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65)
期刊(1505)
图书(785)
学位论文(129)
视频(71)
会议论文(24)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65)
期刊 (1505)
图书 (785)
学位论文 (129)
视频 (71)
会议论文 (24)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78)
2014(2263)
2012(375)
2011(391)
2007(62)
2001(16)
1992(11)
1991(6)
1990(4)
1989(5)
按来源分组
其它(454)
源流(16)
党史文苑(4)
理论学习月刊(2)
广东大经贸(1)
中国农业科学(1)
集邮博览(1)
党建文汇(上半月)(1)
理论导报(1)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作者:暂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险的成因、特征与表现形式、管理现状以及新兴市场及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就如何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
河南人及广东客家人的G6PD基因和L1CAM基因单倍域的研究
作者:刘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域  连锁不平衡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优势选择  人群迁徙 
描述:G6PD基因分型。河南人中G6PD基因共发现SNPs10种,其中有8种在数据库中已见报道;1种曾在山东人中发现过,但数据库中未见报道;还有1种g.13401CT是首次在中国人中发现的变异位点。在河南人
赣南客家围屋的美学分析
作者:李青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建筑  审美 
描述:的出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客家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充分体现。客家围屋,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洛水文学审美研究
作者:陈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洛水文学  洛神形象  洛水意象 
描述:环,洛水成了“君权神授”的祥瑞之兆,此典故的反复运用,使洛水在唐宋诗词中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意象,暗含着皇权稳固、天下太平的蕴义。另一方面,因《洛神赋》而名声大噪的洛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
作者:卢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公共文化空间  宗祠功能变迁 
描述: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描写。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下,祠堂经历着不同功能的转换,它由传统时期的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中心转变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场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
客家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异质性的研究
作者:项延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遗传异质性  线粒体DNA  单倍群 
描述:,发现客家作为一个分布如此广泛的群体,虽然共享着一个相同的客家文化,但不同区域客家群体的母系遗传结构存在遗传异质性。本次研究不仅充实了中国汉民族群体mtDNA数据库,也为调查东南亚群体的遗传结构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客家筝乐研究
作者:陈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客家筝艺  文化内涵  现实意义 
描述:系列特征,将当代中国传统筝曲划分为了五大筝艺流派。这五大筝艺流派分别为:河南筝艺流派、山东筝艺流派、浙江筝艺流派、潮州筝艺流派和客家筝艺流派。其中,前四个筝艺流派都是以地域命名的,唯独客家筝艺流派
印尼客家方言研究
作者:李秀珍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著民族  客家文化  印尼客家方言  客家话 
描述:,从大陆“唐山”来到印尼 的客家人,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可是,两代或三代以上土 生土长的客家后代,大多数都讲当地的“本地话”。这是由于印尼政 府在苏哈多执政时严禁所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
泰华诗歌研究
作者:陈淑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华文文学  诗歌主题 
描述:学。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泰华新文学就已部分本土文化,至50 年代起,随着中国侨民政策的变化,泰华新文学逐步实现完全本土化 转向。80 余年来,大多数泰华作家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20
论赣南采茶戏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作者:刘英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发源  特点  困境  生产性保护 
描述:命、生存繁衍,走过了4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各种现代的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与传统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