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产业与网络:以印尼商店为例
-
作者:洪佩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业资源 印尼商店 族群产业 客家
-
描述:否形成所謂的族群產業經濟,印尼商店內部的族群網絡關係為何?最後,從這群客籍印尼華人移居到台灣的因素和適應歷程等,更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所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並正視與紀錄下移居到台灣的少數客籍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與文化背景。
-
客家产业政策成效评估之研究
-
作者:游靖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指标 政策评估 客家特色产业 层级分析
-
描述:產業發展計畫想法、認知及其合作情形;(二)探討客家特色產業輔導計畫實施之必要性,及其實施之後的發展成效與困境;(三)透過層級分析法歸納出「客委會推動客家特色商品輔導計畫之成效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以作為日後政策修正之參考。故本研究主要係先從田野中認識研究問題的本質;接著透過文獻蒐集與分析來了解研究本體,並且從理論中尋找可行的研究方法,由於政策執行與成效評估涉及層面廣泛,故本研究從多元面向進行指標建構,然後分別以深度訪談法與層級分析法進行操作研究。研究結論包含:(一)通路輔導帶來高度商機但缺乏長期性;(二)計畫內容備受肯定但期程設計限制其成效;(三)預算編列與委外策略規劃尚未完備;(四)彈性輔導與回應機制的需求關係;(五)審核機制受利害關係人關注;(六)文化相關指標的重視程度甚高;(七)計畫成效評估指標重量不重質。
-
美浓文化产业发展之行销策略
-
作者:曾照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行销策略 非营利组织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
描述:方文化產業與臺灣文化產業的發展現況,溝通學理研究與實際調查。
-
新竹金山面聚落产业变迁之研究
-
作者:游明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地关系 金山面 产业变迁
-
描述:期的傳統聚落到今日的科技園區,而聚落的產業則從最傳統的產業轉變至最尖端的高科技產業,再從自然環境、人口、技術、組織、文化與外部環境等影響因子,探討造成金山面地區從傳統產業、工業化到高科技產業變遷的過程。 從研究發現可得知隨著時經濟發展越盛,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薄弱,從原本共生關係轉換成了宰制關係,也因這樣的改變而造成了產業變遷現象。傳統產業時期人與土地關係是貼近的,利用既有自然資源發展產業;工業化產業時期,人與土地的關係,已不如前一階段但尚處平衡狀態;高科技產業階段,因為政策的制定、科技技術的進入,讓土地需重新配置,人的力量凌駕於土地之上。
-
泰宁方言语音研究
-
作者:聂玉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宁方言 语音特点 入声 归属
-
描述:这三种方言相关联的特性,本文还将对泰宁方言的归属做出讨论。
-
六堆地区客家特色产业消费心理向度及行销策略之研究--以屏东
-
作者:庄兰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客家文化产业 消费心理向度 消费满意度 行销策略
-
描述:產業行銷機制應朝「滿足社會消費需求」模式推展,採取定點性文化產業展售及藉由相關輔導單位做文化產業技術輔導與文化產業銷售活動,並以「網路行銷」降低時空距離的因素影響,以提昇消費者感受客家文化產品的內涵及獨特性,且透過整合行銷以滿足供需市場需求,進而提升客家文化產業之競爭力、營造出客家地方特色。
-
基于SWOT分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以广东河源客家旅游
-
作者:张玉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俗文化 SWOT 分析 旅游开发 河源
-
描述:讨会。因此,将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作为一大个案来研究,就有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客家的来源、客家民俗的特性及民俗旅游的涵义、特征进行了阐述,对河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了系统的介绍
-
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析探客家产业政策:以客家特色文化加值产业
-
作者:李逸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代理理论 客家产业政策 客家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画
-
描述:要點對話呼應。 研究發現包含:(1)本計畫制度變遷隨著三大時期的政策方向進行修改,由最早僅限地方政府申請、至目前民間團體亦得申請,並且以產值與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2)桃園縣客家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
-
以族群关系的视角论:战後新竹地区蓪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
作者:谢华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蓪草 产业合作 族群关系
-
描述: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
客家花布产业发展之研究:以资源基础的观点
-
作者:李怡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产业 资源基础的观点 地方文化产业
-
描述:所出發,故其發展規模可能會因此而有許多限制,依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產業專業知識的缺乏及創意的有限性等三項由外部至內部分析的面向作敘述,但本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來分析,著重的是產業內部所持有的資源,因此對於外部的分析著墨不多,只作一概略的描述。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方法中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目前較積極從事客家花布產業的八個工作坊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客家花布產業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明顯大於其經濟價值,故最重要的是保留客家文化意象,強調客家的意涵,否則易使人混淆其產品的定位,而基礎文本資料的建立不夠厚實,容易讓產品失去文化的意義,以致淪為一般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