”“闹花灯”“追火老虎”等。

这些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极富地方乡土色彩,原汁原味,大多表现在传统节日和一些婚丧寿庆上。每到传统节日,或是举办婚丧寿庆等,民俗文化都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丰富多彩,让人感到含蓄而不失典雅,神奇而不失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中有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如明末清初出现的宁都采茶戏,被列为全国地方戏剧的独立剧种;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曲艺的独立曲种。同时,中村傩戏、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石上“割鸡”和“担灯”等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都成为赣州市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县。

一条务实的创新传承之路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民俗文化艺术不仅是宁都的文化财富,更是凝聚群众人心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要创新传承方式,让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干部贴近群众的最好平台。”宁都县委书记王扬金在首届“翠微之春”筹办大会上如是说。

为了让客家民俗重放异彩,发挥文化凝聚作用,从去年开始,宁都县全面开展民俗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建立起规范的资料档案,在此过程中新发现赖村木偶戏等60余处非遗保护项目线索。同时,注重保持宁都客家历史文脉,重点挖掘开发、宣传推介桥梆灯、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客家民俗精品。

保护传承客家民俗,政府不再唱“独角戏”。宁都县召开民俗文化传承人代表、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就如何传承创新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既保护了传统,又传承了传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拨出专项基金对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生活补助,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表演队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保护传承人对民俗文化的热情。

“活鱼要在水中看,遗产要在用中传”。为让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该县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将民俗文化与大型节庆活动相结合,让客家民俗文化走进社区。据统计,全县共成立了民俗表演队100多个,拥有农民会员3000多人,成为全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亮点。

为了使客家民俗这朵艺术奇葩的风采更加绚丽,该县还从小抓起,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精心挑选了剪纸、采茶舞、宁都道情等一批具有宁都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供中小学生学习。宁都县县长杨晓春说:“让民俗文化走进校园,其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或许若干年后,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

一张璀璨的“国”字号文化名片

[关键词]:塑造与魅力

在宁都县第二届“翠微之春”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读关于授予宁都县“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的决定并为宁都县授牌,这标志着民俗文化已成为宁都县一张璀璨的“国”字号文化名片。

“塑造文化品牌,就是塑造宁都的新形象。”据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勇介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创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创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领导小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扩大和提高宁都客家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在做好抢救、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将过去分散、自发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纳入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上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发展前景看好的喜人局面。

千年古城,古风犹存。宁都积极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正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正熠熠生辉,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引领着宁都客家民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