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後台湾客家运动之研究:以(客家风云杂志)与(客家杂志)为
-
作者:陈康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运动 还我母语运动 社会运动 客家意识 客籍知识菁英
-
描述:立,客籍知識份子洞悉社會脈動,發動「還我母語」大遊行,至此展開臺灣客家運動的先頁。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從1987-2008年《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總共245期所有的篇章,觀察客家雜誌與臺灣客家運動的關聯性。從研究中發現,《客家風雲雜誌》政治性較強,內容風格以具批判的社會運動性為主,《客家雜誌》以歷史民俗文化為主,社會運動性較弱,行政院客委會成立後,客家運動性降低,批判性相對減弱。
《客家風雲雜誌》在客家運動是扮演一種於開創者、拓荒者、奠基者的角色,具有火車頭的功能,鼓動風潮提倡臺灣客家意識,發動還我母語大遊行。《客家雜誌》在接續《客家風雲雜誌》之客家香火後,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客家電臺並肩作戰,共同推動客家運動,以客籍知識菁英作者群記載客家運動過程,作為客家運動的智庫,提供策略方向思考。
-
台湾客家史观:以义民与1895乙未抗日战争为例
-
作者:薛云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史观 台湾民主国 乙未战争 客家 义民 平埔族 结构主义
-
描述:的社會事實,並據此合理的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論點。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緊緊扣住臺灣史上的兩條重要脈絡,一是義民,一是平埔族的漢化;前者首創於臺灣客家庄,而後遍及全臺各地並成為清領臺灣時期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本文也特別提出義民先於民變而存在的事實。後者則是構成當前臺灣人的主要結構之一,本文以「賜姓」、「族譜」、「烝嘗」三部曲來說明平埔族的漢化,這種不可逆轉的同化過程確是歷史的悲劇與無奈,卻也為臺灣漢人注入新血與生命力,惟本文雖以臺灣客家譜牒為例,但事實上也是當前大多數臺灣漢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從這兩條軸線的長時段觀察,正是本文據以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基石。
本文最後以「臺灣客家史觀」重新檢視1895年乙未戰爭的始末。學者們過去多以各種「民族主義」情緒解讀這場戰爭,因之完全無法合理解釋為何戰場上爭相出現義民軍以及仕紳們冒死抗日的現象。本文則認為,偏離土地即偏離史實;惟有以本土的、長時段的觀察,方足以理解臺灣史上的各種事件與現象,職是,本文最後也暗示以多元觀點解讀臺灣史的可能,亦即,各族群、社群甚至各家族,也能利用本文的論述架構各自解讀各種史事史蹟,以摒棄任何標準化或霸權式的一元觀點。
-
国家、社会与媒体政策—台湾公共广电集团化政策过程之研究
-
作者:黄如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化 公共广电集团 民间社会 国家自主性 传播政策
-
描述:何得以落實是值得研究者探討的問題。
從政策研究的國家理論與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以公共廣電集團政策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法探討三個主要研究問題:即公共化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過程的各個行動者如何互動促成公共廣電集團的誕生、以及政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公共化政策提出有政治環境上與媒體環境上的原因。首先,政治力未隨著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退出媒體,而整個傳媒環境在自由化後,在政府放任的媒體政策下導致惡質的商業競爭。以傳播學術界為主的媒體改革人士有鑑於此,認為有必要平衡當前的媒體環境,隨後透過替政治人物撰寫傳播政策白皮書提出台視華視公共化,試圖屆時從政策層面落實媒體改革。
國家在政策過程中的自主性受限於來自民間社會集結力量,使其無法完全依照本身的偏好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但同時也導致了行政部門的公共化政策一直模糊不清。因社運團體積極介入政策過程,阻擋了台灣媒體環境進一步私有化與政商結合的可能性,公共廣電集團的形成除了具有媒體改革的意義,同時也代表台灣傳播媒體環境邁向新的里程碑。不過社運團體在此政策研究的個案中雖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研究也發現,促成其他相關的政策行動者與社運團體結合、共同促成公共廣電集團最關鍵的因素仍是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本研究認為未來仍需知識份子引導群眾發揮批判能力與自覺,透過彼此多元對話、形成更大的批判力,進一步從事改革。而國家應維持政策透明性,擴大公民參與的管道,並且做為積極主動的管理者。
-
台湾客家族群民间信仰之研究--以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为中心
-
作者:江瑞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民庙
-
描述:使得義民祭典逐步由家族祭祀發展為跨村庄廟宇,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全臺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本論文之主要發現有五:
1.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中的三山國王與義民爺信仰,已逐漸成為其他族群
-
集体认同的建构:当代台湾客家论述的内容与脉络分析(1987
-
作者:林诗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运动 客家论述 族群政治 集体认同
-
描述:族群界線)和「應得權利」共識的建立;客家論述興起的背景跟客家族群所面臨的「雙重同化」困境密切相關,而運動組織與反對運動陣營的策略結盟,則促成客家議題的公共領域化,族群政治的競爭更讓客家文化運動獲得制度性的回應,此歷程的變化同時承載著運動訴求目標、潛在敵人與意義轉變的更迭;藉由對客家問題的診斷、處方的提出和激勵參與動機的陳述,運動組織得以爭取潛在參與者支持運動理念,透過實際投入運動行列的過程,個人亦成為形塑客家認同樣貌的建構者,而客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在此則實踐著集體認同的動態建構,「社會學干預」的進行使得客家論述再次受到強化與確認。
-
多元文化下台湾客语之保存与展现:以行政院客委会推广之客语生
-
作者:江惠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国家语言政策 客语 客语生活学校
-
描述:區分為四大階段)的國家語言政策,由其相關政策的制定與事件來解析語言政策對於族群發展自族語言的影響。在本土化思潮蓬勃發展下,客家運動也隨之風湧而起,表達出振興客家語言及文化的聲音,除了呼籲自族客家人要團結站出來,也要求政府制定出一套平等的語言政策,讓客語也能在公共場合及學校場域,擁有使用與發展的機制。
客語正式進入教育體系是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將鄉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然而一個禮拜一節的鄉土語言課,實屬不足,在此情況下對於客語教學、客家文化的認識或是傳播仍是有侷限性,故藉由2003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開始推行之客語生活學校計畫做為研究的標的,筆者利用文件分析與深入訪談的方式,探索客語生活學校的現況、施行的內容、學校實施的問題與困難處,最後為客語生活學校目前之成果及展現。筆者希望經由這些面向了解客語(客家文化)在客語生活學校場域下,對客語保存與展現的表現。
-
原住民与台湾地区其他族群慢性病盛行率及相关因素之探讨
-
作者:陈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住民 高血压 糖尿病 族群
-
描述:>研究結果如下:
1.就高血壓盛行率分析,若以地區別來區分,山地地區高血壓盛行率高於台灣地區(18.0%,10.7%),若加上族群別來考量,則山地原住民的盛行率為最高(19.2%),依次為居住地
-
海外台湾侨民国家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多伦多地区侨社为例(19
-
作者:赖丽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侨民 国家认同 世代差异 族群 理性的国家选择 情感式的国家认同
-
描述:想探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文獻分析法,並以現年16歲以上的僑社台灣移民為研究對象,並獲得五項結果:一、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僑社台灣移民國家認同的發展情形,「台灣人認同」呈迅速遞增,「中國人認同」呈迅速遞減;統獨意識的發展則傾向「維持現狀」。二、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大多仍保有「台灣認同」;另外,多倫多地區台僑的國家認同對象還是以台灣為優先,而且年輕世代對台灣的認同比中老年世代強。至於國家認同強度方面,台灣國內民眾與多倫多地區台僑願意為台灣上戰場的比例都超過三成。三、對多倫多地區的台僑來說,不管是「理性的國家選擇」或是「情感性的國家認同」,都是以「維持現狀」居多,支持統一的越來越少,贊成台獨的越來越多。而在四大族群中,閩南族群具「情感性國家認同」的比例較高,新住民(外省人)較具「理性的國家選擇」,客家族群則介於兩者之間。四、外省人不見得支持統一,本省人不見得支持獨立。五、16-25歲年輕世代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最高,大多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但又不排斥統一。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一、政府應充分善用親我僑胞力量以維護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並爭取國家權益。二、全面檢討整體僑務方針,持續推動僑務功能,避免「利益均沾」式的僑務政策,運用網路科技打造台灣認同。三、摒除統獨等意識型態之爭,勿再操弄族群議題,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新認同。
-
台湾客家采茶戏传承之探讨_以知名艺人阿玉旦到黄秀满为主要观察
-
作者:王佩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秀满 阿玉旦 客家采茶戏
-
描述:成對阿玉旦到黃秀滿女士單脈的傳承歷程完整歸納與紀錄的目的。附加黃秀滿女士的客家採茶戲劇本手抄稿,?堶悼]含現在已不被演出的內台戲時期劇目及劇本。
-
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文化:以台湾的七座客家博物馆为例
-
作者:黄雅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博物馆建筑 空间型构 客家 文化
-
描述:凝聚、認同及地方觀光發展等目的。這些理想目標下,必須釐清的是客家博物館如何透過建築與空間來展現「客家文化」?透過「誰」來詮釋?再現了「誰」的客家?等問題。
本研究以臺灣的七座「新建」客家博物館之建築平面配置及其建築設計的五位建築師為分析對象,透過建築師之實際訪談及建築平面之空間型構(Space Syntax)軟體分析,企圖釐清客家建築圖像在博物館之文化合法化過程中,建築師們在這些案例之設計思維從何而來?相關影響為何?如此來解析博物館建築之建構過程中,客家文化意涵如何應用於博物館的空間組織架構內。而空間型構分析則是解析平面空間組構之深層邏輯及次序關係,試圖尋求博物館建築的表層組織型態下內孕之空間機制特徵。透過本研究企圖理解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之本質,即如何透過空間組構型態得以有效地傳遞知識訊息以呈現展示客體之重要文化意涵,如此可更深入掌握博物館建築之基本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