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礼仪对人生希望的建构—对大庄村客家诞生礼、婚礼及其丧礼
-
作者:黎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礼仪 客家 诞生礼 婚礼 丧礼
-
描述:此,通过对人生礼仪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文化。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客家人,尤为重视人生礼仪,本文以广西宾阳县大庄村客家人生礼仪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客家人对人生礼仪
-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
作者:林凤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
描述: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
-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省赣县白鹭村为例
-
作者:张勇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旅游 开发 客家 白鹭村
-
描述:进文物的保护。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阅读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综合研究法对白鹭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大量资料,认为白鹭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但白鹭旅游
-
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以平和县秀峰乡龙岭村为例
-
作者:牛玉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文化互动
-
描述:族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来探讨畲族与客家文化,从畲客互动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龙岭村畲族和客家的文化互动,进而揭示畲族与客家文化互动的历史和现状,深化对畲族与客家文化的探讨。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畲族与
-
桃园县龙潭乡环境色彩调查记录与改善策略 -以三坑村、三林村
-
作者:刘颖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乡 客家聚落 观察技法 人工色彩 场所精神 自然色彩 环境色彩
-
描述: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以提供未來該區域色彩規劃與實作的依據。
我們採用所謂的「觀察技法」,即以完全參與者的角度,來觀察與記錄場所的環境色彩。我們將場所的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加以拍攝並作比色記錄,並且繪製水彩畫來驗證環境的基調色彩,以做為未來環境色彩計畫之參考依據。然後參考Jean-Philippe Lenclos與Dominique Lenclos的環境色彩著作案例,並以諾伯休茲(C.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加以闡釋所記錄的環境色彩,進而找出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建立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
經過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這三個村落有許多相同的元素,如傳統建築與古道等等。這些結構組成鄉土性的色彩,而這些鄉土性的人工色與環境的自然色形成此區域特有的基調色彩。因此,我們建議,減少彩度過高的人工色運用且盡量使用原生色彩與材質,以順應當地的基調色。如此,才能和諧融入並呈現當地環境色彩的獨特性。我們也詳盡的列舉三個村落中,現有和環境基調色彩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提出改進的方案,以提供未來此區域進行色彩改善的參考。我們相信,我們提出的環境色彩改善計畫,將大大提升此區域的環境與旅遊品質。
-
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与建构:以胜兴国际桐花村为例
-
作者:林锡霞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文化意象 胜兴 桐花祭
-
描述:?在此問題脈絡下,本研究以苗栗勝興「國際桐花村」的客家文化意象的創造與轉化過程,提供一個社會學式的田野觀察與分析。之所以選擇此一地區,係有鑑於勝興經常成為全國「客家桐花祭」之主祭場,在客家文化現代化過
-
赣县田村客家灯彩研究
-
作者:郭修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县田村镇 灯彩 中秋花灯会 传承人 保护与开发
-
描述:次,远近闻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适时,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前来观灯、拜佛,各种民俗活动也在此时集中呈现,彰显着田村民俗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本文将根据“灯彩”——“灯会”——“传承人”——“保护开发”的思路,通过对田村镇灯彩、灯会、传承人这三个要素的描述与讨论,探讨民间工艺回归民本的重要性,试图寻求一条民间工艺传承的可行路径。
-
广西马山老那兴村客家方言研究
-
作者:曾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老那兴村客家方言 语音 词汇 语法
-
描述:汇、语法概况及特点,填补广西客家方言研究的空白。全文共四章,其中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语音第三章词汇第四章语法
-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
描述:許多新聚落。清政府多次劃界的過程中在萬金庄一帶重疊,使得此地不僅沒有新舊區域之分,也造就了族群關係多元複雜的情況。又,1861 年天主教道明會傳教至此,並推動「教會村」的聚落模式,從土地,婚姻以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