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屯堡聚落与福建客家土楼之建筑文化对比浅析
-
作者:张战军 杜成材 聂太广
期号:第12期
来源:当代旅游(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贵州屯堡聚落 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文化
-
描述:劣势.同时,针对两处建筑文化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两处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客家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兼论客家文化交流与两岸和平发展
-
作者:叶世明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社科情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交流 和平发展 两岸 现代性 探求 文化资源 知识经济
-
描述:客家文化如果无法从在这种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与形式再现,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挤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者的经济规律下,也将抑制客家文化交流于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作用。
-
传统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晋陕、闽赣地区为例
-
作者:李昕泽 任军
期号:第6期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堡寨 聚落 社会文化 组织型制 礼制
-
描述: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
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及实践方法
-
作者:张海华 肖俊
期号:第30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民间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整合 文化创意产业
-
描述:客家地区民间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整合意义、可行性以及方法是本文主要探研的问题。两者整合有利于帮助优秀的客家民间文化培养传人,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意型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民间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素质教育。
-
苗族与客家情歌的异同: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比较
-
作者:曹亚男
期号:第5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苗族情歌 客家情歌 文化人类学 比较
-
描述:苗族与客家分别是中国迁徙规模最大的民族和民系,在族源上,客家的主体人群之一畲族和苗族具有同源性。随着在迁徙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和融合,苗客文化呈现很大的异质性。苗客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在二者博大精深的民间口头艺术——情歌中能够窥见端倪。
-
山花烂漫 亮点纷呈:永定县培丰镇文化活动产业化撷英
-
作者:蔡戎 赖德成
期号:第Z1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永定县 群众文化活动 威风锣鼓 丰镇 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 大剧院 龙岩市 书法
-
描述: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永定县"文化舞动土楼"战略的成果之一的歌剧《土楼》于去年8月在福建大剧院上演,引起很大反响。春节放假之际,记者在热心的赖德成同志带领下,尽情领略了永定县培丰镇民间文化活动的丰采。
-
"3S"技术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
作者:郑春燕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3S" 历史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客家文化
-
描述:简要介绍了"3S"技术的概况,分析总结了其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指出了GIS技术应用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并由此提出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大型客家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县花朝戏初探
-
作者:李绮
期号:第11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花朝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金县
-
描述:紫金花朝戏是客家地区具有唯一性的稀有剧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花朝戏起源、唱腔、表演、剧目、人物等进行发掘、记录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河源崛起。
-
台湾客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究
-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6期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 茶文化 客家茶 茶产业
-
描述: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
为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
-
作者:刘菊霞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创意产业 信息共享空问 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平台 客家研究
-
描述:学科化信息服务新体系;深度研究和探索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发展规律,指导业界突破制约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升客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值.