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文化中国梦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编者按:昨日,《光明日报》记者与本报记者联合采写了《客家文化中国梦》一文,讲述了世界客商大会上的故事,充分展现世界客商文化同源、血脉同根,天下客商同抒客家情,共筑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本报今日予以刊登,敬请垂注。 客家文化是海内外客家人认同的纽带 “隔山隔水难隔情!”当来自台湾的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
“客家名城”入目来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徐丽芸特约记者傅亮 一座座客家围屋修葺一新,各显特色欢迎八方宾客;客家民俗文化载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多样艺术形式展现其魅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处处彰显客家元素和气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日益红火,富了农民口袋,带来经济效益……走进龙南,一座“客家龙南”、“客家名城”清新入目而来,令人陶醉。
穗城名家共谱大型山水长卷
作者:杨逸 杨正锋 赵晓青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山居图》长卷。 《客家山居图》大埔段。 《客家山居图》梅州段。 由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策划、列入去年重点策划“岭南人文山水长卷”创作计划之一的《客家山居图》长卷在日前完成。《客家山居图》经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后,以长卷和册页的形式向全国经销发行,并于8月17日在2014年南国书
客家猪倌的龙门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胡怀军 1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乡村猪倌,养了两年猪,亏了8万元。 而今,他创办的龙树门业已经成为央视上榜品牌,龙树钢木门销量占据华南第一、全国第二,每3分钟,就有一套龙树门卖出。他的目标是:争做中国门业第一,跻身全国500强。 从客家猪倌到门业骄子,邓树生谱写了一段蜕茧成蝶的龙门传说。一路走来
“疯子”般痴迷客家曲艺的奇才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伟东(右)在辅导徒弟排练相声《老有所乐》。 姜昆题词勉励李伟东。 ●本报记者何碧帆实习生梁珍女 他被徒弟们戏称为“非人”,不仅因为他非一般的才学,非一般的毅力,更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对曲艺艺术非一般的痴迷与追求。这种追求,没有任何功利与世俗的因素,有的只是自己的爱好和对实现自我
客家祠堂淌古韵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张腾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村庄的,如龙南桃江的
客家伢子的童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袁渝  我的老家是典型的赣南山区,爷爷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晚年喜欢小孙子在身边陪着。在他看来,有伢子每天绕于膝下,是最好的天伦与幸福!于是,小时候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老家陪爷爷。在父母眼里,把小伢子送到老人身边,既可以省却几个孩子每天调皮吵闹的烦恼,也可以慰藉老人独自生活的孤单,是一种对
中国客家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客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华侨馆组成。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现有馆藏民俗文物近2000件,古籍图书8000余册,主要来源为向社会征集或由热心人士捐赠。馆藏文物主要为
秋天的客家小镇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曾志雄 打开一把典雅的折扇,一幅水墨淡彩便展现在眼前: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顶、厚实的木门、方正的小窗,以及悬挂着各式招牌和酒旗的小街、拾级而上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别具客家特色的走马楼和小庭院的建筑群环绕着小镇中心的围龙屋,像众星拱月似的;几棵上了年纪的古榕和成排青葱的垂柳掩映着
在这里读懂客家文化
作者:伍世然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学校长馆。 围龙屋模型。 从老民居中拆下的重达数千斤的木梁架。 将军馆。 客家私塾人物铜像。 惠州人大部分是客家人。对于客家这个民系,其产生、发展和迁徙过程,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精华等,你了解多少呢?在梅州,有一个中国客家博物馆,这里目前已成为梅州的标志性景点,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