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杂志如何建构族群意识 -以Toulmin論辩理論为分析
-
作者:曾淑珠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Toulmin ethnic consciousness rethtorica analysis Hakka Magazine Toulmin论证结构 族群意识 语艺分析 客家杂志
-
描述:」;第四階段強調「客家人之主體性」。而《客家雜誌》主要呈現的族群關係,多著墨於與閩南人的關係上,大致以霸道、福佬沙文主義、獨尊、強勢等終極詞彙(ultimate trems)形容之。對於外省族群,則多以獨
-
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
-
作者:邱詩婷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 性別制度
-
描述:)客家族群財產繼承權以男性為主。(三)長孫田制的流傳面臨變革。(四)姓氏繼承以父姓為主,漸能接受繼承母姓的觀念。(五)傳統祠堂祭祀裡男尊女卑觀念已改善。二、婚姻制度(一)「同姓不婚」、「世仇不婚
-
从地方治理观点析探土城桐花节
-
作者:祝养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土城桐花节 客家桐花祭 地方治理 文化治理
-
描述:以桐花為主題,卻始終並未加入客家桐花祭的地方節慶活動,其治理的主體是誰?此一節慶活動對土城的都市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地方居民對土城桐花節的文化主體觀點是什麼?而在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後,本文亦試圖就資源
-
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
作者:刘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西新围 装饰艺术 客家 吉祥图案
-
描述:、结构严谨。房梁雕饰别具一格,大致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色彩则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概括中显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本文首先回顾关西新围的建造历史,剖析围屋历经风雨,社会变迁,朝代更迭,完美保存至今的现象,进而深入了解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本文以关西新围的造型与装饰的艺术特色入手,通过对围屋里面的吉祥图案的艺术形象、内涵、意义的分析,来探究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关西新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概况。第三章,主要对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要素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从门、庭院等几个重点部位进行分析。第四章,介绍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造型工艺,主要有木雕、砖雕和彩画等。第五章,介绍关西新围的装饰艺术题材分类,从人物、动物、植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六章,介绍关西新围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研究关西新围装饰艺术的构成特性、装饰手法、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第七章,主要分析赣南关西新围的研究价值,如何传承与保护。传承和保护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是论文的主导方向。
-
游客旅游动机、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之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园区为例
-
作者:梁育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动机 满意度 行为意向 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
描述:下:一、到訪遊客以已婚、30-50歲者居多,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為主,大多為學生及軍公教者,且女性略多於男性。二、遊客主要交通工具為自用車,旅遊資訊大多來自於親友介紹,且遊伴主要是以家人或親戚為主。三、遊
-
惠州方言助词研究
-
作者:陈淑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语法 惠州方言 助词 比较
-
描述:、结语和附录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惠州市区的人文地理概貌、本专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及其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惠州方言的语法概貌,包括实词、虚词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特殊句式,并对惠州方言助词的范围、分类及其成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三章主要讨论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着重对表完成(“抛、□[ei55]”等)、持续(“紧、住”等)、经历(“过、来”)、先行(“正”)、重行(“过”)、短时(“啊”)、尝试(“睇过”)等意义的体貌助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部分体貌助词的来源及相关格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讨论结构助词,包括“□[k55]”、“□[ei33]”、“□[ei55]”、“倒”、“到”的分布、意义及其用法,并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及其否定形式。第五章讨论语气助词,对惠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按功能和情态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语气助词共现的顺序及其制约因素;对转述助词“讲/话”、假设助词及话题标记“时”、情态语气助词“唔时/敢/怕”等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六章讨论其他助词,主要包括比况助词“□[k55]”的来源及其发展;由介词结构虚化而来的加强乞求意味的助词“畀佢”。余论并通过惠州方言与客家方言及广州方言助词的横向比较,讨论惠州方言助词的总体特点,并对其归属提出了看法。
-
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人之人體測量學與膚紋學研究
-
作者:賴俊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膚紋學 人體測量學
-
描述: joining方法來繪製親緣關係樹。研究結論如下 1.台灣住民體質上的聚類關係離華南地區較近,和華北地區較遠,且中國北部族群間的差異很大。 2.台灣住民可分為三種群聚,分別是台灣原住民主體群、非原住民主體
-
成都东山客家住居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
作者:陈洪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都 东山客家 住居文化 社会变迁
-
描述:村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为切入点,以成都城郊东山客家地区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村落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实质与逻辑。与以往不同的是,文中将住居形态作为住宅建筑形体与文化时空中的居住民俗、居住方式的转化积累过程,讨论了东山客家住居形态与家屋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解析住居现代化的过程中,认识和解释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缘起、基本思路、研究主题与方法以及调查区域的选择做出介绍。主干部分对村落三个层面的住居形态描述基于对村庄经验的分类化处理。第二章讨论了本地区传统的家屋建筑样式、住房民俗以及居住方式的成因、表象、结构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伦理学和生态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复兴、乡镇工业兴起时期村落的住居样态,分析了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阈限”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在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尤其政府主导实施“三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以后,城市边缘区村落由传统住居方式向现代城市住居方式过渡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特征。最后为结论与必要的反思。研究显示出,家屋宅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客家的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以家屋“祛魅”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现代性的日益增加,反映了神学宗教性社会向世俗理性社会的转变,这种变迁是与国家转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国家一体化相适应的,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建构色彩。
-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
作者:蔡香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新教 天主教 女性
-
描述:的角度出发研究晚清民国外来的基督宗教如何改变潮汕地区信教妇女的日常生活(婚姻与职业),引起当地性别模式的变化。论文各章节以主题为纲,但时间一维作为隐线也充分兼顾到。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先介绍潮州府的地理环境、移民传统和性别模式;接着对十九至二十世纪基督宗教传教会史中的性别论题和前辈学人采用的分析框架进行回顾和反思,由此引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和所依据的参考文献。 第二章首先探讨1860年以前,天主教和新教传教会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中间的传教活动,并通过返乡侨民将这两种宗教传入潮汕本土。接着初步探讨在1860年进入潮汕地区后,这四个外国传教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各传教会在潮汕地区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探讨1860-1949年这几个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当地开办的妇女事业,主要选取了“小女学”、“老妇学”和孤儿院这三种教育事业。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教会书籍的出版,例如潮州方言的圣经的翻译、神诗和传道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等。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书籍专以妇女为阅读对象,妇女教育无疑从整个教会出版事业中获益。 第四章聚焦于信教妇女可能从事的第一种职业,即在1870年代便已出现的女传道工作。重点放在斐姑娘在1873-1882年间培养的第一代女传道身上,并以英国长老会李洁姑娘于1881-1907年间训练的女传道为补充。通过对这十六位女传道的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本章廓清了女传道产生的社会背景、潮汕妇女入教的原因、女传道(包括普通信众)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最后探讨女传道对基督教在潮汕地区传播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主要讨论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信众中宣扬的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主要从婚姻不可分离、单偶制、夫妻应相互敬爱和家庭妇女的美德这四个主题入手进行考察。比较这四个传教会具体婚姻规条的差异,如离婚和纳妾的规定,也是本章另一主题。 在探讨了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后,第六章试图梳理1880至1948年,英国长老会教团内部不符合规定的婚姻案例,如重婚、离婚、娶妾(买卖女婢)和买卖小媳(即童养媳)。探讨该会如何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新的婚姻条规,而信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又如何。本研究将揭示,面对着当地长老会信徒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英国长老会在处理时采取了灵活的手腕。 第七章讨论信教妇女的第二种职业——以抽纱为生。抽纱工艺于1880年代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潮汕地区,后来在当地信教及教外妇女中间广为流传。1930年代,抽纱手帕和台布是汕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本章探讨以美国浸信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为一方,以英国长老会为另一方的两派各自的抽纱经营策略,研究抽纱业对潮汕地区基督教徒和教外人士(包括男女在内)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通过细致描绘潮汕地区新教与天主教妇女的生活经历,本论文将这群身份卑微的妇女置身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中,展示了丈夫不在身边,或在取得丈夫许可的情况下,她们为自己创造经济、社会和宗教空间的自主能力。这便摆脱了妇女史研究中的现代化和女权主义的话语模式。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传教会赋予当地妇女权能(empowerment)和当地传统社会的反抗(resistance)这一常用的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分析模式。
-
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
作者:张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化 客家方言 语法
-
描述:廓。另一方面是对方言句法的研究,即对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如连谓结构、述宾结构、宾补次序等,这些句法关系中往往蕴含着语言演变的重要规律。同时,对一些主要的特殊句式,如处置句、受事前置句、被动句、比较句、疑问句等进行了讨论。文章还对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包括动词的体貌,动词“有”、副词“较”、助词“添”等的用法,动词“来”和“去”、形容词“正”、名词“时”的实词虚化过程等。通过古今南北的比较,我们可以领略到宁化方言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