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55)
报纸(248)
学位论文(109)
会议论文(11)
图书(10)
视频(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255)
报纸 (248)
学位论文 (109)
会议论文 (11)
图书 (10)
视频 (6)
按年份分组
2015(6)
2014(300)
2013(56)
2012(66)
2011(60)
2010(52)
2009(26)
2008(31)
2007(17)
2006(9)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5)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8)
地理研究(3)
家具与室内装饰(2)
人文地理(1)
建筑与文化(1)
大众文艺(理论)(1)
客家文博(1)
陶瓷科学与艺术(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澳门路环村落空间发展研究:以黑沙村为例
作者:梁美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街巷纹理  自然环境  空间重塑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描述:,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黑沙村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经济模式以至社会结构等,也渐渐地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变化之中。人口数量的减少、人口结构的分化,以及产业的衰退,客观地造成了黑沙村村落空间
广东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作者:岳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空间扩散  文化景观  地方感  广东 
描述:扩散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寺庙的分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历史时期广东佛教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了政治、经济、人口、交通、僧侣活动及佛教理论等方面因素构成的对佛教空间扩散的驱动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
永定土楼群文化生态关系研究
作者:刘文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楼  土楼群  厅堂  宗祠  家庭  家族  宗族  节日仪式  文化生态  共生 
描述:增加了,厅堂原有的绝大部分功能却丧失了;而宗祠不仅数量没有变,围绕其的节日仪式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客家宗族精神却呈现出了一贯的稳定性。相对于土楼群的原有文化生态,新出现的厅堂“扩散”与宗祠“凝聚”,为本文从建筑空间关系与节日仪式之间的联系中,找到了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在土楼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最不能...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描述:时被表达为从“民系”论剑“族群”论的转换。 本论文一方面支持以上的这儿年在中日美产生的客家族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认为目前的客家族群研究有几个不足点。(1)目前不少客家研究陷于严重的地域主义。虽然一些
岭南疍民文化景观研究
作者:吴水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  疍民  水环境  文化历程  文化景观 
描述:民文化的特质;另一方面是疍民与陆上族群围绕水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形成的各种对立与利用关系,深刻折射出水文化中的人地关系。 从疍民的空间聚集过程分析,其文化扩散以人口流动为主要表现,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
闽西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保护与空间改造设计:传统土楼民居建筑
作者:黄丽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建筑  遗产  交往空间  保护与更新 
描述:。 本文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西永定客家圆土楼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征、土楼聚居的生活方式以及土楼文化,解析土楼建筑存在的问题,并以保护建筑实体本身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为初衷,从空间
新竹内山地区民间信仰的空间差异
作者:郭功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山国王  内山  三官大帝  宗教网络  中心四方  终极关怀 
描述:空間差異。
三官大帝神祇的發展脈絡遠可溯及漢代,古人對於自然萬物之崇信,認為天、地、水為構成世界的主要三元素,隨著時代的推衍、轉變,形塑出三元佳節,並成為全國性神祇,甚至內化之家神系統當中。而三山國王信仰原為潮惠、嘉應一帶的界山,三山之頂立、崇峻,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三山國王之形象於此幻化而生,並轉變為地方鄉土的守護神。
隨著墾民東渡臺灣發展,由原鄉所攜帶而來的香火袋成為了他們得以獲得心靈寄託、並與神靈進行祈求的主要物件。香火袋有如一個個流動的結點,當墾民生活趨於穩定,廟宇的興建亦將同步展開,地方群眾在主祀神祇的選擇上,多會配合當地特殊環境、族群互動、以及各神祇職司功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並由這些流動的結點,選擇適宜的神祇作為主祀神,至於分屬其他系統的神祇,則轉為陪祀神的角色。在漢人逐步往東拓展的過程中,香火袋依附於墾民尋求宗教寄託的心靈狀態下,逐漸向其他地區進行傳遞、闊張。隨著聚落的設置、廟宇的設立,流動的結點逐漸固定下來,在分香、分靈的過程中,形塑出新竹內山地區宗教網絡的階層關係。
香火的來源成為廟宇階層主要依據,在信眾生活日漸豐足,神祇的象徵亦由過去的香火袋轉變為牌位或具體的塑像做為象徵,並形塑出「中心—四方」之神聖景觀,而塑像所含括的象徵層面,擴及於整個廟宇的創建歷史、族群互動、終極關懷等文化意涵。當塑像進行搬移、改祀,也將使得原先創設廟宇失去其既有的階層地位,轉而淪為從屬階層。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以及臺灣光復相關的寺廟條例的影響下,使得既有的廟宇網絡空間逐漸產生變化,各廟宇藉由自我論述的建立,使得廟宇階層得以脫離原來的從屬關係,提升自我廟宇階層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強調個體的自由性,意味著擺脫社會整合性的存在,以及既有的社會約束之下,既有的宗教網絡關係亦由統整的狀態,漸趨離散。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作者:利天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堆  堆域民空间  社会空间  地域社会  粤境  客家  长治  麟洛 
描述:台灣南部相對強勢的客家堆制組織,建立系統性的理解架構。在相對尺度的概念下,本研究將客家堆制組織視為大小不等、層級各異的地域單元,並擇定組織結構最為複雜的前堆地域進行探究。基於「堆域民空間的建構與解構如何成為可能?」此一問題意識,本文在國家與環境的視角下,對前堆地域的探究獲致以下成果:

一、清領時期的邊區:
此時期官治力量薄弱,環境威脅大,在求生存與保衛家園的需求下,百姓必須團結,社會的秩序乃取決於民間的自治。透過聯庄防衛行動,客家墾民逐步地建立堆域認同。堆組織吸納大租戶、小租戶與佃農的生產剩餘,將堆域內所有人民凝聚為生命共同體,創造出堆域民空間。在環境威脅下,傳統社會組織由於具有人力、物力動員的優勢,受到高度重視。在多個組織間交叉持股的堆民提高了彼此的整合程度。綿密的血緣與地緣網絡,遂在堆域民空間之內,建構出一種犬牙交錯的結構。堆域社會上層的管事,整合了下層的百姓,促使原鄉的社會關係逐步在地化,並實現領導階層的家族化,長期維持堆域上層的地位。透過仕紳的努力,前堆粵境的疆界變得模糊,最終促成社會空間的擴張,形成附堆組織。在這些現象的背後,耕作小農與福客紳商是彼此合作,各取所需,居間穿針引線的,很可能是「福佬客」的雙語能力。

二、日清政權交替時期:
前堆精英領導的抗日戰役失敗,民間武力已失,而國家統治實力未立。殖民政府為穩定政局,收編地方舊勢力,加速亂局的穩定。堆制組織也被收編,成為警察系統的末梢。不過,當局基於「閩粵比鄰和睦」的想法,在行政區域上刻意調整,瓦解了原本獨立自治的堆域空間。殖民政府經由土地調查等基礎事業所建立的地理空間系統和堆域空間並不一致,「堆」不再成為官與民思考和運用的對象。福客雙方的領導階層,則共同被納入到基層行政架構中,在清末的基礎上,展開更多實質的接觸與交流。

三、殖民政權穩定後:
國家相對強大,民間力量相對萎縮。當局的施政讓堆域民空間產生質變,以行政區域為基礎,逐漸地域化。傳統的社會組織在初期並未遭到打壓,仍能自主的參與公共建設,不過對於公共空間範圍的認定卻擴張到了堆外。大正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後,當局使「閩粵比鄰和睦」的想法,進一步落實到「庄」,福客雙方得以經由公共事務的參與擴大彼此的交流。在當局逐漸貫徹施政的過程中,堆的自治領域漸趨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明朗的「街庄民」、「警察官」與「部落民」三層空間。地方仕紳在承接與貫徹統治者意志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舞台,前堆客家領導階層開始悖離傳統務本的生活,轉而植蔗經商。傳統社會組織內部的矛盾逐漸激化,影響了組織的存續。不過,在舊時代仕紳主事的時期,領導階層以其雄厚的群眾基礎,圓融地將問題轉移到公學校的設置議題上,成功地在庶民和自身之間創造雙贏的局面。然而,隨著地方行政事務的運行與熟悉,協力者精英第二代逐漸能夠在行政框架內靈活的遂行自己的意志。以國家賦予的權力為後盾,這群新一代的領導者由於不再需要藉由群眾的認同來鞏固地位或維持利益,傳統社會組織的資源成了覬覦的對象,傳統社會組織的崩解,協力者精英第二代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責無旁貸。
永靖街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之探讨
作者:詹富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靖街市  客家移民  聚落  诱导式结构 
描述:地區研究中多以歷史學、語言、人類學等角度切入,在一手資料因未集中管理在取得上較為困難;在空間圖片資料亦顯不足;並在所有蒐集的文獻中以日治時期以前的研究居多,故在日治時期以後造成論述的困難。 歷史研究是一種對客觀資料的主體性詮釋,傳統對於歷史街市空間的研究多從空間的閱讀方法、形成原因與動力、如何轉化等面向切入探討,本研究嘗試以誘導式結構(Heuristic Structure)理論為研究方法與論文的操作模式,應用誘導式結構理論,將本研究從各相關面向所彙整之資料建構成一開放性研究平台,後續研究者可就此研究議題於歸結階段前隨時增減新彙整的資料,並於推論階段後重新調整其主體性詮釋。最後,本研究共推論出8點結論來詮釋永靖街市空間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