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24)
期刊(601)
学位论文(98)
图书(55)
视频(27)
会议论文(13)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24)
期刊 (601)
学位论文 (98)
图书 (55)
视频 (27)
会议论文 (13)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28)
2014(820)
2013(362)
2012(371)
2011(369)
2010(289)
2009(142)
2008(136)
2007(52)
2005(6)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248)
其它(141)
客家研究辑刊(34)
兰台世界(5)
八桂侨刊(3)
山西档案(1)
才智(1)
黑龙江史志(1)
世界建筑导报(1)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建置与设计—期盼促进公共讨论的NCC—
作者:孙德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通讯传播  独立机关  独立管制委员会  公共讨论  公共论坛  政府改造 
描述:瞻未來數位匯流等科技現象的出現,管制機關在實務上必須有重新的考量,過去分屬不同機關的管制模式也需要受到調整,「整併」的需求應該被重視。這些背景都影響著未來我們對管制者的設計與規劃。
本文具體提出以「健全公共討論」作為管制理念的指導原則。並且檢討兩個常有的迷思:市場迷思,以及解除管制迷思。
市場運作的結果未必符合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本意。市場運作後勝出的言論,往往未能增進任何的公共討論。同時,放任市場運作的結果,雖然有可能對消費者主權有所增進,但是對於公民主權的實踐並沒有任何的幫助。
對於解除管制的呼聲,我們認為,對於「解除管制」這樣的字眼應該要相當的小心,因為解除管制的觀念並不代表政府應該全然的不加以管制,反而應該是針對特定的管制領域重新檢討管制的有效性或是必要性。雖然「資源稀少性」的理由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下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人民並不見得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以及發言份量,個人的聲音仍無法和龐大的財團以及商業媒體業者相比,個人或是少數弱勢團體並不見得會因此受到更多的關注,公共議題也未必會因為稀少性的消逝而受到商業媒體更多的青睞。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政府管制仍然有其必要。
本文提出獨立性與專業性的要求。同時檢討獨立管制委員會常見的憲法爭議,特別是基於臺灣特殊憲法設計下所有可能碰到的問題。
藉由對管制機關雙重面向獨立性的需求,我們建構出獨立機關的需要性。一方面,期待管制機關積極介入市場導正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忽略媒體監督政府的功能。因此管制機關必需同時對政治力量與商業力量有所區隔。同時臺灣特殊的民主轉型經驗,使得通訊傳播管制機關的獨立性設計,對臺灣來說顯的更加的重要。除了獨立性以外,管制機關的專業性也需要受到特別的重視。本文認為基於促進公共討論的管制理念,未來獨立機關的設置,於除了電信通訊方面的專家以外,社會、傳播、人文教育(例如對兒童、原住民、客家電視台等等的補助研究)方面的專業性,也同時必須強化。同時為了避免專家政治所有可能面臨的責任與正當性挑戰,引進法律專才,藉由各種不同的程序性設計來強化管制正當性,也是需要受到注意的地方。
至於獨立機關經常出現的憲法爭議,本文參考美國的經驗,獨立機關縱使「獨立」於行政部門,但只要仍然行使行政權,國會即無法漠視憲法中權力分立以及總統任命行政官員的權力,而將提名權獨攬或分享。臺灣雖然類似雙首長制的憲法設計,使得國會有較大參與決策的空間,但仍無法迴避憲法41條總統任命權與與憲法75條行政立法人事分離的規定。
最後本文將對日前通過的NCC組織法進行分析。除了藉由對這部法律的介紹與檢討,讓讀者能對現行法有所理解之外,也藉由著實證資料突顯出目前的設計,若要談避免政治力干預,的確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海外台湾侨民国家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多伦多地区侨社为例(19
作者:赖丽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侨民  国家认同  世代差异  族群  理性的国家选择  情感式的国家认同 
描述:想探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文獻分析法,並以現年16歲以上的僑社台灣移民為研究對象,並獲得五項結果:一、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僑社台灣移民國家認同的發展情形,「台灣人認同」呈迅速遞增,「中國人認同」呈迅速遞減;統獨意識的發展則傾向「維持現狀」。二、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大多仍保有「台灣認同」;另外,多倫多地區台僑的國家認同對象還是以台灣為優先,而且年輕世代對台灣的認同比中老年世代強。至於國家認同強度方面,台灣國內民眾與多倫多地區台僑願意為台灣上戰場的比例都超過三成。三、對多倫多地區的台僑來說,不管是「理性的國家選擇」或是「情感性的國家認同」,都是以「維持現狀」居多,支持統一的越來越少,贊成台獨的越來越多。而在四大族群中,閩南族群具「情感性國家認同」的比例較高,新住民(外省人)較具「理性的國家選擇」,客家族群則介於兩者之間。四、外省人不見得支持統一,本省人不見得支持獨立。五、16-25歲年輕世代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最高,大多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但又不排斥統一。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一、政府應充分善用親我僑胞力量以維護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並爭取國家權益。二、全面檢討整體僑務方針,持續推動僑務功能,避免「利益均沾」式的僑務政策,運用網路科技打造台灣認同。三、摒除統獨等意識型態之爭,勿再操弄族群議題,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新認同。
十九世纪北台湾大坪溪与上坪溪流域之族群社会与国家
作者:王玮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化番  生番  赛夏族  泰雅族  隘垦  开山抚番  抚垦署  开港  樟脑 
描述:到或實質感受到的變化與影響為何。本文以此地域社會為主要視角,試著指出,(1)延續自十八世紀末的「設隘防番」政策,事實上提供了一個機會與舞台,讓漢人得以越過邊界,推進內山,自行與番人在邊界之外磨合發展出
客家文化委外经营策略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乡客家文化为例
作者:张正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外经营  公私合夥 
描述:經費,面臨著逐年短缺困境及無法另闢財源情況下,致使未能發揮原先建館之預期功能,使得現階段的客家文化館在營運發展上面臨著極大之瓶頸,造成營運不彰或低使用率之原因。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為例,蒐集相關文獻、理論、法規資料及國內外成功案例分析借鏡,透過實質與非實質環境現況研究調查及SWOT分析,並徵詢專家意見研擬相關課題及探討策略因應。本研究建議以公私合作之委外經營模式觀點,尋求客家文化館營運利基,為客家文化館注入營運生機,共創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及民眾三贏之局面;同時研擬營運規劃、招商制度、履約管理層面歸納相關課題,進而研訂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委外經營之策略,使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得以永續經營。
客家土地崇拜研究:以北海市公馆、白沙和闸口三客乡为中心
作者:张先爵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海  土地崇拜  做社  游神  民间信仰 
描述:其发展现况,以北海地区主要客乡为调研中心,结合土地崇拜相关习俗,分析土地神(或社神,客家称土地伯公、社公)与民众及客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一番富含现实意义的探讨。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原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客家民间信仰、土地崇拜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之体现以及论证过程的难点等问题,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撰写工作的具体计划。第二章交代了北海客家历史、发展概况,即从族谱、碑刻与口述等田野调研资料入手分析北海地区客家人的历史源流,深入了解与分析客家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同时着重说明主要客家乡镇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北海地区客乡的多神信仰习俗,一方面以合浦县作为北海地区代表,阐述区域民间信仰历史背景与发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当地民问信仰的空间与对象;另一方面是以闸口、公馆、白沙、曲樟四个主要客乡为例,从民间的佛道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方面阐述该地域存在着多神信仰的现象。第四章开始回归本文中心主题,具体考察北海地区客乡的土地崇拜及其相关信仰习俗的情况与发展现状,从历史脉络概括性梳理了土地崇拜的产生、发展与流变,再结合实际田野调研材料,认真阐述了围绕土地崇拜展开的诸多事象,即土地神的庙祠与社神的社坛、土地神或社神在当地社区存在的现实情况,还有敬土做社与新年游神相关习俗。第五章进入理论分析阶段,以希望为引线,以建构为手段,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人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进行展开论述,最终论证土地崇拜在北海地区客乡仍繁盛不衰的事实。第六章是本文论述的中心与重点,即土地神在北海地区客乡民间信仰中地位的问题研究。首先从客乡岁时最大的祭祀节俗,即新年游神习俗分析土地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表现形式,此举意在说明土地崇拜神偶之土地神仍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这一事实。其次是突出土地崇拜对人的一生,即在生老病死过程中的影响,主要是从生命初现之挂灯习俗、活着希望之安龙习俗、终极关怀之祭祀后土习俗进行展开论述。再次是通过客家民居堂屋神龛上“天地君亲师”民间信仰秩序彰显土地崇拜的受民众拥护的崇高地位,而通过婚礼习俗加以表现,则突出了土地之神亲民性、生活化特征。最后是理论升华之重点内容,即辨析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土地神尊卑地位的片面观点,阐明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与秩序中位列前位之真相。
地方产业通路建构之网络治理探讨:公馆乡红枣产业为例
作者:黄宏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产业  通路  网络治理  公馆乡  红枣  客家文化 
描述: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互動對紅棗產業通路角色功能;四、探討公館鄉客家文化與紅棗產業關係以及未來發展。本研究使用質化研究,將透過文獻資料回顧,瞭解以影響通路建構和網絡治理互動概念進行訪談。使用深度訪談對公部門、營利組織以及第三部門行動者進行訪談,瞭解紅棗產業通路建構過程中的互動狀況。在研究當中,也向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訪談,更能夠得知紅棗產業的發展概況,以及影響紅棗產業通路建構之因素。故此研究訪談人數15位,公部門2位、營利組織6位、非營利組織2位、棗農2位、地方文史工作者3位。最後整理三個部門之間互動層面,再與文獻理論對照,提出紅棗產業通路網絡建構研究發現與建議。研究發現,紅棗產業通路建構過程,受到大陸紅棗乾進口影響,使得紅棗產業轉型觀光果園市場,從主要乾果市場轉變成為鮮果市場,產品銷售給予消費者或者中盤商不同,也建構不同的通路。然而通路建構過程之網絡,公部門、營利組織以及第三部門行動者互動,專業能力以及資源的分享,於鮮果通路銷售時建立運銷制度以及產品篩選,而在乾果部分對產品進行創新、研發,轉變成為商品,而公部門是以政策補助,第三部門成為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議平台,成為建構通路過程中的橋樑。最後,客家文化與紅棗產業的結合,在紅棗本身與客家飲食層面是很難搭配的,而是導入客家元素於整體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環境,或者在紅棗相關體驗活動,結合客家意象進入,更能夠使消費者瞭解紅棗產業與客家文化的關聯性。
物、家族与时间观:以台中县土牛客家文化展示为例
作者:李美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展示  时间观  土牛刘氏家族  物件研究  客家文化 
描述:下,文化館展示所呈現與再現的時間觀,也異於一般博物館展示中討論策展人所架構的議題。更進一步說,土牛客家文化館的時間觀探討涉及是地方族群的社會文化,時間觀是廣泛的蘊含於劉家人的祭祖儀式與祭品、夥房建築或世系表-眾多形式的「物件」中,所再現的是地方對於過去、歷史與自我身份的不同詮釋與對於時間的界定。 土牛客家文化館展示的時間觀與社群的宇宙觀、人倫觀、史觀相互關聯。夥房建築的開工動土、入屋、牌位安坐,以至於夥房與墓穴的風水也體現著人與天地和諧平衡的宇宙觀,尋求人與自然時間的和諧點。空間組織也延伸於人倫次序的時間軸上,人於居住空間的位置分配、祖先牌位的相對次序,以及祭祀祖先時間點的選擇需依照左右、上下、陰陽、高低的宇宙與人倫價值觀而論。正因為對於祖靈的強調,不但從祭品中傳達此一特質,更體現自然時間的轉換與家族歷史脈絡。物件所透露了社群對於過去(地方、家族與個人)的觀點,涉及時間觀與史觀的體現。懸掛於公廳的世系表、於特定時間被毀壞的家族水缸以及印記於家族記憶的祖墳風水傳說,物件本身的生命時間捲入發展成為地方或家族時間的接合點,巧妙的連結起不同範圍的歷史,構成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共同的時間也讓彼此創造認同的基礎。 博物館展示文本經常以線性的時間觀來書寫歷史,或以無時間性的觀點看待他者文化。土牛客家文化館中所展示的時間觀探討,是藉由此視角省思物件於社會文化中所呈現的地方、族群特性,以更多元的觀點理解時間交織於文化中的表現及其意涵。
文化生态、地景与技术-苗栗公馆客家福菜产业之变迁
作者:冯植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菜之乡  文化生态  适应  地景  想像共同体 
描述:業的形態,技術上的適應更是我們該要放視的重點。因此研究者以素有「福菜之鄉」聲譽的苗栗縣公館鄉為研究場域,以文化生態之觀點來瞭解在地客家族群與環境交互影響下的福菜產業如何透過製作技術上的適應而呈現現今的風貌。再者討論福菜之鄉的建構對公館當地居民的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在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公館當地小農落入了全球性的發展軌道,以致瓦解地方原有的勞動結構,間接影響家庭所原有的分配性活動,促使當地農業婦女走向鄰近的工廠。為適應勞動力出走後所導致福菜產量不足的情況,公館地區開始走向資本結構式的生產方式,在政府政策推動下,改變生產工具與技術,由手工的方式到部分借用機器,讓公館受到侷限的技術獲得舒展。地方農民能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在文化與環境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透過環境來尋求資源,而透過技術來改變文化,促使公館形塑出當地文化地景的特殊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意識的構築成為各國政府所放視的重點,文化活動的地景再現成為了建構地方意象的重要活動,「福菜之鄉」標語的豎立,經由地方菁英、媒體、雜誌報紙、文化活動的灌輸之下,在地居民成為了一個文化的想像共同體,藉以區分他者,達到地方文化產業的自我認同。
苗栗公馆泥坡子陈立富家族在台的拓垦与发展
作者:陈嬿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泥坡子  陈立富家族  客家  尝会  土地申告书 
描述:於泥坡子之後生活發展,主要分布於第四章及第五章。 泥坡子為今苗栗公館仁安村的一個土名,在附近有一個叫做「陳屋(陳莊)」的地名,居民主要為陳姓,多是來自於廣東陸豐的陳立富家族。陳立富家族原是居住於惠州府陸豐縣的客家人,在清代雍正年間渡海來臺尋找新的生活空間。來到臺灣之後經由梧棲港登陸,初在沙鹿拓殖,後因林爽文事件而遷離沙鹿地區。在臺歷經兩次遷徙終於在嘉慶年間來到泥坡子地區,此後至今約兩百年的時間就在此地生活發展。 除了對土地開墾的描述,也探討陳氏家族是如何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上與地方建立關聯。家族是個人於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支持根本,而家族要能繼續發展,有賴家族成員有共識地共同維持。為了維持家族的凝聚力,最普遍的就是透過族譜的修訂、宗祠與祖塔的建立,以及一般客家族群大多會成立的嘗會組織運作,來連繫宗族情感、維持家族力量。除此之外,陳氏家族在臺定居之後的這兩百年期間,也曾返回原鄉硜仔樓祭祖,並協助原鄉宗親重修祖祠與祖墳,與原鄉宗族的多次連繫實為泥坡子陳氏家族的一大特色,將在本論文章節中詳細敘述。 本論文除了族譜及僅存不多的第一手資料之外,也輔以耆老訪談方式補充家族歷史的闕漏部分,並佐以現有的文史資料如清代時期《淡新檔案》或古文書,以及日治時期整理的《土地申告書》等官方資料,來證實家族歷史的真實性。盼能以家族史的研究結合地方開拓歷程,對於臺灣史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
现代苗栗客家聚落婚礼研究-以苗市、公馆、铜锣为主轴
作者:郑秀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俗  铜锣  公馆  婚礼  客家  苗栗 
描述:探討,並細分為四個時期加以比較,藉以觀察研究區域婚禮變遷的脈絡,且進一步分析其內在文化意涵。
本文將客家婚禮儀程分為:議婚、定婚、送日子、親迎及轉門五個部分。依據調查結果發現,第一時期(民國三十-四十五年)因政治、社會及經濟都不穩定,婚禮儀節有簡化現象,但仍保有傳統而守舊的思想及意涵。第二時期(民國四十五-六十年)經濟及政治趨於穩定,婚禮仍呈現保守型態,是四個時期中,婚禮儀節最完整的階段。第三時期(民國六十-七十五年)臺灣轉為工商業社會,且經濟起飛及受西方文化影響,此時期的婚禮有大幅改變:婚禮儀節有簡化或合併的現象,對婚姻有較高的自主權,婚禮呈現新舊融合的現象。第四時期(民國七十五-迄今)臺灣邁入高科技發展階段,社會、政治更開放、自由且民主,是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婚禮儀節更形簡化與講求效率,因此,省略為定婚與結婚二個儀程,而且,年輕一代已不了解婚禮儀節的內在意涵。傳統婚禮的儀式及器物有豐富的文化意涵,其意涵多和傳宗接代、婚姻圓滿幸福、長壽富貴及趨吉避凶等民間願望符合。綜觀研究區域的婚禮,從民國三十年代迄今的變遷,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衝擊及個人價值觀等因素多所相關。而且其變遷包含:婚姻以愛情為基礎、自由戀愛取代媒妁之言,婚禮儀節由繁而簡,媒人功能虛有化,使得其內在意涵逐漸消失。苗栗地區的客家婚禮,從繁複的古禮遵循,到現在已發展出另一個求新求簡的模式,且上一代客家長輩逐漸凋零,年輕一代將失去學習與諮詢的對象,傳統婚禮文化可能面臨消失的命運。因此,如何使年輕一代深入瞭解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刻意涵,在新時代中找到新的平衡點,乃是未來值得思考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