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19)
期刊(2155)
学位论文(561)
图书(110)
会议论文(58)
视频(38)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819)
期刊 (2155)
学位论文 (561)
图书 (110)
会议论文 (58)
视频 (38)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42)
2014(2574)
2013(568)
2012(630)
2011(610)
2010(499)
2009(264)
2008(230)
2007(121)
2005(26)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15)
大众文艺(26)
源流(14)
南方论刊(3)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
地域研究与开发(2)
财经界(1)
南方金融(1)
汽车零部件(1)
发展(1)
赣州市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郑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术教学  武术选项课  赣州市  普通高校  教学现状 
描述:育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递和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武术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借助学校教育这一根本途径。特别是高校的武术教学,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描述:存在的民间仪式也亲身经历,现场的参与观察不仅与各种文献形成了互文,还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还原了在文献中由他人视野选择而形成的遮蔽。采用“文字叙事、口传叙事、图像(物的)叙事、仪式叙事”所体现了的“四重
苏区教育与区域社会:以闽西苏区为例(1928—1934)
作者:袁年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产主义教育  客家文化  革命教育  闽西革命根据地 
描述:。所以,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闽西地区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活动,其实质就是它所承载的外来文化与闽西传统文化之间互相冲撞与互相融合的过程。 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客家先民在长期辗转、耕植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1928—1934年间的闽西苏区教育,作为一项革命内容,它抛弃了传统客家文化的教育模式以及五四运动后教育知识分子的气息,在古老的闽西大地上,仿照苏俄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共产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展开大规模的共产主义教育的革命活动。其间,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类型的冲撞与融合:一是它本身所承载的以阶级斗争观为核心、服务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的共产主义文化;另一是以儒家思想、宗族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这两者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类型。对于古老的闽西社会而言,前者纯粹属于天外来物。 在土地革命前期,闽西苏区教育由于严重地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约束作用,在过于依赖政权的同时也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与意义,所以从一开始起苏区教育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里,各项教育工作举步艰难。同时,教育工作的困境也给当时的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闽西苏区教育所遭到的最为明显的挫折是从它的“强迫教育”开始的。早在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确立了“强迫教育”的方针政策,然而,“结果事与愿违,越强迫群众越反感,反而入学人数减少,使普及教育工作遭受挫折。”其实,当时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仅是苏区教育矛盾中的冰山一角,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造在前期的教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1928至1931年间的闽西苏区的教育,在两种文化的激烈交锋中处于低迷的状态。探究其因,关键在于忽视了教育所面对的文化现实;同时对于政权的过于依赖,无疑也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在反向认同的过程中,闽西苏区教育首次面对了当时的文化现实,注意到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在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和改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因子,进一步强化了共产主义的文化理念,科学、有效地引导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转型,闽西苏区教育进入了迅速的时期。这一切为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过程中,苏区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充分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利用山歌、三字经、四字经等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闽西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崇尚忠义”、“团结进取”等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与利用,并融入了苏区文化的特质当中。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得到了长足进展,封闭的客家山民开始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和语言接受了“共产主义”这位天外来客。 苏区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一旦融入闽西社会的传统文化之中,便承担起了深化和改造文化心理的社会责任。尽管苏区的教育一直在土地与政权的庇护下展开进行的,但是它在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冲撞中,经历过了自我磨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现实文化土壤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成熟,进一步巩固了苏区文化的主流地位,并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尽管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以后,由这场革命主导的苏区社会却永远无法回到以往的历史轨道上了。阶级意识的纵向冲击,国家、民主等意识观念的无限延伸,这种种的一切,愈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场教育革命的一些顽强性的结构特征。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从苏区教育与区域文化、苏区教育与苏维埃政权以及苏区教育与革命战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内在互动规律,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矛盾以及教育在矛盾的旋涡中的种种行为,总结出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所启示和借鉴。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作者:潘淑满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家属  求助行为  台北市立疗养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求助行為--當家屬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時,容易採用複求助行為。(七)心理動力因素與求助行為--家屬的羞恥心愈強烈,則在病人生病初期,愈容易採民俗醫療來治療病人。(八)認知歸因與心理動力因素--無論家屬採
广西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薛珊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优化研究  广西 
描述:认识和重大的转变,反映出旅游地发展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的转变。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是旅游地或旅游景区开发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的前提,直接
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以平和县秀峰乡龙岭村为例
作者:牛玉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文化互动 
描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畲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在客家与畲族混居的地区,应该构建客畲族群平等的意识,促进客畲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湖南桂阳流峰土话语音研究
作者:欧阳国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南土话  流峰土话  音系  音韵特点  语音比较 
描述:从历时的角度归纳流峰土话语音的特点。第三章为流峰土话与中古音系之比较。本章是对流峰土话音系历时发展情况的一个全面的比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历史比较法。全章总体分声母的比较、韵母的比较、声调的比较三部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作者:黄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营造  梅州  客家古村落  保护与更新 
描述:公共事务,全面复兴文化、产业、经济,再现社区往日活力,进而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相关研究背景:研究国内外古村落相关保护理论,总结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存在
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研究
作者:蓝泰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汀州客家  民间美术  研究  传承  保护 
描述:类、装饰纹样图式分析等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研究汀州客家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从艺状况和技艺特点,探讨客家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和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
乡村视野中的客家地区妇女生活:以民国《简阳县志》为中心
作者:张海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视野  客家地区  妇女生活  民国《简阳县志》 
描述:事业的过程与意义。第六章,本章通过回溯历史,以民国《简阳县志》这部由男性书写的文本作为依据,初步解读社会变迁下女性性别角色特征与意义。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性别仅仅是一种生理属性,不应该超越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是男人是女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