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35)
期刊(3618)
学位论文(1044)
图书(790)
会议论文(212)
视频(209)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35)
期刊 (3618)
学位论文 (1044)
图书 (790)
会议论文 (212)
视频 (209)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3)
2014(4940)
2013(968)
2012(1025)
2011(997)
2010(812)
2009(450)
2008(437)
2007(234)
1956(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23)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08)
台湾戏专学刊(8)
艺苑(5)
歌海(4)
人民音乐(4)
艺术探索(3)
艺术时尚(下旬刊)(2)
俪人(教师)(2)
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
宁化夏坊游傩研究
作者:邱荣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化夏坊  乡土社会  文化阐释 
描述:括傩仪、傩俗、傩舞、傩面具等,是一个庞大的大家族,一般统称为傩文化。在生产力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以傩仪为核心的傩事活动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许多地方的傩事活动已经完全消失,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和乡村还发现一些傩事活动的踪迹。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石城县、广昌县毗邻,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客家的祖地”。作为宁化客家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宁化夏坊的“游傩”,在2009年时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本文通过宁化夏坊村“游傩”的自身作为切入点,考查和研究夏坊游傩这一民俗事象所表现的具体傩仪、探求夏坊村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从而揭示其在乡土社会的当中功能性,然后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宁化客家运动的文化复象
作者:何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意识  文化重构 
描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用过程民族志的方式将它较完整地记录下来,再对其进行文化的解释,正是本篇论文的主旨。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1.通过对宁化石壁开展
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
作者:杨广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地土  情感  信仰  语言 
描述:研究一探泰华文学的独异风采。首先,潮汕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粤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中形成发展的。潮人的地根情结使泰华文学具有浓浓的中国情和强烈的根性,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潮汕文化重人伦、重亲情的文化特征对泰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作品呈现出讴歌人情美,倡扬互助友爱的主旋律,流露出思乡和文化传承的情感。一些小说塑造出勇于进取,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物形象。第三,泰华文学淳厚的潮汕民情风俗和古朴的潮汕方言,使作品具有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文化色彩。总之,泰华文学既是中国文学的某些变异,也是中国文学的延伸与创新,同时,也丰富了泰国多元民族的多元文化。
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梁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客家文化  应用 
描述: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运用客家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论文选题的由来和研究目的,梳理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在对企业文化、客家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分别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二者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借鉴客家文化对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和企业自身的意义;最后提出客家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内容运用到企业中,能够增强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推进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第四部分,在上面三部分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运用客家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首先,对客家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科学整合,以厘清、提炼和总结出有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其次,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特有作用,以之作为支撑;最后,通过企业自身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规划,把客家文化融入企业。通过以上篇章的论述,可以得出本文的结论:客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核心特质,如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勇于开拓和不断进取等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土楼的生成——以社会文化因素为线索
作者:綦伟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楼  住屋形式  社会文化  客家  土楼文化 
描述:作用、土楼文化的形成、土楼与风水学说、土楼的变革的阐述,试图找到文化因素在土...
美浓文化产业发展之行销策略
作者:曾照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行销策略  非营利组织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描述:方文化產業與臺灣文化產業的發展現況,溝通學理研究與實際調查。
现代进程中客家文化自觉研究: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例
作者:丘苑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客家文化  现代化  启示 
描述:。 论文脉络主要是先对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及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梅州客家文化现状及现代进程下面临的困境主要情况进行全面的阐述,再从历史角度对梅州客家人与周边民系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等情况进行阐述以及分析,从而
韩愈与岭南文化
作者:白文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愈  岭南文化  阳山  潮州  客家 
描述:响,其叔父云卿、绅卿及其长兄韩会对其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坛流行骈文,佛老盛行,藩镇割据,大大影响了儒家道统的地位及国家的稳定。因此,韩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毕生致力于反对藩镇割据,攘斥佛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韩愈对岭南文化的贡献。首先需要明确中原和岭南的地理概念及其文化特点,中原文化对韩愈的影响,韩愈到来之前岭南的发展状况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韩愈谪阳、刺潮。韩愈贬阳山历来有争议,本文在梳理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倾向于认同韩愈遭贬是由于李实的谗言。韩愈在阳山大力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劝课农桑,招生授徒,用中原先进的礼乐教化使当地百姓一改蛮夷之风,韩愈为中原文化向阳山的传播做了突出的贡献。阳山也改变了韩愈,主要表现在险怪诗风方面。韩愈在潮州,为百姓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大力兴办教育。可以说,韩愈在潮州的兴学所取得的效果相比于阳山更为显著。韩愈在潮州与大颠的交往也是历来争论的话题。本文认为韩愈与僧徒交往并非皈依佛门,是出于爱才,并有将之吸纳入儒家体系,使其重返四民的意图。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原文化的南传。这一部分是由韩愈将中原文化传播至岭南而引发的思考。韩愈对潮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其敬仰。对客家人也是如此,尤其表现在教育方面。最后,本文认为以韩愈为代表的贬官群体对中原文化的南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因贬谪的苦闷,因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心有不平,发而为文,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即贬官文学。
岭南疍民文化景观研究
作者:吴水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  疍民  水环境  文化历程  文化景观 
描述:统说明疍民文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是发挥地理学在区域性和综合性方面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深入探讨疍民文化发展的历史空间过程;重点在于系统梳理疍民文化景观,揭示疍民文化形成与环境、陆上居民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疍民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蒐集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历史还原法等开展研究,特别注重地图表现法的应用。 从疍民生存的地理环境分析,岭南具备河海交汇、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处于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物资源丰富。疍民文化的起源为世代生活于岭南的古越族人,疍民祖先虽由于各种原因移居水上,但在当时水上居住条件相对优越等因素是早期吸引他们以水为生的主要原因,后期受战争、社会动乱、政治避害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有陆上居民加入疍民群体,其文化空间不断发展和延续。 岭南疍民族群遗存了滨水生活、断发纹身、擅长操舟等古越族人的文化特征,在居住、饮食、语言、宗教崇拜与信仰等文化景观方面具有水环境的烙印,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在生产文化方面,突出耕河、耕海文化,并以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沙田耕作为代表,其经济文化形态经历了单一到多样、农业到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凸显从传统农业文化到海洋商业文化多元共存的转型过程。在居住文化景观上,疍民经历了舟居、水栏及窝棚、岸上渔民新村的文化过程,其景观形态从水到陆。在饮食文化上突出了以水产品和大米为主食,有生食习惯的特点,其中具有特色的艇仔粥文化形态已经融入粤菜小吃体系中。在婚嫁文化方面,突出了舟娶、水上婚宴等水上婚俗文化特色,但目前已经不具有原生态性。疍民语言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岭南西部、南部和中部以粤方言为主,岭南东部、东北部分别以闽南方言、客家方言为主,同时出现了以粤方言为主的多个方言岛,其中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咸水歌成为疍民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在宗教与民间崇拜方面,以崇拜天后、北帝、龙母等司水、护水神灵为主,其迷信色彩和笃信鬼神的氛围浓于陆上居民,并存在崇拜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于疍民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低等的社会经济地位,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潮州等城市出现了疍女从事娼妓业的文化现象。自唐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为收税设置了不同的机构管理疍民,尤其以明代的河泊所设置成为疍民制度文化的代表。在上述文化景观的分析过程中,始终贯彻水文化为核心的主线,即一方面是疍民对江海水体的利用和适应,水环境影响疍民文化的特质;另一方面是疍民与陆上族群围绕水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形成的各种对立与利用关系,深刻折射出水文化中的人地关系。 从疍民的空间聚集过程分析,其文化扩散以人口流动为主要表现,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沿江、沿海呈辐射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两种模式,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集”的人口空间分布特点。按照文化地理学区域划分原则及粤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等岭南三大方言类型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各文化区在空间分布上与岭南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的分布基本一致,同时也有间隔分布的文化岛。从保护特殊族群文化的角度出发,应通过建立疍民博物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等手段保护疍民文化。同时,充分利用疍民在历史时期的特色文化和生产生活经验,通过旅游开发等方式,实现疍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多赢局面。
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历史扩散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薛熙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历史扩散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广东 
描述:进行人口统计分析,以把握基督教文化景观的基本特质;最后,在全球的视野下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的形成、演变、扩张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