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客家爱情民歌之唱片视觉包装研究创作
-
作者:邱台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歌 唱片 包装
-
描述:將各首歌曲之意境進行探討與設計,將包裝不僅作為包裝商品之用,同時也存在了說故事的角色,向觀者訴說著每首歌曲背後的故事。 本創作首先針對客家民歌進行探討,釐清客家民歌種類與定義,作為創作題材蒐集的標準,並蒐集與探討愛情相關理論與譬喻理論作為後續主題分析時之依據。接著分析當前的客語專輯包裝,探討其視覺表現形式,並確立後續創作之表現媒材。此外,藉由探討相關案例,歸納其表現手法與理念,作為本創作之思考架構。 創作階段,則將主題歌曲進行愛情理論分析,並結合譬喻理論以及樣本分析所得之結果完成歌曲視覺創作,並將成品公開展演。
-
客家话大埔音声调之声学研究
-
作者:刘季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大埔客语 声调系统 声调连发 声调环境 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分界
-
描述:是類似於調值相容的環境,兩者對聲調的影響是類似的。
另外,在我們分別看每一個聲調對其相鄰的聲調有何影響時,我們發現了三種聲調變化:(1)前字詞對後字詞造成目標近似的影響(持續保留的目標近似
-
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
-
作者:卢丽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 客家土圆楼 和谐 美学特征
-
描述:楼“和谐”美学特征的成因和文化内涵,并对其成功申遗后的和谐发展进行现代性思考。第一章对主要对永定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进行概述和具体描述,从土楼建筑外在造型、建筑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论述客家土圆楼“和谐美”特征:首先从外在整体造型的和谐及内在空间布局的和谐阐述圆形土楼形式上的和谐美;其次从建筑双重功能在土圆楼的融合体现——即物质性实用功能和精神性审美功能的统一,阐释土楼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上的和谐统一;最后从土圆楼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出发,探究永定土楼建筑“真善美”在建筑技艺、建筑功用和建筑内蕴上的和谐统一第二章从上述三方面体现的永定客家土圆楼的美学性、实用性和文化性的和谐统一出发,并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客家民系发展以及土楼建筑本身演变三方面,探究其形式、功能和文化方面“和谐美”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细致深入地挖掘整个福建土楼在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和建筑文化上体现的“和谐”美学特征和内涵。第三章从永定土圆楼新时代发展背景出发,探究永定土圆楼“和谐美”特征的当代启示和发展意义——即“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并重,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共进”,并从土楼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局限性中发现永定土楼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和谐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进步的必然,是开发和保护并重的良方,从而找寻土楼成功申遗后在开发和保护、传承与传播中的和谐发展方法。上述三章以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这一典型特征为主线,研究土楼“和谐”美学特征的表现与内涵、形成因素和规律,和谐发展的启示和未来走向,力求建立清晰的线索对永定土楼进行审美关注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确实有效的方法,促进整个福建土楼的和谐发展。
-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动态造型数字化设计
-
作者:肖康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丑角动态造型 动作捕捉 数字化
-
描述:,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然而由于赣南的地域性特点,在采茶戏的发展及其普及上还不够完善,东北二人转由于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改良推广已经是家喻户晓,这其中除了东北二人转本身的特点之外,当然还有演员储备的原因。赣南采茶戏作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员储备和数字化包装推广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在很多其他领域也是有所应用,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的内质,能够达到推介主题和文化的目的。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的虚拟丑角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很好的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的设计制作理念对传统艺术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科技含量,达到媒体推广展示和建立采茶戏丑角演员动作虚拟数据库的目的。本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动作捕捉实践基础之上,通过数据采集与动作特点的考察,力图从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捕捉系统技术特点与数据采集、采茶戏丑角分解动作库数据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客观地探寻动作捕捉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表现形式的融合,并对赣南采茶戏丑角动作捕捉数据库的统计与归类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构想。
-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教育传承研究
-
作者:金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色歌谣 中央苏区 教育传承
-
描述:欣欣向荣的景象。本论文将从四个部分来逐一论述;第一部分说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形成与发展。从大量的客家文学作品中我们得知客家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们为赢得自由幸福的生活而默默地耕耘,收获。由于革命战事的需要,本着以“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为方向,以“使广大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核心任务,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施途径的一系列革命群众路线,使得中央苏区呈现出热烈的战斗气氛。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在壮大革命声势、提升革命热情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部分用举例的形式阐释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内涵与功能,笔者将苏区红色歌谣分门别类进行阐释,通过这种歌谣的形式充分再现了中央苏区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当代教育价值,红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德育功能等。在传统文化大力推广的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给民间音乐以音乐伦理学的关怀,实现其应然状态,那么民间音乐文化势必获得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第四部分指出红色歌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传承与发展上需要多方力量的努力和帮助,力争实现其内在价值。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将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与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时期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永远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方面加以论述,同时将红色歌谣作为校本如何开发,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给以说明。结语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教育意义,苏区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理论上是相互一致的。笔者在行文中试图从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角度对论文进行论述,在“尊重传统,坚守家园”的宗旨基础上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以系统分析,同时对于红色歌谣给予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和社会德育教育方面,以及红色歌谣与苏区精神方面的结合都作为重点论述,其目的就是将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加以传承发展。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红色歌谣进入大学校园,一改往日紧张的气氛,活泼生动的校园生活伴随着激昂的歌曲尽情挥洒学生们的聪明才智。
-
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研究
-
作者:甘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官话 亲属称谓 辈分
-
描述:布情况及主要称谓方式,分析归纳亲属称谓在构词上、语音上、语用上的特点,从地域、传统、移民三个视角揭示了其文化内涵,以及探讨其发展趋势。“四川官话”古时称为“蜀语”或者“蜀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的古巴语和古蜀语,之后四川话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演进。与汉民族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相比,四川官话亲属称谓具有自身特殊性和内部多样性。自身特殊性是由于四川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地域文化以及传统观念所决定的。内部多样性主要是受移民文化的影响。悠久的语言历史,使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中保留了一些古时的语音形式。如表“祖父母”的主要称谓“公”、“婆”,采用古代传统的单音节形式,表“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谓语“老家”、“家家”、“家公”、“家婆”中,“家”在亲属称谓中保留了中古的见母假摄麻韵二等开口音。特殊的山地地形以及古时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一些如“甩担”、“挑脑壳”、“姨抬”等典型的称谓词,进一步突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影响下所形成的的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独具特色。同时传统的男尊女卑心理在农村根深蒂固,使得四川官话中的亲属称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多样性。如对妻子的称谓就有“婆孃、屋头人、娃儿他妈、煮饭的、家主婆、堂客”等,对丈夫的称谓如“男人、当家人、主劳、门前人”等。受几次巨大的移民浪潮的影响,使得四川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既具有自身本土气息,还带有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特色。反映在亲属称谓语中如四川闽方言中表干爹妈的称谓“保保”等,四川客家方言中表母亲的称谓“姐”,四川赣方言中表表兄弟的称谓“老表”,四川湘方言中表孩子的称谓“崽”等。移民文化造就了四川话亲属称谓内部多样性。四川官话亲属称谓的复杂多样且独具特色,一定会为汉语方言亲属称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
作者:朱晴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移民 市场 身份 村落关系 地域文化
-
描述:且作为一个小款同九寨一起以承担夫役的形式进入到国家赋税体系中。木材采运活动的进行促使流域内外的物产流动起来,同样加速了乡村社会特色形式的小商贩的产生。移民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小江地区,并同当地已有的居民即“坐家”共同建构了一个乡村集市。市场的渐次成型过程也是移民村落建立的过程。小江地区的移民群体成为该集市数量最大的卖家,而且这一集市同区域社会中的木材贸易、村落搬迁、以及其它重要的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集市紧密相连,不自觉构成区域社会的商贸体系。 移民的到来为小江社会增添了诸多新元素,不仅包括乡村集市与移民村落的建立,也包括区域社会公共生活的改变。移民群体成为其他“坐家”重要的通婚对象,“客家”与“客话”都开始慢慢影响这个曾经自成一体的小款组织。或许正是由于特殊的时间与空间,这些移民在入住的同时仍然得以保留原本的姓氏而不需再改姓。小江社会的移民因着迁徙时间和祖籍等原因,明显形成两大帮派——“江西帮”与“湖南帮”,并建立不同的会馆组织。在此背景小江社会在已有“坐家”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社会成员,改变其内部社会构成。这一过程亦伴随着村落关系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如此,凭借商业资本和手艺等资源,移民群体在建立市场的同时,也通过物的流动将区域社会联结起来。商贸活动在蓬勃开展,同时移民与坐家的社会组织也在悄然进行,促使社会内部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移民与坐家的存在,促使小江社会在面临资源的调控时,亦灵活运用公私两套系统,但更多是运用乡村社会的规范。 通过上述历史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小江区域社会的特点愈发凸显。物的流动、集市的联系、社会组织与群体的影响,促使小江地域社会内部进行了分层与整合。移民与坐家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互动过程,更加使得小江与周边的高坡村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同之处,“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移民的身份也慢慢发生变化。由汉变侗,不仅受到政策的影响,而且更加是移民与坐家长期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互动过程影响的结果。由此,移民身份的转换以及地域文化的演变都成为可能。
-
客家流行音乐的创作与实践:解析金曲奖入围客语专辑
-
作者:刘兴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常生活 金曲奖 客家 流行音乐 实践
-
描述:動,在面對制度框架時,尋求抗衡及協商的機會。二、創作者在創作時對日常生活元素之運用反映出看似細瑣、零碎之物所具有之潛能,一些熟稔的、隨機取得的媒材亦可作為建構認同與抗拒支配的工具。在遊戲式的創作風格中
-
国小中高年级国语教科书乡土教育内容分析比较
-
作者:凌佩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 国小 乡土教育
-
描述:以「鄉土人物及團體」37課佔總體比例的27.01%最高,「音樂舞蹈」與「體育類」只有1課佔全部比例的0.73%最低。(二)「鄉土歷史」方面:多從認識、欣賞的角度介紹古蹟;較重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介紹
-
寻找台湾客家的男性气质 -以桃园县为例
-
作者:杨文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研究 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 Foucault 文化心理学 质性研究
-
描述:式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以蒐集相關資料,訪談先後訪談桃園縣境內的9位客家女性、16位客家男性,以及3位閩南女性、3位閩南男性,受訪者多為地方文史、教育、社會等相關背景或對客家文化、性別議題有興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