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24)
期刊(1237)
学位论文(443)
视频(61)
会议论文(36)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24)
期刊 (1237)
学位论文 (443)
视频 (61)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2)
按年份分组
2015(61)
2014(1542)
2013(357)
2012(415)
2011(329)
2010(277)
2008(165)
2007(91)
2005(17)
2001(2)
按来源分组
客家文博(16)
福建乡土(4)
客家(3)
安全与健康(2)
文化月刊(下旬刊)(1)
环境杂志(1)
市场周刊(1)
歌曲(1)
科技创业月刊(1)
修辞学习(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求龙岗村镇住宅新模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保护  推陈出新 
描述:以系统和发展的观点对客家民居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它进行动态保护的理念——将传统的建筑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使之被时代所接纳,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根据深圳和龙岗地区的实际情况,探求一种集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住宅功能为一体的村镇住宅新模式。
海西客家与闽南妇女服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作者:刘运娟 甘应进 陈东生  来源: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客家人、闽南人皆源于中原汉族。由于迁徙时代和定居的生活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民系。客家(Hakka)民系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赣闽粤边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形成,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汉民族民系。[2]客家人对内与当
大万世居客家围保护规划研究
作者:张韧柘 吴迪  来源: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深圳  客家围  大万世居  保护规划 
描述:住功能以及进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改造,可能引致文物本体的破坏,因此规划不要求恢复围屋的历史居住功能。但规划认为围屋作为原住民社区活动场所的历史功能应该尽量予以保留,并适当结合室外开敞空间布置社区活动
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
作者:刘大可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入90年代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地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客家惭愧祖师神像造型粤东闽西至台湾的转变
作者:王志文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发掘与探寻。河洛客随着客家研究的兴盛,也渐渐为人们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久远。生活习性的融合,母语的流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显得困难。有时研究区的受访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族群身分认同,若不细查很容易被
右堆高樹大埔村的語言及族群歸屬探討
作者:徐賢德  来源: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六堆  福佬客  族群認同  客家開拓史  語言接觸 
描述:、(厉)屋的損失而影響聚落的遷移,以(今)年(2009)的八八水災爲例,大埔村亦爲受災地區,就可以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也與荖濃溪的氾濫息息相關。本文主要探討以居住在高樹(鄉)大埔村的居民其族群認同的變遷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